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晚明霸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年间,皇帝与臣子关系不睦,因为国本之争打的厉害,党争形势也非常严峻,吏治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危的问题。
刘宗周自认为自己解决不了时局,但又有精神洁癖的他,选择了辞官归乡。
到了天启一朝,朝廷曾经有意征召他入阁。毕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千秋节气,一代完人。
但刘宗周本人却一点都不买账,直接怼了回来,跟朝廷上书推辞,云里雾里的说了一大堆,大体意思就是世道崩坏的太厉害了,士大夫不知道廉耻,我想做个好人,不跟你们趟这摊浑水。
俨然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矫正朝廷的不正之风。
这样的君子,这样的贤人,如今也肯入朝为官了。
是在这位圣贤眼里看来,如今的朝廷时局比天启要强吗?
虽然现在大明国力强盛,但是在大人们看来,官员生存的时局,未必比天启朝要强。
不过,朝廷里没有小人之间,朋党之间的争斗是确实的。
不过并不是朝中都是君子,而是因为朝堂上小人太多了,充斥着整个朝堂,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政绩,拼了命的奋斗,为了升官发财。
不仅如此,当初黄道周得到朝廷诏令,让他去京师,做皇长子的书法老师,顺道讲讲课。
刘宗周就曾经写信给黄道周,表示了他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做个士大夫,要有自己的原则,得先说明过去的是非曲直,不能跟摇尾乞怜的狗儿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读书人就不需要尊严吗?
这话说的让黄道周很无语,你一把年纪了,想混日子,我就能混了吗?
人就不能有点理想了吗?
读书人就不需要恰饭了吗?
但是话又不能那么直白的说,否则会显得自己非常没有气节,只能用,“在家侍亲,在朝侍君,人之大伦。”来回应刘宗周的关照。
关于刘宗周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外人只能猜测,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冷嘲热讽、视若罔闻、声援呐喊三种反应。
对于刘宗周的两大弟子黄宗羲和陈确而言,师尊却是应该出山的。
诚如“天不生仲,万古如长夜”,若是蕺山先生不出,大明就要进入漫漫长夜,再无指路明灯了。
“吴阁老话虽说得难听,却中情中理。”刘宗周眉平似水,瘦削的脸上没有丝毫喜怒,洋溢着安静淡然之色。
“吴阁老写这段话的时候,先生还未出掌太学,恐怕是针对孔氏而言。”黄宗羲道。
刘宗周的前任就是孔子嫡孙,衍圣公孔胤植。
孔胤植命运多舛,先是投降了伪闯贼李化鲸,落在了徐梁手中当人偶。后来出任国子监祭酒,却没有劝进。
须知,在茫茫劝进文表中,徐梁记不得谁上疏劝进。但肯定记得谁没有劝进。
于是孔胤植这祭酒之位也保不住了。
“你如今也沾染了官场陋习。”刘宗周毫不客气地批评弟子道:“君子焉能因人论事?”
黄宗羲连忙起身致歉,口中称道:“多谢先生喝正。”
“独处尚需慎心,人前焉能纵口?”刘宗周的学说以“慎独”为根基,又因为受教于许孚远,所以最讲究为学不在虚知,要归实践。在天下儒生而言。学问只是敲门砖,而在于刘宗周等真儒眼中,学问就是探寻大道的修行,若不能躬身力行,就是伪儒。
“弟子错了。”黄宗羲再次承教。
刘宗周这才回到刚才的主题,道:“我既得选祭酒,亦当忠君之事,将国子监振作一番。既然朝廷不给银钱,我等便自去筹措。该做的事总要做起来。”他回身走进房中,不一时又捧了个木匣子出来,道:“为师这些年存了十余两银子,加上此番入京,浙中师友弟子所遗川资二百两,你们二人且拿去做事。”
刘宗周回乡之后只在寺中教书为生,不与公家往来,即便官员前去拜访。他也多是拒不相见,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他既然出来做官。就少不得往来,所以仍旧有选择地收了“二百两川资”,其实一路开销却都是朝廷费用,以及自己的积蓄。
黄宗羲当时眼泪就要下来了:二百一十余两银子,这能做什么事?
一旁的陈确连忙推辞道:“先生何以如此!这点事难道弟子们都不该出力么?所耗资用,自有学生等筹措。”
黄宗羲也劝道:“先生。如今朝廷另有章程,个人捐款可得表彰,却不能以私款办公事。”
刘宗周是熟读各种典籍的,在绍兴时也知道官府再不用私人,哪怕是门房都由朝廷开具公食银。这固然增大了朝廷压力。但想想也有道理,起码减轻了那干白役对百姓的敲剥。听黄宗羲这么一说,刘宗周捧着木匣子的手倒停在了空中。
“先生不妨将要办的事一一讲述,由弟子等写成报告,申请拨款。”黄宗羲道:“依弟子愚见,倒不是内阁不舍得给国子监银子,实在是国子监自己没有个计划,光知道开口要多少数目,却不说这银子用在何处,为何要用。如此孟浪,被拒也是题中之义。”
刘宗周知道这个弟子在舍人科,虽然位置不显,但也是天子近臣,对中枢的规矩耳濡目染总不会有错。
“我要立一份国子监学报,宣扬义理,容纳论难,张扬正儒。”刘宗周道。
黄宗羲道:“外人办报总以银子为关卡,太学本就是朝廷的,要办报只需审批便是。弟子明日便去办这事。”
刘宗周心满意足,又说了些“招生”、“印书”、“礼聘名儒”之类的事。这些都用不了多少银子,自然被黄宗羲和陈确一一揽在身上。
师徒三人尚未尽欢,门外又报道刘宗周的同年、故友联袂前来拜访,其中还有曾经受教于刘宗周的祁彪佳。这些人都是站队坚定,如今或在翰林,或在图书、博物馆的清流。黄宗羲和陈确便先行告辞,各自办事去了。
因为黄宗羲和陈确都在舍人科,虽然不同室,但同声应气之下,国子监的项目申报得以在半个月内送上了皇帝陛下的案头。
徐梁知道黄宗羲在后世大名,但真不确定刘宗周的历史地位。问之近臣,也是褒贬不一。徐梁最终决定,与其询问当朝的儒臣,不如自己去看看刘宗周到底怎么说。
十月望,皇帝陛下携皇后、皇长子,前往国子监。
刘宗周是当天上午才知道皇帝将于半个时辰之后驾到,连忙命人扫地清理,准备接驾。前来通报的黄宗羲却道:“先生不忙接驾。只需命人洒扫干净便是。今上出行,威仪从简,... -->>
万历年间,皇帝与臣子关系不睦,因为国本之争打的厉害,党争形势也非常严峻,吏治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危的问题。
刘宗周自认为自己解决不了时局,但又有精神洁癖的他,选择了辞官归乡。
到了天启一朝,朝廷曾经有意征召他入阁。毕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千秋节气,一代完人。
但刘宗周本人却一点都不买账,直接怼了回来,跟朝廷上书推辞,云里雾里的说了一大堆,大体意思就是世道崩坏的太厉害了,士大夫不知道廉耻,我想做个好人,不跟你们趟这摊浑水。
俨然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矫正朝廷的不正之风。
这样的君子,这样的贤人,如今也肯入朝为官了。
是在这位圣贤眼里看来,如今的朝廷时局比天启要强吗?
虽然现在大明国力强盛,但是在大人们看来,官员生存的时局,未必比天启朝要强。
不过,朝廷里没有小人之间,朋党之间的争斗是确实的。
不过并不是朝中都是君子,而是因为朝堂上小人太多了,充斥着整个朝堂,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政绩,拼了命的奋斗,为了升官发财。
不仅如此,当初黄道周得到朝廷诏令,让他去京师,做皇长子的书法老师,顺道讲讲课。
刘宗周就曾经写信给黄道周,表示了他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做个士大夫,要有自己的原则,得先说明过去的是非曲直,不能跟摇尾乞怜的狗儿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读书人就不需要尊严吗?
这话说的让黄道周很无语,你一把年纪了,想混日子,我就能混了吗?
人就不能有点理想了吗?
读书人就不需要恰饭了吗?
但是话又不能那么直白的说,否则会显得自己非常没有气节,只能用,“在家侍亲,在朝侍君,人之大伦。”来回应刘宗周的关照。
关于刘宗周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外人只能猜测,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冷嘲热讽、视若罔闻、声援呐喊三种反应。
对于刘宗周的两大弟子黄宗羲和陈确而言,师尊却是应该出山的。
诚如“天不生仲,万古如长夜”,若是蕺山先生不出,大明就要进入漫漫长夜,再无指路明灯了。
“吴阁老话虽说得难听,却中情中理。”刘宗周眉平似水,瘦削的脸上没有丝毫喜怒,洋溢着安静淡然之色。
“吴阁老写这段话的时候,先生还未出掌太学,恐怕是针对孔氏而言。”黄宗羲道。
刘宗周的前任就是孔子嫡孙,衍圣公孔胤植。
孔胤植命运多舛,先是投降了伪闯贼李化鲸,落在了徐梁手中当人偶。后来出任国子监祭酒,却没有劝进。
须知,在茫茫劝进文表中,徐梁记不得谁上疏劝进。但肯定记得谁没有劝进。
于是孔胤植这祭酒之位也保不住了。
“你如今也沾染了官场陋习。”刘宗周毫不客气地批评弟子道:“君子焉能因人论事?”
黄宗羲连忙起身致歉,口中称道:“多谢先生喝正。”
“独处尚需慎心,人前焉能纵口?”刘宗周的学说以“慎独”为根基,又因为受教于许孚远,所以最讲究为学不在虚知,要归实践。在天下儒生而言。学问只是敲门砖,而在于刘宗周等真儒眼中,学问就是探寻大道的修行,若不能躬身力行,就是伪儒。
“弟子错了。”黄宗羲再次承教。
刘宗周这才回到刚才的主题,道:“我既得选祭酒,亦当忠君之事,将国子监振作一番。既然朝廷不给银钱,我等便自去筹措。该做的事总要做起来。”他回身走进房中,不一时又捧了个木匣子出来,道:“为师这些年存了十余两银子,加上此番入京,浙中师友弟子所遗川资二百两,你们二人且拿去做事。”
刘宗周回乡之后只在寺中教书为生,不与公家往来,即便官员前去拜访。他也多是拒不相见,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他既然出来做官。就少不得往来,所以仍旧有选择地收了“二百两川资”,其实一路开销却都是朝廷费用,以及自己的积蓄。
黄宗羲当时眼泪就要下来了:二百一十余两银子,这能做什么事?
一旁的陈确连忙推辞道:“先生何以如此!这点事难道弟子们都不该出力么?所耗资用,自有学生等筹措。”
黄宗羲也劝道:“先生。如今朝廷另有章程,个人捐款可得表彰,却不能以私款办公事。”
刘宗周是熟读各种典籍的,在绍兴时也知道官府再不用私人,哪怕是门房都由朝廷开具公食银。这固然增大了朝廷压力。但想想也有道理,起码减轻了那干白役对百姓的敲剥。听黄宗羲这么一说,刘宗周捧着木匣子的手倒停在了空中。
“先生不妨将要办的事一一讲述,由弟子等写成报告,申请拨款。”黄宗羲道:“依弟子愚见,倒不是内阁不舍得给国子监银子,实在是国子监自己没有个计划,光知道开口要多少数目,却不说这银子用在何处,为何要用。如此孟浪,被拒也是题中之义。”
刘宗周知道这个弟子在舍人科,虽然位置不显,但也是天子近臣,对中枢的规矩耳濡目染总不会有错。
“我要立一份国子监学报,宣扬义理,容纳论难,张扬正儒。”刘宗周道。
黄宗羲道:“外人办报总以银子为关卡,太学本就是朝廷的,要办报只需审批便是。弟子明日便去办这事。”
刘宗周心满意足,又说了些“招生”、“印书”、“礼聘名儒”之类的事。这些都用不了多少银子,自然被黄宗羲和陈确一一揽在身上。
师徒三人尚未尽欢,门外又报道刘宗周的同年、故友联袂前来拜访,其中还有曾经受教于刘宗周的祁彪佳。这些人都是站队坚定,如今或在翰林,或在图书、博物馆的清流。黄宗羲和陈确便先行告辞,各自办事去了。
因为黄宗羲和陈确都在舍人科,虽然不同室,但同声应气之下,国子监的项目申报得以在半个月内送上了皇帝陛下的案头。
徐梁知道黄宗羲在后世大名,但真不确定刘宗周的历史地位。问之近臣,也是褒贬不一。徐梁最终决定,与其询问当朝的儒臣,不如自己去看看刘宗周到底怎么说。
十月望,皇帝陛下携皇后、皇长子,前往国子监。
刘宗周是当天上午才知道皇帝将于半个时辰之后驾到,连忙命人扫地清理,准备接驾。前来通报的黄宗羲却道:“先生不忙接驾。只需命人洒扫干净便是。今上出行,威仪从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