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三舂争及初舂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位可真得留点儿神!”莽鹄立再一次郑重告诫“不但雍正爷的事,不能多说一句;关乎今上的种种传说,更加要谨慎。总而言之,回山以后,什么人不见,什么话不说。”
张、王二人连连点头,但有件事想问个清楚,张太虚说:“多亏大人成全,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不过,雍正爷在日的情形,瞒不过大人,雍正爷是不是说我们最好造谣生事?跟皇上及亲王说过好几遍,这亲王是那位亲王?”
这道上谕出于方观承的手笔,原来明指“和亲王”;御笔将“和”字钩去,因为不愿明白表示他跟和亲王同胞手足,关系密切。只用“亲王”字样,可以视之为包括理亲王弘皙在内,但在和亲王弘昼看来,这“亲王”舍我其谁?不用称号,正见得他这个亲王与众不同。嗣皇帝的深心,莽鹄立是了解的,但此时已不宜多说,只这样答道:“雍正爷是不是说过,谁也不知道,反正皇上讲说过,就是硕果。两位只紧记着就是了。”
“是!”张太虚看了王定乾一眼,两人都是落寞而不甘的神色。
“我劝两位看开些,有此结果,说实在的,是两位组上有德。”莽鹄立又说:“还有一位的下场,恐怕就没有你们这么便宜了。”
还有一位是谁?多想一想也就明白了,是个和尚——为先帝封为国师的文觉和尚。原来嗣皇帝对文觉深恶痛绝,由来已久,整顿佛门之心,也非一日,本来须年过五十,方准出家,而且要先呈请官府,发给度牒,才能剃度,也惟有身怀度牒,才能云游天下,到处挂单,到的雍正继位,当和尚就容易得多了,但还不至于形成风气。
成风气是在文觉得势以后,雍正十一年,文觉七十岁,敕封国师,奉旨朝山,所过之处,文武大员,跪接跪送,声势煊赫非凡,那几年的和尚本来就很吃香,大小业林,都有斋田,主持方丈,往往就是大地主,各“房”的和尚,不但不更而食,不织而衣,而且食必精美,衣必华丽,甚至还有蓄妻生子的“全真”中如果是“火居”道士,也是如此。宗风颓坏,本就是文觉有意无意包庇纵容的结果,如今因为他的刻意炫耀,越发使人觉得遁入空门,竟不失为天下极好的行当。
这一来佛门广大,竟成藏垢纳污之地。嗣皇帝居藩时,常跟方观承谈这些事,方观承从江南到塞外,来回走过七趟,风土人情,透彻非凡,据他访闻下来,要最能干的农夫三名“肉袒深耕”之所入,才能供养这样一名酒肉和尚。那时的嗣皇帝正在读资治通鉴,手自批点,非常用功,因为这是在学做皇帝的本事,每每掩卷深思,衡量前代帝皇得失,对于唐宣宗尤其注意,因为唐宣宗儿时不慧,受诸侄欺凌,跟他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李德裕相武宗,在位六年,善政无数,及至宣宗继位,因为痛恨其侄武宗之故,迁怒于李德裕,只要是李德裕的施政,无不推翻。军国大计,又是自己的天下,这样意气用事,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那时的嗣皇帝,认为唐宣宗大错特错的一件事,是“修复废寺”本来李德裕已劝导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收回良田数千万顷,百姓生计大裕,是极好的一件事,不道宣宗轻率的撤销了禁令,顿时僧尼还俗的,有十七万人。换句话说,便有十七万人坐享其成,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国势焉有不弱之理。
因此,嗣皇帝居藩时,便曾发下愿心,果真得偿所愿,能登大位,一定要将前代帝皇缺失,一一改正过来。而由于张太虚、王定乾、文觉的刺激,整顿佛门,变成了他的第一个改革的目标。
于是到的大行皇帝丧仪大致告一段落,上尊谥为“世宗”庙号为“宪皇帝”以后,他随即下了一道上谕,清查天下各业林的斋田寺产。同时所有供养在西苑及其他离宫的“高僧”传旨一律还山。
“文觉此人,罪恶滔天。我要罚他。”嗣皇帝说“罚他走回苏州,交沿途地方官递解,如敢有私下供给车马者,以违旨论。”
文觉七十二岁了,从京师长行回苏州,又当雨雪载途的隆冬,这惩罚是够重的。
其实嗣皇帝另有深意,罚文觉沿运河一站一站南下,无异“游街示众”心目中期待着能出现这样一种舆论:原来雍正皇帝那些有悖伦常的举动,都是出于这个和尚的怂恿。因为如此,还有好些相关的措施。先帝为了“辟谣”最不智的做法,无过于颁行“大义觉迷录”真是俗语说的“越描越黑”只要这本书流传于时尚,先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罪名,便永难逃于天壤之间,因此,嗣皇帝嘉纳刑部尚书徐本的建议,降旨停止每逢朔望,在学宫讲解圣祖仁皇帝的“圣谕广训”以后,再讲“大义觉迷录”而且责成地方官,限期将这本书收缴销毁。
“大义觉迷录”中有个附录,是古今未有的奇特文献,也是古今未有的荒唐文字——湖南的曾静,派遣门徒鼓动岳钟琪起义反清,翻了“大逆不道”的罪名,但先帝逮捕曾静到案后,居然与曾静打了“笔墨官司”就曾静提出的疑问,一一用书面答复,即象辩驳,又象对质,以帝皇之尊与谋反的犯人有此一段文字渊源,士林莫不诧为奇事。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曾静赦免无罪,反而是曾静所敬仰的一个遗民吕留良,身死多时而挖开坟墓,掘出遗尸,锉骨扬灰,子孙斩决的斩决、充军的充军,遭遇凄惨。与曾静相较,不公平的离奇了。
嗣皇帝在先帝生前,易曾微言讽劝,但先帝受了文觉得先入之言,颇有要错也让它错到底的负气模样。此刻配合收回“大义觉迷录”用“廷寄”密饬湖南巡抚,将曾静重新逮捕送到南京,明正典刑。
当然,先帝所作的受人批评的事,嗣皇帝已决心一一弥补,但有些事需要时间,有些事需要臣僚建言,他亦有许多难处,其中最为难的事是释放“十四爷”不知应如何措辞?
“十四爷”便是已革爵的恂郡王胤祯,他与先帝一母所生,是嗣皇帝真正的胞叔。先帝的皇位,本来应该是属于他的;失位以后,当然有怀恨的言语,而先帝总算还不致于狠到手诛同母之弟,只拿他幽禁起来,先后数移,现在是住在圆明园旁的一座关帝庙内。
嗣皇帝兄弟早年是不准去见“十四爷”的,从雍正八年以后,才获准在每年正月初九“十四爷”生日那天,去探望一次,但也不过叩头道贺,说几句问候的话而已。现在当然不同了,嗣皇帝觉得要弥补先帝手足情份上的缺憾,首先就该安慰胤缜,继位以后,特地派人带了药饵食物去致意,说是此刻还在热孝之中,不便出城去看他,希望他能做一个愿叩谒梓宫的表示,立即便可下一道上谕释放,接进城来相聚,而且对准噶尔的用兵,也很想听听他的意见。
特使回来的报告是,胤祯表示,先帝对他虽有极大的亏负,但他还念着同气连枝的情分,柩前一恸,也是应该的。但如以此作为释放的条件,他宁愿幽居至死。同时又说,嗣皇帝百日服满,亦不必去看他。因为嗣皇帝从前... -->>
“两位可真得留点儿神!”莽鹄立再一次郑重告诫“不但雍正爷的事,不能多说一句;关乎今上的种种传说,更加要谨慎。总而言之,回山以后,什么人不见,什么话不说。”
张、王二人连连点头,但有件事想问个清楚,张太虚说:“多亏大人成全,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不过,雍正爷在日的情形,瞒不过大人,雍正爷是不是说我们最好造谣生事?跟皇上及亲王说过好几遍,这亲王是那位亲王?”
这道上谕出于方观承的手笔,原来明指“和亲王”;御笔将“和”字钩去,因为不愿明白表示他跟和亲王同胞手足,关系密切。只用“亲王”字样,可以视之为包括理亲王弘皙在内,但在和亲王弘昼看来,这“亲王”舍我其谁?不用称号,正见得他这个亲王与众不同。嗣皇帝的深心,莽鹄立是了解的,但此时已不宜多说,只这样答道:“雍正爷是不是说过,谁也不知道,反正皇上讲说过,就是硕果。两位只紧记着就是了。”
“是!”张太虚看了王定乾一眼,两人都是落寞而不甘的神色。
“我劝两位看开些,有此结果,说实在的,是两位组上有德。”莽鹄立又说:“还有一位的下场,恐怕就没有你们这么便宜了。”
还有一位是谁?多想一想也就明白了,是个和尚——为先帝封为国师的文觉和尚。原来嗣皇帝对文觉深恶痛绝,由来已久,整顿佛门之心,也非一日,本来须年过五十,方准出家,而且要先呈请官府,发给度牒,才能剃度,也惟有身怀度牒,才能云游天下,到处挂单,到的雍正继位,当和尚就容易得多了,但还不至于形成风气。
成风气是在文觉得势以后,雍正十一年,文觉七十岁,敕封国师,奉旨朝山,所过之处,文武大员,跪接跪送,声势煊赫非凡,那几年的和尚本来就很吃香,大小业林,都有斋田,主持方丈,往往就是大地主,各“房”的和尚,不但不更而食,不织而衣,而且食必精美,衣必华丽,甚至还有蓄妻生子的“全真”中如果是“火居”道士,也是如此。宗风颓坏,本就是文觉有意无意包庇纵容的结果,如今因为他的刻意炫耀,越发使人觉得遁入空门,竟不失为天下极好的行当。
这一来佛门广大,竟成藏垢纳污之地。嗣皇帝居藩时,常跟方观承谈这些事,方观承从江南到塞外,来回走过七趟,风土人情,透彻非凡,据他访闻下来,要最能干的农夫三名“肉袒深耕”之所入,才能供养这样一名酒肉和尚。那时的嗣皇帝正在读资治通鉴,手自批点,非常用功,因为这是在学做皇帝的本事,每每掩卷深思,衡量前代帝皇得失,对于唐宣宗尤其注意,因为唐宣宗儿时不慧,受诸侄欺凌,跟他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李德裕相武宗,在位六年,善政无数,及至宣宗继位,因为痛恨其侄武宗之故,迁怒于李德裕,只要是李德裕的施政,无不推翻。军国大计,又是自己的天下,这样意气用事,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那时的嗣皇帝,认为唐宣宗大错特错的一件事,是“修复废寺”本来李德裕已劝导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收回良田数千万顷,百姓生计大裕,是极好的一件事,不道宣宗轻率的撤销了禁令,顿时僧尼还俗的,有十七万人。换句话说,便有十七万人坐享其成,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国势焉有不弱之理。
因此,嗣皇帝居藩时,便曾发下愿心,果真得偿所愿,能登大位,一定要将前代帝皇缺失,一一改正过来。而由于张太虚、王定乾、文觉的刺激,整顿佛门,变成了他的第一个改革的目标。
于是到的大行皇帝丧仪大致告一段落,上尊谥为“世宗”庙号为“宪皇帝”以后,他随即下了一道上谕,清查天下各业林的斋田寺产。同时所有供养在西苑及其他离宫的“高僧”传旨一律还山。
“文觉此人,罪恶滔天。我要罚他。”嗣皇帝说“罚他走回苏州,交沿途地方官递解,如敢有私下供给车马者,以违旨论。”
文觉七十二岁了,从京师长行回苏州,又当雨雪载途的隆冬,这惩罚是够重的。
其实嗣皇帝另有深意,罚文觉沿运河一站一站南下,无异“游街示众”心目中期待着能出现这样一种舆论:原来雍正皇帝那些有悖伦常的举动,都是出于这个和尚的怂恿。因为如此,还有好些相关的措施。先帝为了“辟谣”最不智的做法,无过于颁行“大义觉迷录”真是俗语说的“越描越黑”只要这本书流传于时尚,先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罪名,便永难逃于天壤之间,因此,嗣皇帝嘉纳刑部尚书徐本的建议,降旨停止每逢朔望,在学宫讲解圣祖仁皇帝的“圣谕广训”以后,再讲“大义觉迷录”而且责成地方官,限期将这本书收缴销毁。
“大义觉迷录”中有个附录,是古今未有的奇特文献,也是古今未有的荒唐文字——湖南的曾静,派遣门徒鼓动岳钟琪起义反清,翻了“大逆不道”的罪名,但先帝逮捕曾静到案后,居然与曾静打了“笔墨官司”就曾静提出的疑问,一一用书面答复,即象辩驳,又象对质,以帝皇之尊与谋反的犯人有此一段文字渊源,士林莫不诧为奇事。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曾静赦免无罪,反而是曾静所敬仰的一个遗民吕留良,身死多时而挖开坟墓,掘出遗尸,锉骨扬灰,子孙斩决的斩决、充军的充军,遭遇凄惨。与曾静相较,不公平的离奇了。
嗣皇帝在先帝生前,易曾微言讽劝,但先帝受了文觉得先入之言,颇有要错也让它错到底的负气模样。此刻配合收回“大义觉迷录”用“廷寄”密饬湖南巡抚,将曾静重新逮捕送到南京,明正典刑。
当然,先帝所作的受人批评的事,嗣皇帝已决心一一弥补,但有些事需要时间,有些事需要臣僚建言,他亦有许多难处,其中最为难的事是释放“十四爷”不知应如何措辞?
“十四爷”便是已革爵的恂郡王胤祯,他与先帝一母所生,是嗣皇帝真正的胞叔。先帝的皇位,本来应该是属于他的;失位以后,当然有怀恨的言语,而先帝总算还不致于狠到手诛同母之弟,只拿他幽禁起来,先后数移,现在是住在圆明园旁的一座关帝庙内。
嗣皇帝兄弟早年是不准去见“十四爷”的,从雍正八年以后,才获准在每年正月初九“十四爷”生日那天,去探望一次,但也不过叩头道贺,说几句问候的话而已。现在当然不同了,嗣皇帝觉得要弥补先帝手足情份上的缺憾,首先就该安慰胤缜,继位以后,特地派人带了药饵食物去致意,说是此刻还在热孝之中,不便出城去看他,希望他能做一个愿叩谒梓宫的表示,立即便可下一道上谕释放,接进城来相聚,而且对准噶尔的用兵,也很想听听他的意见。
特使回来的报告是,胤祯表示,先帝对他虽有极大的亏负,但他还念着同气连枝的情分,柩前一恸,也是应该的。但如以此作为释放的条件,他宁愿幽居至死。同时又说,嗣皇帝百日服满,亦不必去看他。因为嗣皇帝从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