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剖《海上钢琴师》 (2/2)
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别让阳光照到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了。相比之下,上述的伏笔倒安排得不错。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让人猜到有可能她就是那个农夫的幼女,但是又不敢确定。这才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容易为人接受。当然,要给观众感观和思想上的冲击什么的我也不反对,但这里又显然不是。
情节方面,这部影片有一处我认为是有点“暴殄天物”的――就是上文提到的1900与钢琴在摇晃的船舱中优雅旋舞的情节接下来的镜头,导演竟让1900的钢琴去砸破船长的门跌破观众的眼镜。说实话那实在有些令人扼腕。至少我个人并不恭维。若是换我执导,这接下来的镜头便该是1900与钢琴乐曲旋舞的景象渐渐淡去,之后,上演一幅暗夜中海潮翻动,天光下航船轻晃的画面,而1900的琴音仍在响,和着海与船的呼吸
或许导演的这一安排旨在营造喜剧氛围,然而在哪搞笑不好,偏要把这一难得的优雅镜像活生生掐死?我不知道别人看了怎么想,或许被哗众取宠地逗得大笑吧,反正我心里不是滋味,为着这晚节不保的“优雅”这种做法不知谁是其始作俑者,只发现如今的电视电影作品里常有人干这种折伤优雅损煞浪漫的勾当,令人气愤。
爵士乐鼻祖跟1900较量的情节,虽然比较吸引观众,但是却说不上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处败笔。如绝大多数电影里的情节一样,胜的总是“正义”、“高尚”的一方。也如中国的武侠电影描绘的一样,自不量力的武夫总喜欢找大侠比武,而结果总是挑战者狼狈下败。但是钢琴比试不像比武那样,谁胜谁负一看便知。它是一场艺术的较量,没有那么多人懂得艺术,也没有那么多人懂得区分艺术的水平高低,更何况艺术的优劣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不管怎样,影片不得不给成千上万的观众一个明显的交代,好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到底谁赢谁输。确实,我们一看就知道是1900胜了。怎么胜的呢?我们看到的就是:他是以快得不可思议的弹奏取胜的。然而,钢琴技艺的高低,难道就在于弹奏速度的快慢?!这实在有点滑稽!不过也不能苛责导演,或许这已经是给观众交代的最好的方法了――粗浅、简单、通俗明了。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一部小说和影片的故事的推动和发展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还可以谈谈这部影片里出现的矛盾。比较明显的矛盾,表面的有众人劝1900上岸追求名利金钱与他的毅然拒绝,爵士乐鼻祖与1900钢琴技艺的较量;思想上的有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认识和1900坚持自我、不容改变的一贯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钢琴师上岸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的并不坚定的想法与一向远离喧嚣繁杂的陆上俗世的信念之间的矛盾
钢琴较量的矛盾很明显了,而我认为,其实农夫与1900的思想矛盾--改造与坚守--才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虽然他们相处的时候没有丝毫矛盾,甚至非常友好,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对立的。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显然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想法比1900“固守不变”的信念要高明得多(当然,1900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音乐,这是好的;只是在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上,不免过于狭隘)。而1900是赫赫有名的钢琴师,农夫只是个无名小卒,而事实有时候就是这样:小人物更容易接近真理。这让我想起一部叫屠夫的话剧,里面也有这种思想的反映。
接下来应该探讨一下影片的主题了。有人说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回归”的主题,大抵也就是精神的回归之类的意思吧。而我觉得说是“消极避世”更为准确。(毕竟这位钢琴师从来没有下过船,既然这样,又何来回归?而他的思想也只是一时动摇,并没有真正改变过)说到“消极避世”、这样的词,人们通常会想到中国古代的“隐士”中国的隐逸文化确实古已有之,而且长久地兴盛过。而西方世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诚信的沦失,战争带给人类的沉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使安定和平与宁静成为这一时期西方人共有的心理期盼。于是,中国古代提倡清静无为的老庄学说和消极避世的思想便开始为西方人所热情接受,他们试图藉此来抚慰其内心创伤,弥补精神缺失。
1900也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回到影片,先来看1900对max所说的:“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有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从没到过陆地,但是他在船上所接触到的人都是从陆上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自然很大程度上也是陆上世界的思想。船,只是一个陆上思想的缩略世界。1900不愿意踏足比船上纷繁复杂不啻百倍的陆地世界,甚至不愿尝试陆上的生活,即使是舍弃生命。他只忠实于他生长的地方,执守于他的理想世界,爱情也无法让他最终动摇。可见这位钢琴师“消极避世”的思想是多么地根深蒂固。在有限的钢琴上自得其乐,拒绝涉足无限的世界,正反映了他的逃避态度。当然,这种避世心理并不是单个人的心态,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群体的一种共同心理。只不过导演者把它深化而后抽取了出来,以1900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具体而鲜明地加以表现。影片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所反映的问题要比生活中的来得集中、鲜明、深刻和尖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部影片或者一部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这种避世心理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鄙弃,电影里头并没有表态。这算是给观众留下自己的思索空间吧。
欣赏一部影片,原声音乐是不容错过的。海上钢琴师里最动人的音乐有两首:老丹尼教小1900读“马经”时的配乐;1900见到心仪的女子时所弹奏的曲子。前者的镜头好像是从苍茫辽阔的海上(还是船上?记不大清楚了)渐渐转到老丹尼和小1900身上的。而镜头在海上时的音乐大气而辽远,当画面出现天真烂漫的小1900和乐不可支的老丹尼时,音乐中也随之上演了欢快悠扬的管乐,配合得实在是和谐。后者是钢琴师的真情流露;由最初萌动的纯洁美好的恋情所产生的音乐,也理应是舒缓而充满柔情的,或许还带点初恋的忧伤。而那首曲子也正是这样打动我们的心的。
最后我还想就某些影评所谓的“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大意)的观点说上几句(央视论坛上的文章好像也是这个观点)。“封闭打败开放”这种观点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具体到海上钢琴师钢琴较量的情节里,同样显得荒谬。把1900的音乐说成是“封闭”的,则更为荒谬!且看影片内容:谢利派人到船上找1900,说是要跟他决斗,当时谢利派来的人就对1900说:“据说你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也叫“封闭”?!我不知道爵士乐是否真正自由,只知道标榜自由很泛滥。而且爵士乐只是一种单一的音乐形式,要说封闭那也应该是单一的比“十种合而为一”的更为封闭!1900的音乐才是真正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因为他的音乐不拘泥于形式,完全发自内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的音乐精神显然也比谢利的高尚得多!不媚俗,不功利,忠实于音乐。谢利的自以为是,瞧不起甚至排斥其他音乐,能叫自由开放?!实在不明白持“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观点的人,对“封闭”和“自由开放”作何理解――实在是理解得太“开放”了!
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了。相比之下,上述的伏笔倒安排得不错。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让人猜到有可能她就是那个农夫的幼女,但是又不敢确定。这才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容易为人接受。当然,要给观众感观和思想上的冲击什么的我也不反对,但这里又显然不是。
情节方面,这部影片有一处我认为是有点“暴殄天物”的――就是上文提到的1900与钢琴在摇晃的船舱中优雅旋舞的情节接下来的镜头,导演竟让1900的钢琴去砸破船长的门跌破观众的眼镜。说实话那实在有些令人扼腕。至少我个人并不恭维。若是换我执导,这接下来的镜头便该是1900与钢琴乐曲旋舞的景象渐渐淡去,之后,上演一幅暗夜中海潮翻动,天光下航船轻晃的画面,而1900的琴音仍在响,和着海与船的呼吸
或许导演的这一安排旨在营造喜剧氛围,然而在哪搞笑不好,偏要把这一难得的优雅镜像活生生掐死?我不知道别人看了怎么想,或许被哗众取宠地逗得大笑吧,反正我心里不是滋味,为着这晚节不保的“优雅”这种做法不知谁是其始作俑者,只发现如今的电视电影作品里常有人干这种折伤优雅损煞浪漫的勾当,令人气愤。
爵士乐鼻祖跟1900较量的情节,虽然比较吸引观众,但是却说不上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处败笔。如绝大多数电影里的情节一样,胜的总是“正义”、“高尚”的一方。也如中国的武侠电影描绘的一样,自不量力的武夫总喜欢找大侠比武,而结果总是挑战者狼狈下败。但是钢琴比试不像比武那样,谁胜谁负一看便知。它是一场艺术的较量,没有那么多人懂得艺术,也没有那么多人懂得区分艺术的水平高低,更何况艺术的优劣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不管怎样,影片不得不给成千上万的观众一个明显的交代,好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到底谁赢谁输。确实,我们一看就知道是1900胜了。怎么胜的呢?我们看到的就是:他是以快得不可思议的弹奏取胜的。然而,钢琴技艺的高低,难道就在于弹奏速度的快慢?!这实在有点滑稽!不过也不能苛责导演,或许这已经是给观众交代的最好的方法了――粗浅、简单、通俗明了。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一部小说和影片的故事的推动和发展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还可以谈谈这部影片里出现的矛盾。比较明显的矛盾,表面的有众人劝1900上岸追求名利金钱与他的毅然拒绝,爵士乐鼻祖与1900钢琴技艺的较量;思想上的有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认识和1900坚持自我、不容改变的一贯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钢琴师上岸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的并不坚定的想法与一向远离喧嚣繁杂的陆上俗世的信念之间的矛盾
钢琴较量的矛盾很明显了,而我认为,其实农夫与1900的思想矛盾--改造与坚守--才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虽然他们相处的时候没有丝毫矛盾,甚至非常友好,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对立的。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显然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想法比1900“固守不变”的信念要高明得多(当然,1900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音乐,这是好的;只是在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上,不免过于狭隘)。而1900是赫赫有名的钢琴师,农夫只是个无名小卒,而事实有时候就是这样:小人物更容易接近真理。这让我想起一部叫屠夫的话剧,里面也有这种思想的反映。
接下来应该探讨一下影片的主题了。有人说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回归”的主题,大抵也就是精神的回归之类的意思吧。而我觉得说是“消极避世”更为准确。(毕竟这位钢琴师从来没有下过船,既然这样,又何来回归?而他的思想也只是一时动摇,并没有真正改变过)说到“消极避世”、这样的词,人们通常会想到中国古代的“隐士”中国的隐逸文化确实古已有之,而且长久地兴盛过。而西方世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诚信的沦失,战争带给人类的沉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使安定和平与宁静成为这一时期西方人共有的心理期盼。于是,中国古代提倡清静无为的老庄学说和消极避世的思想便开始为西方人所热情接受,他们试图藉此来抚慰其内心创伤,弥补精神缺失。
1900也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回到影片,先来看1900对max所说的:“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有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从没到过陆地,但是他在船上所接触到的人都是从陆上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自然很大程度上也是陆上世界的思想。船,只是一个陆上思想的缩略世界。1900不愿意踏足比船上纷繁复杂不啻百倍的陆地世界,甚至不愿尝试陆上的生活,即使是舍弃生命。他只忠实于他生长的地方,执守于他的理想世界,爱情也无法让他最终动摇。可见这位钢琴师“消极避世”的思想是多么地根深蒂固。在有限的钢琴上自得其乐,拒绝涉足无限的世界,正反映了他的逃避态度。当然,这种避世心理并不是单个人的心态,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群体的一种共同心理。只不过导演者把它深化而后抽取了出来,以1900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具体而鲜明地加以表现。影片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所反映的问题要比生活中的来得集中、鲜明、深刻和尖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部影片或者一部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这种避世心理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鄙弃,电影里头并没有表态。这算是给观众留下自己的思索空间吧。
欣赏一部影片,原声音乐是不容错过的。海上钢琴师里最动人的音乐有两首:老丹尼教小1900读“马经”时的配乐;1900见到心仪的女子时所弹奏的曲子。前者的镜头好像是从苍茫辽阔的海上(还是船上?记不大清楚了)渐渐转到老丹尼和小1900身上的。而镜头在海上时的音乐大气而辽远,当画面出现天真烂漫的小1900和乐不可支的老丹尼时,音乐中也随之上演了欢快悠扬的管乐,配合得实在是和谐。后者是钢琴师的真情流露;由最初萌动的纯洁美好的恋情所产生的音乐,也理应是舒缓而充满柔情的,或许还带点初恋的忧伤。而那首曲子也正是这样打动我们的心的。
最后我还想就某些影评所谓的“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大意)的观点说上几句(央视论坛上的文章好像也是这个观点)。“封闭打败开放”这种观点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具体到海上钢琴师钢琴较量的情节里,同样显得荒谬。把1900的音乐说成是“封闭”的,则更为荒谬!且看影片内容:谢利派人到船上找1900,说是要跟他决斗,当时谢利派来的人就对1900说:“据说你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也叫“封闭”?!我不知道爵士乐是否真正自由,只知道标榜自由很泛滥。而且爵士乐只是一种单一的音乐形式,要说封闭那也应该是单一的比“十种合而为一”的更为封闭!1900的音乐才是真正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因为他的音乐不拘泥于形式,完全发自内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的音乐精神显然也比谢利的高尚得多!不媚俗,不功利,忠实于音乐。谢利的自以为是,瞧不起甚至排斥其他音乐,能叫自由开放?!实在不明白持“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观点的人,对“封闭”和“自由开放”作何理解――实在是理解得太“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