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带着仓库回到明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好事啊,现在整个宣镇蒸蒸日上,百姓也开始富裕起来,能够多招收学生,正是时候。”汤若望不停的点头,非常同意刘文众的这个想法。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毕竟你擅长这个。”
刘文众说着就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
纸上的内容主要是刘文众对于这次扩招的安排,上面有着招收的人数,招收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招收的方法就按照之前考试的方法来吧,至于考题,这些东西你们自己进行安排吧,我就不过多插手了。”刘文众写完之后,将扩招条例交给了汤若望。
汤若望接过条例,看了片刻,随后冲着刘文众拱拱手,“刘大人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在下就先告退了?”
“没有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文众摆摆手,随后重新趴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汤若望将条例塞进怀中,走出办公大厅。
他看着天上的太阳,忍不住仰天长叹,“这是一个自由且尊重知识的地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开明。若是帝国的人都像宣镇这样,那该多好啊?”
汤若望知道,帝国是永远都不可能会成为宣镇这个样子的。
汤若望骑上自行车,朝着宣镇的大学而去。
宣镇的大学位于宣镇城城外,是独立建造的。
大学建筑的造型大体上和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大学的中央有一个七层多高的大楼。
这个大楼即是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学校教职工的办公室,里面还存档着学校的关于学生的档案等资料。
整个学校占地面积算不上大,和后世的大学根本没法比。
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算是不错了,学校的教室一共有一百多间,全部都是用水泥建造的。
在学校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实验室还是最基础的实验室。
学校呈一个正方形,图书馆大楼位于最中间。
在图书馆前方有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广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广场的四周种满了柳树。
学校的教室以放射状排列在图书馆四周,学生宿舍楼处于最外围。
学校中的绿化非常多,几乎每条路旁边都会有树木。
在学校的东南有一个人造湖,占地七八亩左右。
学校西面是一个巨大的操场,操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在操场旁边还有观礼台。
整个学校被一堵高大的围墙围着,总共有两个门,一个南门,一个北门。
南门是正门,在结构上和后世的大学大门差不多。
大门正上方挂着由刘文众提笔的校名牌匾。
学校的名字也非常的简单,就叫做大明大学。
整个大学的设计全部是赵文参考后世的大学而设计的,除过建筑的造型不一样之外,和后世大学的布局总体上差不太多。
汤若望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图书大楼的下方,他将自行车停在了图书大楼下方的车棚中,随后走了进去。
他的办公室在大楼的第二层,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室。
汤若望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中,打开窗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将刘文众交给自己的条例平铺到桌子上,随后抄写了起来。
抄写完毕之后,他将刘文众交给他的条例封存,然后拿着抄写的条例走出办公室。
时间缓缓而过,吃过下午饭后,天空就昏暗下来。
因为没有电力,所以此时的大学并没有晚自习一说。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之后,所有的教师回到了图书大楼自己的办公室中收拾起来。
趁着这个功夫,汤若望将所有的教师集中到会议室中。
会议室被几十根牛油大烛照的灯火通明,被汤若望击中起来的教师静静的坐在会议室中的椅子上。
会议室的布局和后世大学中的会议室布局差不多,领导坐在会议室的最前方,而普通教职工则坐在大学领导的对面。
这些教师中除过汤若望等人之外,剩下的都是赵文提前亲自培养的年轻教师。
经过短暂的会议,终于将刘文众的扩招计划实施了下去,同时也敲定了扩招时的各种细节。
和之前的招生一样,这次的招生也是采取考试的形式,并且按照成绩次序来进行招生。
此次扩招总共招生四千人,只考国学和数学两科。
至于扩招的这个消息,也会通过大明日报传递出去。
“考试的试卷还希望诸位能戮力合作,争取两天之内将试卷制作出来。
按照刘文众刘大人的计划,考试定在五天后,也就是十月三日,还请诸位能够快一点。
至于关于此次考试,会通过大明日报宣传,从明天开始,就要登记报考人数以及布置考场等事情,所以这几天就辛苦诸位了。”
汤若望叮嘱了几句之后,就宣布散会。
……
“卖报,卖报,大明大学要进行学生扩招,从今天起到十月一号就是考试报名时间,过期不候。赶紧来看啊,有想考入大明大学的学子可千万别错过。”
第二天一大早,背着斜挎包的报童就出现在宣镇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卖力的叫喊着。
一个二十岁左右,穿着青色圆领衫的书生刚刚走出自家院子就听见了报童的吆喝声。
“大明大学?扩招?”书生眼睛一亮,急忙寻着声音而去。
要说现在宣镇中那件事情最火热,除过赵文亲自领兵出去之外,就是之前从大学中挑选学生出去当官这件事了。
当时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城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
要说国人对于哪件事最热衷,恐怕除了当官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种书香门第之家,对于赵文设立的大学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却非常的鄙夷。
那些经历过科举的家长,在他们的眼中,赵文设立的这个大学就是离经叛道。
自古当官都是通过科举,除过宋朝时王安石弄... -->>
“这是好事啊,现在整个宣镇蒸蒸日上,百姓也开始富裕起来,能够多招收学生,正是时候。”汤若望不停的点头,非常同意刘文众的这个想法。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毕竟你擅长这个。”
刘文众说着就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
纸上的内容主要是刘文众对于这次扩招的安排,上面有着招收的人数,招收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招收的方法就按照之前考试的方法来吧,至于考题,这些东西你们自己进行安排吧,我就不过多插手了。”刘文众写完之后,将扩招条例交给了汤若望。
汤若望接过条例,看了片刻,随后冲着刘文众拱拱手,“刘大人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在下就先告退了?”
“没有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文众摆摆手,随后重新趴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汤若望将条例塞进怀中,走出办公大厅。
他看着天上的太阳,忍不住仰天长叹,“这是一个自由且尊重知识的地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开明。若是帝国的人都像宣镇这样,那该多好啊?”
汤若望知道,帝国是永远都不可能会成为宣镇这个样子的。
汤若望骑上自行车,朝着宣镇的大学而去。
宣镇的大学位于宣镇城城外,是独立建造的。
大学建筑的造型大体上和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大学的中央有一个七层多高的大楼。
这个大楼即是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学校教职工的办公室,里面还存档着学校的关于学生的档案等资料。
整个学校占地面积算不上大,和后世的大学根本没法比。
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算是不错了,学校的教室一共有一百多间,全部都是用水泥建造的。
在学校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实验室还是最基础的实验室。
学校呈一个正方形,图书馆大楼位于最中间。
在图书馆前方有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广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广场的四周种满了柳树。
学校的教室以放射状排列在图书馆四周,学生宿舍楼处于最外围。
学校中的绿化非常多,几乎每条路旁边都会有树木。
在学校的东南有一个人造湖,占地七八亩左右。
学校西面是一个巨大的操场,操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在操场旁边还有观礼台。
整个学校被一堵高大的围墙围着,总共有两个门,一个南门,一个北门。
南门是正门,在结构上和后世的大学大门差不多。
大门正上方挂着由刘文众提笔的校名牌匾。
学校的名字也非常的简单,就叫做大明大学。
整个大学的设计全部是赵文参考后世的大学而设计的,除过建筑的造型不一样之外,和后世大学的布局总体上差不太多。
汤若望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图书大楼的下方,他将自行车停在了图书大楼下方的车棚中,随后走了进去。
他的办公室在大楼的第二层,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室。
汤若望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中,打开窗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将刘文众交给自己的条例平铺到桌子上,随后抄写了起来。
抄写完毕之后,他将刘文众交给他的条例封存,然后拿着抄写的条例走出办公室。
时间缓缓而过,吃过下午饭后,天空就昏暗下来。
因为没有电力,所以此时的大学并没有晚自习一说。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之后,所有的教师回到了图书大楼自己的办公室中收拾起来。
趁着这个功夫,汤若望将所有的教师集中到会议室中。
会议室被几十根牛油大烛照的灯火通明,被汤若望击中起来的教师静静的坐在会议室中的椅子上。
会议室的布局和后世大学中的会议室布局差不多,领导坐在会议室的最前方,而普通教职工则坐在大学领导的对面。
这些教师中除过汤若望等人之外,剩下的都是赵文提前亲自培养的年轻教师。
经过短暂的会议,终于将刘文众的扩招计划实施了下去,同时也敲定了扩招时的各种细节。
和之前的招生一样,这次的招生也是采取考试的形式,并且按照成绩次序来进行招生。
此次扩招总共招生四千人,只考国学和数学两科。
至于扩招的这个消息,也会通过大明日报传递出去。
“考试的试卷还希望诸位能戮力合作,争取两天之内将试卷制作出来。
按照刘文众刘大人的计划,考试定在五天后,也就是十月三日,还请诸位能够快一点。
至于关于此次考试,会通过大明日报宣传,从明天开始,就要登记报考人数以及布置考场等事情,所以这几天就辛苦诸位了。”
汤若望叮嘱了几句之后,就宣布散会。
……
“卖报,卖报,大明大学要进行学生扩招,从今天起到十月一号就是考试报名时间,过期不候。赶紧来看啊,有想考入大明大学的学子可千万别错过。”
第二天一大早,背着斜挎包的报童就出现在宣镇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卖力的叫喊着。
一个二十岁左右,穿着青色圆领衫的书生刚刚走出自家院子就听见了报童的吆喝声。
“大明大学?扩招?”书生眼睛一亮,急忙寻着声音而去。
要说现在宣镇中那件事情最火热,除过赵文亲自领兵出去之外,就是之前从大学中挑选学生出去当官这件事了。
当时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城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
要说国人对于哪件事最热衷,恐怕除了当官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种书香门第之家,对于赵文设立的大学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却非常的鄙夷。
那些经历过科举的家长,在他们的眼中,赵文设立的这个大学就是离经叛道。
自古当官都是通过科举,除过宋朝时王安石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