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闯王李自成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行十数人跟着李娃的后面,由太和殿旁边绕过,进入了憩园,远远的就看见皇帝已坐在憩园的水池中央,旁边站着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这名女子正是新近才封为婕妤的朱玉凤。
对朱玉凤唐军中的重臣大多数认识,这名女子在皇帝攻下西安后,就在皇帝身边充当婢女的角色,她真正的身份来历却只有贺景知晓,直到皇帝从福建返回,加封她为婕妤时,唐军的重臣才大吃一惊,这个本以为只是以前秦王府普通婢女的人竟然是秦王府的郡主。
对于皇帝行事如此不按常理的行为,大臣们哭笑不得,若是以前,礼部尚书赵良极必定会拼死反对把这样一个女子留在皇帝身边,如今朱玉风已经在皇帝身边六七年,众人只得无可奈何的接受。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头走在最前面,一行十九人通过回廊来到了皇帝面前,刚要下跪,李鸿基已抬手止住:“今日不是朝会,众位爱卿就免了这下跪之礼吧。”
周凤梧正色道:“万岁,自古君臣有序,礼不可废。”
说完,带头跪下:“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一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几名武将听到皇帝免跪,本不想下拜,见大部分人跪了下去,其中高立功也在其中,不得不也拜了下去。
周凤梧等人在皇帝单独召见时。如果皇帝免跪,基本上不会多此一举,此时却是坚持下跪。还磕完了三通头才起身,李鸿基不由一愣,看着跟在他们身后勉勉强强地高一功,李万成等人。李鸿基才若有所悟。
“来人。赐坐。”
随着皇帝的话声一落。一排早有准备的侍卫将椅子搬了上来,除掉皇帝面前地位置,整个凉亭中一下子放上了十九张锦凳,本来空荡的亭子一下显得狭小起来,好在这个凉亭造的时候就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带所有地后妃到这里赏景,造得颇大。才可以容纳得下。
侍卫们搬上椅子后就退得远远地,周凤梧等人小心翼翼地坐下,问道:“不知万岁急召臣等来此,有何要事?”
李鸿基轻呷了一口茶:“近日各人为定都一事纷争不已。朕的书案上已摆满了不下上百道奏章,朕才将大家召集起来,就此事作一个定论。”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大吃一惊,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三人之手,关于定都的奏章他们未作处理,自然也没有送到皇帝哪里,那么皇帝所说的自然是密奏,一百多道密奏非同小可,等于有专事奏折之权的大臣,有近一半人给皇帝上给密奏,他们却毫无所觉。
三人连忙起身请罪:“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李鸿基摆摆手:“不关尔等之事,朕让你们将重心放在官制完备上,有些疏漏也在所难免。平身吧。”
“谢万岁!”三人战战兢兢地起身,他们身后的众人都恍然大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为了定都之事上了密奏,不由相视一笑。
“定都之事,朕一直以来都未作说明,也难怪众人会议论,既然大家都想到了,那么今天就让大家过来,素性说个透辙,各位爱卿今日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的密奏朕都看过了,不过,还是想听一听大家当面所说,哪位爱卿先来。”
定都之事无疑关系重大,众人上密奏时都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当着大家的面却谁也不好先说出来,他们平时彼此就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在皇帝面前却不肯做出头鸟。
见众人不答,周凤梧咳了一声,道:“皇上,臣有话先说。”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一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一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暗,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一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一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一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一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一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n... -->>
一行十数人跟着李娃的后面,由太和殿旁边绕过,进入了憩园,远远的就看见皇帝已坐在憩园的水池中央,旁边站着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这名女子正是新近才封为婕妤的朱玉凤。
对朱玉凤唐军中的重臣大多数认识,这名女子在皇帝攻下西安后,就在皇帝身边充当婢女的角色,她真正的身份来历却只有贺景知晓,直到皇帝从福建返回,加封她为婕妤时,唐军的重臣才大吃一惊,这个本以为只是以前秦王府普通婢女的人竟然是秦王府的郡主。
对于皇帝行事如此不按常理的行为,大臣们哭笑不得,若是以前,礼部尚书赵良极必定会拼死反对把这样一个女子留在皇帝身边,如今朱玉风已经在皇帝身边六七年,众人只得无可奈何的接受。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头走在最前面,一行十九人通过回廊来到了皇帝面前,刚要下跪,李鸿基已抬手止住:“今日不是朝会,众位爱卿就免了这下跪之礼吧。”
周凤梧正色道:“万岁,自古君臣有序,礼不可废。”
说完,带头跪下:“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一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几名武将听到皇帝免跪,本不想下拜,见大部分人跪了下去,其中高立功也在其中,不得不也拜了下去。
周凤梧等人在皇帝单独召见时。如果皇帝免跪,基本上不会多此一举,此时却是坚持下跪。还磕完了三通头才起身,李鸿基不由一愣,看着跟在他们身后勉勉强强地高一功,李万成等人。李鸿基才若有所悟。
“来人。赐坐。”
随着皇帝的话声一落。一排早有准备的侍卫将椅子搬了上来,除掉皇帝面前地位置,整个凉亭中一下子放上了十九张锦凳,本来空荡的亭子一下显得狭小起来,好在这个凉亭造的时候就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带所有地后妃到这里赏景,造得颇大。才可以容纳得下。
侍卫们搬上椅子后就退得远远地,周凤梧等人小心翼翼地坐下,问道:“不知万岁急召臣等来此,有何要事?”
李鸿基轻呷了一口茶:“近日各人为定都一事纷争不已。朕的书案上已摆满了不下上百道奏章,朕才将大家召集起来,就此事作一个定论。”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大吃一惊,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三人之手,关于定都的奏章他们未作处理,自然也没有送到皇帝哪里,那么皇帝所说的自然是密奏,一百多道密奏非同小可,等于有专事奏折之权的大臣,有近一半人给皇帝上给密奏,他们却毫无所觉。
三人连忙起身请罪:“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李鸿基摆摆手:“不关尔等之事,朕让你们将重心放在官制完备上,有些疏漏也在所难免。平身吧。”
“谢万岁!”三人战战兢兢地起身,他们身后的众人都恍然大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为了定都之事上了密奏,不由相视一笑。
“定都之事,朕一直以来都未作说明,也难怪众人会议论,既然大家都想到了,那么今天就让大家过来,素性说个透辙,各位爱卿今日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的密奏朕都看过了,不过,还是想听一听大家当面所说,哪位爱卿先来。”
定都之事无疑关系重大,众人上密奏时都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当着大家的面却谁也不好先说出来,他们平时彼此就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在皇帝面前却不肯做出头鸟。
见众人不答,周凤梧咳了一声,道:“皇上,臣有话先说。”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一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一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暗,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一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一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一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一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一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