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闯王李自成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知唐军大举进攻京辅之地,杨嗣昌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本想提兵去救,圣旨却让他赶紧去进攻湖北,陕西等唐军重地,此时杨嗣昌手上加上浙江来的兵马,接近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马挤在河南一省之地,河南去年本身遭灾严重,又如何能供养这数十万大军,若是没有军粮,这三十万大军莫说进攻唐军,自已就要被自己压垮。
杨嗣昌只得以代天行事的名义,赶紧从山东,浙江,直隶等地调集粮草,好不容易粮草调拨完毕,唐军已风卷残云般的将京师与南方的各地切断,杨嗣昌一下子举棋不定,是依照圣旨对唐军进攻,还是率大军为京师解围。
最终杨嗣昌和众将商议后,还是认为京城更重要,若京城丢了,他们即使打下湖北,陕西之地,也得不偿失,调到河南边境的大军只得重新调回,沿鹤壁,邯郸北上,要攻击唐军的后路。
明军屡败于唐军之手,对进攻唐军的士气本身不高,孙传庭败亡的消息传来,士气更是跌到低谷,又被调来调去,一路上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多,军纪也是涣散无比,大军过处,如同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东西全都抢光。
明军军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不胜管,杨嗣昌指挥着这支队伍,前进的速度缓慢无比,用了五天时间,前锋部队还没有出河南。
田见秀地大军早已攻下了河间。沧州,正要向天津攻去,李鸿基却阻止了田见秀继续前进。大军就停在河间,沧州一带,防止明军勤王的部队北上。
唐军上下见进军如此顺利。皆是兴奋莫明。纷纷要求皇帝修改灭明之策。直接进攻京师,将大明的京师一举拿下。
李鸿基却在犹豫,他当初制定伐明之策时,是想利用京师来歼灭明军地有生力量,至于京师慢点拿下也行,他怕拿下京师之后。江南各省没有了皇帝,会群雄并起,或者南方再组朝庭,虽然以唐军的兵力还是可以剿灭。只是他不想要一个打烂了的江南。
不过,宋献策地劝言也似乎很有道理,拿下了京师,大明就宣告灭亡,江南民风软弱,一纸传檄江南即可以下。
李鸿基对江南民风软弱却很怀疑,当初清军南下,江南可是杀戳最重地地区,天地会,白莲教,太平军,都是出自于江南,江南地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虽然唐军代明,同是汉人的政权,应当不会象反抗清庭一样激烈,可是李鸿基还真没有把握,若是不趁京师未破之前先消灭杨嗣昌手上的数十万兵马,以后江南会不会血流成河,伏尸累累。
只是杨嗣昌的行程实在太慢了,让唐军上下都等不及,李鸿基见部下纷纷请战,同意让马世耀分出一万人马先对京师进行试探行的进攻,让崇祯感到害怕后,加快杨嗣昌的进军,再说有这一万人也可以随时监视城中地动静,一旦皇帝出逃,这一万人可以追赶,崇祯是万万不能让他逃到江南的。
马世耀的一万人马到达北京外围,京城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以前虽然知道唐军就在数十里外,可是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如今唐军已实实在在到了外城,崇祯更是吓得目瞪口呆,好在唐军毕竟没有围城,若要出逃,还是有可能。
事实上马世耀地一万人马主要是起威摄作用,他即不能围城,也不能攻城,不过,唐军在京师四门的活动,实际上已让京城与外界沟通困难起来,京城空有二十多万人马,只能躲在城中看着一万名唐军耀武扬威,没有人敢带兵出城与唐军作战。
现在京城与杨嗣昌的消息只能通过水师从天津给他带来,唐军并没有拦截城中的信使,崇祯的旨意得以顺利的传到杨嗣昌军中,杨嗣昌看到崇祯命他加快速度对京师解围的圣旨后松了一口气,看到唐军已到了京城外围,马上又紧张起来。
杨嗣昌得到圣旨后,传谕三军,命令各部加快行动,否则担搁了救驾事宜,立斩无赫,在杨嗣昌的严令下,明军才加快了速度,跨过了邯郸,邢台,往高邑而来。
唐军拿下真定后,唐军除了将京师方向的县城全部拿下后,并没有攻占真定南方的县城,只是真定附近各个县城要么县令挂官而逃,要么已竖起了唐军的大旗,不过,令这些县令尴尬的是,唐军并没有派人来接收。
其中高邑就属于这样一个县城,高邑地处华北平原西沿,东临古赵州,西依太行山,南望邯郸城,北离真定只有一百里,唐军快马半天即可到达,唐军攻下真定府后,高邑县令郭鸣世转变极快,马上就明白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有心做个榜样,第二天就在城头竖起了唐军的旗帜。
只是让高邑县令郭鸣世心焦的是,唐军竟然也没有派一个人来表鄯他,也没说接不接受,总之他就被谅在半空中了,杨嗣昌的大军北上,这把郭鸣世急坏了,有心求救于唐军吧,人家并没有理他,可有心重新改换门庭,又怕杨嗣昌怪罪,请出尚方宝剑将他斩了,可能人家连尚方宝剑都懒得请,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直接杀了就是。
郭鸣世越想越怕,最后还是性命之忧占了上风,他直接丢下县衙事务,带领家人向唐军境内逃去。
逃到元氏县后,郭鸣世却发现元氏县中已布满了唐军,元氏县令和他多有交往,元氏县离真定虽然比他近,却比他晚一天才竖起降旗,郭鸣世以为唐军接纳了元氏,却没有接纳他,顿时愤愤不平,不过,他不敢与唐军作对,还得求元氏县令将他引见给唐军。把他对唐军地忠贞之情诉说一遍。
他却不知,唐军已决定将杨嗣昌消灭在元氏和栾城之间,元氏和栾城都是古城。元氏可以追朔到周初分封诸侯时,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蘑建在飞龙邑。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口元氏县由此而得名。
而栾城则是春秋时,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置栾邑,是为栾城之肇始,西汉时置关县,隋设栾州。复置栾城县。元未红巾军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就出生在栾城。
元氏和栾城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是去真定府的必经之路,唐军已在这里张开了口袋,单等杨嗣昌钻进来。自然没有时间理他一个高邑的小小县令。
高邑有太行山作屏障,易守难攻,而且只是唐军地地盘... -->>
得知唐军大举进攻京辅之地,杨嗣昌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本想提兵去救,圣旨却让他赶紧去进攻湖北,陕西等唐军重地,此时杨嗣昌手上加上浙江来的兵马,接近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马挤在河南一省之地,河南去年本身遭灾严重,又如何能供养这数十万大军,若是没有军粮,这三十万大军莫说进攻唐军,自已就要被自己压垮。
杨嗣昌只得以代天行事的名义,赶紧从山东,浙江,直隶等地调集粮草,好不容易粮草调拨完毕,唐军已风卷残云般的将京师与南方的各地切断,杨嗣昌一下子举棋不定,是依照圣旨对唐军进攻,还是率大军为京师解围。
最终杨嗣昌和众将商议后,还是认为京城更重要,若京城丢了,他们即使打下湖北,陕西之地,也得不偿失,调到河南边境的大军只得重新调回,沿鹤壁,邯郸北上,要攻击唐军的后路。
明军屡败于唐军之手,对进攻唐军的士气本身不高,孙传庭败亡的消息传来,士气更是跌到低谷,又被调来调去,一路上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多,军纪也是涣散无比,大军过处,如同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东西全都抢光。
明军军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不胜管,杨嗣昌指挥着这支队伍,前进的速度缓慢无比,用了五天时间,前锋部队还没有出河南。
田见秀地大军早已攻下了河间。沧州,正要向天津攻去,李鸿基却阻止了田见秀继续前进。大军就停在河间,沧州一带,防止明军勤王的部队北上。
唐军上下见进军如此顺利。皆是兴奋莫明。纷纷要求皇帝修改灭明之策。直接进攻京师,将大明的京师一举拿下。
李鸿基却在犹豫,他当初制定伐明之策时,是想利用京师来歼灭明军地有生力量,至于京师慢点拿下也行,他怕拿下京师之后。江南各省没有了皇帝,会群雄并起,或者南方再组朝庭,虽然以唐军的兵力还是可以剿灭。只是他不想要一个打烂了的江南。
不过,宋献策地劝言也似乎很有道理,拿下了京师,大明就宣告灭亡,江南民风软弱,一纸传檄江南即可以下。
李鸿基对江南民风软弱却很怀疑,当初清军南下,江南可是杀戳最重地地区,天地会,白莲教,太平军,都是出自于江南,江南地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虽然唐军代明,同是汉人的政权,应当不会象反抗清庭一样激烈,可是李鸿基还真没有把握,若是不趁京师未破之前先消灭杨嗣昌手上的数十万兵马,以后江南会不会血流成河,伏尸累累。
只是杨嗣昌的行程实在太慢了,让唐军上下都等不及,李鸿基见部下纷纷请战,同意让马世耀分出一万人马先对京师进行试探行的进攻,让崇祯感到害怕后,加快杨嗣昌的进军,再说有这一万人也可以随时监视城中地动静,一旦皇帝出逃,这一万人可以追赶,崇祯是万万不能让他逃到江南的。
马世耀的一万人马到达北京外围,京城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以前虽然知道唐军就在数十里外,可是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如今唐军已实实在在到了外城,崇祯更是吓得目瞪口呆,好在唐军毕竟没有围城,若要出逃,还是有可能。
事实上马世耀地一万人马主要是起威摄作用,他即不能围城,也不能攻城,不过,唐军在京师四门的活动,实际上已让京城与外界沟通困难起来,京城空有二十多万人马,只能躲在城中看着一万名唐军耀武扬威,没有人敢带兵出城与唐军作战。
现在京城与杨嗣昌的消息只能通过水师从天津给他带来,唐军并没有拦截城中的信使,崇祯的旨意得以顺利的传到杨嗣昌军中,杨嗣昌看到崇祯命他加快速度对京师解围的圣旨后松了一口气,看到唐军已到了京城外围,马上又紧张起来。
杨嗣昌得到圣旨后,传谕三军,命令各部加快行动,否则担搁了救驾事宜,立斩无赫,在杨嗣昌的严令下,明军才加快了速度,跨过了邯郸,邢台,往高邑而来。
唐军拿下真定后,唐军除了将京师方向的县城全部拿下后,并没有攻占真定南方的县城,只是真定附近各个县城要么县令挂官而逃,要么已竖起了唐军的大旗,不过,令这些县令尴尬的是,唐军并没有派人来接收。
其中高邑就属于这样一个县城,高邑地处华北平原西沿,东临古赵州,西依太行山,南望邯郸城,北离真定只有一百里,唐军快马半天即可到达,唐军攻下真定府后,高邑县令郭鸣世转变极快,马上就明白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有心做个榜样,第二天就在城头竖起了唐军的旗帜。
只是让高邑县令郭鸣世心焦的是,唐军竟然也没有派一个人来表鄯他,也没说接不接受,总之他就被谅在半空中了,杨嗣昌的大军北上,这把郭鸣世急坏了,有心求救于唐军吧,人家并没有理他,可有心重新改换门庭,又怕杨嗣昌怪罪,请出尚方宝剑将他斩了,可能人家连尚方宝剑都懒得请,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直接杀了就是。
郭鸣世越想越怕,最后还是性命之忧占了上风,他直接丢下县衙事务,带领家人向唐军境内逃去。
逃到元氏县后,郭鸣世却发现元氏县中已布满了唐军,元氏县令和他多有交往,元氏县离真定虽然比他近,却比他晚一天才竖起降旗,郭鸣世以为唐军接纳了元氏,却没有接纳他,顿时愤愤不平,不过,他不敢与唐军作对,还得求元氏县令将他引见给唐军。把他对唐军地忠贞之情诉说一遍。
他却不知,唐军已决定将杨嗣昌消灭在元氏和栾城之间,元氏和栾城都是古城。元氏可以追朔到周初分封诸侯时,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蘑建在飞龙邑。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口元氏县由此而得名。
而栾城则是春秋时,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置栾邑,是为栾城之肇始,西汉时置关县,隋设栾州。复置栾城县。元未红巾军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就出生在栾城。
元氏和栾城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是去真定府的必经之路,唐军已在这里张开了口袋,单等杨嗣昌钻进来。自然没有时间理他一个高邑的小小县令。
高邑有太行山作屏障,易守难攻,而且只是唐军地地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