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执宰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按照定制,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依次向正统帝禀报本衙门的事务,吏部身为各大部院衙门之首自然率先禀报。
“于谦?”李云天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杨士奇临走前下了一招妙棋,把于谦调回了京城。
自从宣德五年于谦被宣德帝派去巡抚山西、河南,转眼间已经十余年,于谦平反两地冤狱,鼓励农耕,善待百姓,在百姓们有着颇高的威望,是大明风头正劲的地方官之一,故而这次理应得到提拔。
毫无疑问,杨士奇的门人中除了李云天外,排名第二的就是于谦,于谦正直公正,为官清廉,再加上治理地方的才干卓越,是杨士奇门人中的佼佼者。
很显然,杨士奇想要让于谦在礼部历练几年后进入内阁,以此来充实内阁的实力。
由于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自从宣德年开始就主掌内阁,这样一来就压制了内阁后继力量的成长,等三人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像马愉等人虽然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但资历威望不足难以服众。
纵观大明够资格进入内阁的文官中,于谦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是众多地方官中的佼佼者,有着丰富的理政经验,足以应对内阁的事务。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于谦除了担任过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外并没有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中任职,这成为了他的最大缺点,故而在礼部左侍郎致仕后被提名为了左侍郎的人选。
杨士奇虽然离开了京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内阁不管不顾,内阁的劣势他非常清楚,所以在致仕之前就已经跟六部的那些重臣们达成了协议,把于谦调来京城,否则的话也不会就这么不管不顾地离开内阁。
此时此刻,李云天并不知道,于谦比历史上提前了五年前来京城任职,其职务也从兵部右侍郎改为了礼部右侍郎。
对于吏部的这个提议,立在宋大山身后的王振微微怔了一下,随后眉头皱了起来,他并没有在内阁给司礼监的奏章中看见有关提拔于谦为礼部左侍郎的奏本,这意味着内阁和六部这次联合起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说实话,王振并不喜欢不识时务的于谦,在他看来于谦担任巡抚多年早就捞得盆满钵满,可于谦数次进京从没有给他送过礼物,这使得他非常不满。
王振虽然记不起来那些地方大员中谁给他送过礼,但那些没送礼的人他记得清清楚楚,其中领头的就属于谦。
不过,由于于谦有杨士奇这个内阁首辅护着,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坐镇京城,以及司礼监在金英和王瑾等人的掌控中,故而王振很难找于谦的麻烦。
可自从张氏太皇太后病逝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士奇因为杨稷的事情淡出政坛到最后退出,这使得王振可以腾出手来敲打于谦。
虽然于谦是李云天的同科,但王振并不担心李云天会因为此事而找他的麻烦,因为李云天和于谦实际上没有多少交集,两人除了是同科外私交并不多。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现在是讲武堂一系的领袖,而于谦是文官集团的,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就算于谦遇到什么事情也轮不上李云天出手,自然会有文官集团的人出面摆平。
当然了,王振肯定也不会对于谦下死手,再怎么说于谦也是李云天的同科,真的要置于谦与死地的话李云天肯定不会坐视。
换句话说,王振只要把握住敲打于谦的方寸,那么李云天就不会介入于谦的事情,这里面的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太过复杂。
鉴于于谦不懂得人情世故同时又颇有干才,所以王振才不希望这个讨厌的家伙进京,如果他早知道此事的话肯定会在正统点面前煽风点火来破坏此事。
不过现在吏部既然在朝廷大朝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提了出来,那么王振就无可奈何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吏部的计划达成。
“此事交由廷议。”正统帝闻言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他对于谦也有所了解,张氏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曾经让人搜集了大明地方大员的资料给正统帝,其目的是想让正统帝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可以选择得力之人委以重任。
所以,正统帝知道于谦的名声很好,是一员干练之才,并且与李云天是同科,以其资历足以调任京城担任礼部尚书胡滢的助手。
如果换成是宣德帝,肯定就要当众恩准吏部的奏报,不过由于正统帝尚未亲政,故而经此事交给文武重臣进行廷议,然后将廷议结果上过于他。
通常情形下,正统帝是不会驳了廷议的结果,毕竟他现在还是少年天子,按照宣德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的遗诏,亲政之前要尊重辅政大臣的意见。
听闻此言,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一旦交给廷议那么于谦升任礼部左侍郎的任命一定会通过。
王振的双目闪过一道阴冷的神色,心中想着要尽快扩张势力,要是他在朝中有足够党羽的话那么就会提前知道文官集团的动向。
> 按照定制,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依次向正统帝禀报本衙门的事务,吏部身为各大部院衙门之首自然率先禀报。
“于谦?”李云天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杨士奇临走前下了一招妙棋,把于谦调回了京城。
自从宣德五年于谦被宣德帝派去巡抚山西、河南,转眼间已经十余年,于谦平反两地冤狱,鼓励农耕,善待百姓,在百姓们有着颇高的威望,是大明风头正劲的地方官之一,故而这次理应得到提拔。
毫无疑问,杨士奇的门人中除了李云天外,排名第二的就是于谦,于谦正直公正,为官清廉,再加上治理地方的才干卓越,是杨士奇门人中的佼佼者。
很显然,杨士奇想要让于谦在礼部历练几年后进入内阁,以此来充实内阁的实力。
由于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自从宣德年开始就主掌内阁,这样一来就压制了内阁后继力量的成长,等三人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像马愉等人虽然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但资历威望不足难以服众。
纵观大明够资格进入内阁的文官中,于谦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是众多地方官中的佼佼者,有着丰富的理政经验,足以应对内阁的事务。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于谦除了担任过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外并没有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中任职,这成为了他的最大缺点,故而在礼部左侍郎致仕后被提名为了左侍郎的人选。
杨士奇虽然离开了京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内阁不管不顾,内阁的劣势他非常清楚,所以在致仕之前就已经跟六部的那些重臣们达成了协议,把于谦调来京城,否则的话也不会就这么不管不顾地离开内阁。
此时此刻,李云天并不知道,于谦比历史上提前了五年前来京城任职,其职务也从兵部右侍郎改为了礼部右侍郎。
对于吏部的这个提议,立在宋大山身后的王振微微怔了一下,随后眉头皱了起来,他并没有在内阁给司礼监的奏章中看见有关提拔于谦为礼部左侍郎的奏本,这意味着内阁和六部这次联合起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说实话,王振并不喜欢不识时务的于谦,在他看来于谦担任巡抚多年早就捞得盆满钵满,可于谦数次进京从没有给他送过礼物,这使得他非常不满。
王振虽然记不起来那些地方大员中谁给他送过礼,但那些没送礼的人他记得清清楚楚,其中领头的就属于谦。
不过,由于于谦有杨士奇这个内阁首辅护着,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坐镇京城,以及司礼监在金英和王瑾等人的掌控中,故而王振很难找于谦的麻烦。
可自从张氏太皇太后病逝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士奇因为杨稷的事情淡出政坛到最后退出,这使得王振可以腾出手来敲打于谦。
虽然于谦是李云天的同科,但王振并不担心李云天会因为此事而找他的麻烦,因为李云天和于谦实际上没有多少交集,两人除了是同科外私交并不多。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现在是讲武堂一系的领袖,而于谦是文官集团的,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就算于谦遇到什么事情也轮不上李云天出手,自然会有文官集团的人出面摆平。
当然了,王振肯定也不会对于谦下死手,再怎么说于谦也是李云天的同科,真的要置于谦与死地的话李云天肯定不会坐视。
换句话说,王振只要把握住敲打于谦的方寸,那么李云天就不会介入于谦的事情,这里面的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太过复杂。
鉴于于谦不懂得人情世故同时又颇有干才,所以王振才不希望这个讨厌的家伙进京,如果他早知道此事的话肯定会在正统点面前煽风点火来破坏此事。
不过现在吏部既然在朝廷大朝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提了出来,那么王振就无可奈何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吏部的计划达成。
“此事交由廷议。”正统帝闻言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他对于谦也有所了解,张氏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曾经让人搜集了大明地方大员的资料给正统帝,其目的是想让正统帝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可以选择得力之人委以重任。
所以,正统帝知道于谦的名声很好,是一员干练之才,并且与李云天是同科,以其资历足以调任京城担任礼部尚书胡滢的助手。
如果换成是宣德帝,肯定就要当众恩准吏部的奏报,不过由于正统帝尚未亲政,故而经此事交给文武重臣进行廷议,然后将廷议结果上过于他。
通常情形下,正统帝是不会驳了廷议的结果,毕竟他现在还是少年天子,按照宣德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的遗诏,亲政之前要尊重辅政大臣的意见。
听闻此言,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一旦交给廷议那么于谦升任礼部左侍郎的任命一定会通过。
王振的双目闪过一道阴冷的神色,心中想着要尽快扩张势力,要是他在朝中有足够党羽的话那么就会提前知道文官集团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