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快,三个小时在剧情的平稳推进中悄悄流逝;第二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慢,三个小时讲述了太多的内容,仿佛度过了漫长的一生。第一次看一一,我笑了,影片的简约之美让人心情愉悦;第二次看一一,我哭了,无论是nj与阿瑞的生离,还是洋洋与婆婆的死别都让人心生伤感。
有人说这电影对白太多,流于直白,不如那年的花样年华云云。我那个无语问苍天啊,有人还真是不靠谱。这戏对白的确较多,但都有深意、有价值;况且导演通过画面、音响传递的内容更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对镜面、玻璃等反射物体的运用,这一手法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用的是映出人影的门,可惜效果不太好。到一一这一手法已非常成熟,在全片随处可见:nj和同事乘坐的汽车玻璃上映出的高楼大厦;nj家的百叶窗慢慢闭合,清晰地映在窗子上的城市的夜色;nj公司,镜头拍摄总经理办公室内nj的反应,而通过玻璃上的人影,我们又能看到秘书的行动和整个大办公室的情况。导演通过这样的处理无形中扩展了电影表现的空间,也使场面调度更加多样化。这种手法解放了摄影机,从此镜头不必因为时时追随想要表现的客体而疲于奔命,影片也因此显得简约而沉稳、冷静而克制。
导演习惯通过画外音、光源的变化加大每个镜头的信息量,使得影片在形式简约的同时又能传达繁复的内容。这正应和了本片的片名一一,看似简单到极致,却富于禅意,颇有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意味。我想起看过的一篇一一的影评,题目就叫生命之种种,真是恰如其分。影片讲述了一家三代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五个年龄段不同的苦恼和困境,导演借此表达他对生命的考察和对人生的体悟。五个年龄段既独立成篇又互动交错,处于每个年龄段的人物仿佛是一个生命在不同时期的载体,他们相互对话、关照,有共鸣也有隔阂。洋洋的对于“背后真实”的疑问何尝不是nj幼年时的疑问,只不过生活让一个中年人日渐麻木,无暇体会灵魂最真切的感受;婷婷的初恋是nj初恋的重演,当nj在日本重温年轻岁月时,他的青春在台湾重生。正因为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是同样的人生故事,所以那段平行蒙太奇才会那样天衣无缝、“如梦如幻”处于每个年龄段的人物又是千千万万同龄人的集合体,种种生命体验汇集其身,人物形象自然含意丰富。
在影片一开始婆婆便昏迷不醒,这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他人向其倾诉,可以看作他们与自己灵魂的对话,甚至可以看作人与天的对话。我认为在影片最后,婆婆醒来安慰婷婷的场景只是婷婷的梦境。因为婆婆醒来的前一个镜头中婷婷在自己房间发呆然后出画,画面里并没有出现她走向房间那个位置,而后她在婆婆的门前出现,让观众误以为她走出了房门。其实对置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她走向的是自己的床。她在婆婆腿上睡着后的下一个镜头是她从自己的床上醒来,醒来后困惑地看着自己手中的纸鹤更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婆婆醒来后不发一言、婷婷对婆婆的苏醒也并不感到惊讶种种异于常理之处正说明了这场戏不是发生在影片的真实生活中。如果这场戏是梦境,那婆婆就是一个象征,婆婆对婷婷的安慰其实是婷婷的自我救赎。婷婷手中的纸鹤便是这种自我灵魂拯救的具象化,这是影片少有的超现实之处。
而影片更擅长的是让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放射出动人的光芒。比如矮小的洋洋在空旷的体育场奔跑时,那种简约构图带来的美感;洋洋在放映厅对一直欺负他的女孩有了好感,而屏幕上的电闪雷鸣恰把女孩的身影映衬得像一个女神;胖子向婷婷表白,两个人终于消除罅隙走到一起,街头的红灯也“刚好”转为绿灯影片中这些看似云淡风轻的处理总能让“生活真实”日常而不庸常“艺术真实”动人而不做作。
只有对生命真相孜孜以求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可导演用冷静的姿态把影片的诚恳和热切包裹起来,恰当地保持了一部艺术片的矜持。无论剧中人拥抱、争吵、内心挣扎甚至痛哭失声,摄影机都在远处冷眼旁观,音乐很动人却极少使用。对我而言,和观看其他影片的心路历程恰好相反,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比第一次看时更感性,大概是因为影片的含蓄使观众感受影片所蕴含的深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吧。nj说,我这一生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我就像片中的阿瑞一样,转身之后才被这句平静的告白击中。
导演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都通过对生命真相的冷静思考传递给观众。这种真相有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经过照相机、监视器、电视、电子游戏处理过的表象。我们用尽各种手段想看到一切,可依然看不到自己身后的真实。我们被假象包围,亲眼看到的和经过处理的,哪一种更接近真实无从分辨。片中有一场戏,小弟的妻子在做b超,导演却配以讲解电子游戏的声音,我们竟对此浑然不觉。婷婷在派出所时,从电视中传出关于胖子杀人报道的声音,画面却是电子游戏中的小人。影片似乎有意用声画错位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营造一种荒谬感和疏离感。导演正是利用这种疏离感成功地糅合了冷静与热切。
简约、繁复,冷静、热切,这些平日里背道而驰的词汇在这部影片中并行不悖,由此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导演在技巧上的修炼,更是一个导演在思想上的修为。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繁复的内容,用最冷静的立场表明最热切的态度,杨德昌做到了。
2007-7-13
第一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快,三个小时在剧情的平稳推进中悄悄流逝;第二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慢,三个小时讲述了太多的内容,仿佛度过了漫长的一生。第一次看一一,我笑了,影片的简约之美让人心情愉悦;第二次看一一,我哭了,无论是nj与阿瑞的生离,还是洋洋与婆婆的死别都让人心生伤感。
有人说这电影对白太多,流于直白,不如那年的花样年华云云。我那个无语问苍天啊,有人还真是不靠谱。这戏对白的确较多,但都有深意、有价值;况且导演通过画面、音响传递的内容更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对镜面、玻璃等反射物体的运用,这一手法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用的是映出人影的门,可惜效果不太好。到一一这一手法已非常成熟,在全片随处可见:nj和同事乘坐的汽车玻璃上映出的高楼大厦;nj家的百叶窗慢慢闭合,清晰地映在窗子上的城市的夜色;nj公司,镜头拍摄总经理办公室内nj的反应,而通过玻璃上的人影,我们又能看到秘书的行动和整个大办公室的情况。导演通过这样的处理无形中扩展了电影表现的空间,也使场面调度更加多样化。这种手法解放了摄影机,从此镜头不必因为时时追随想要表现的客体而疲于奔命,影片也因此显得简约而沉稳、冷静而克制。
导演习惯通过画外音、光源的变化加大每个镜头的信息量,使得影片在形式简约的同时又能传达繁复的内容。这正应和了本片的片名一一,看似简单到极致,却富于禅意,颇有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意味。我想起看过的一篇一一的影评,题目就叫生命之种种,真是恰如其分。影片讲述了一家三代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五个年龄段不同的苦恼和困境,导演借此表达他对生命的考察和对人生的体悟。五个年龄段既独立成篇又互动交错,处于每个年龄段的人物仿佛是一个生命在不同时期的载体,他们相互对话、关照,有共鸣也有隔阂。洋洋的对于“背后真实”的疑问何尝不是nj幼年时的疑问,只不过生活让一个中年人日渐麻木,无暇体会灵魂最真切的感受;婷婷的初恋是nj初恋的重演,当nj在日本重温年轻岁月时,他的青春在台湾重生。正因为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是同样的人生故事,所以那段平行蒙太奇才会那样天衣无缝、“如梦如幻”处于每个年龄段的人物又是千千万万同龄人的集合体,种种生命体验汇集其身,人物形象自然含意丰富。
在影片一开始婆婆便昏迷不醒,这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他人向其倾诉,可以看作他们与自己灵魂的对话,甚至可以看作人与天的对话。我认为在影片最后,婆婆醒来安慰婷婷的场景只是婷婷的梦境。因为婆婆醒来的前一个镜头中婷婷在自己房间发呆然后出画,画面里并没有出现她走向房间那个位置,而后她在婆婆的门前出现,让观众误以为她走出了房门。其实对置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她走向的是自己的床。她在婆婆腿上睡着后的下一个镜头是她从自己的床上醒来,醒来后困惑地看着自己手中的纸鹤更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婆婆醒来后不发一言、婷婷对婆婆的苏醒也并不感到惊讶种种异于常理之处正说明了这场戏不是发生在影片的真实生活中。如果这场戏是梦境,那婆婆就是一个象征,婆婆对婷婷的安慰其实是婷婷的自我救赎。婷婷手中的纸鹤便是这种自我灵魂拯救的具象化,这是影片少有的超现实之处。
而影片更擅长的是让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放射出动人的光芒。比如矮小的洋洋在空旷的体育场奔跑时,那种简约构图带来的美感;洋洋在放映厅对一直欺负他的女孩有了好感,而屏幕上的电闪雷鸣恰把女孩的身影映衬得像一个女神;胖子向婷婷表白,两个人终于消除罅隙走到一起,街头的红灯也“刚好”转为绿灯影片中这些看似云淡风轻的处理总能让“生活真实”日常而不庸常“艺术真实”动人而不做作。
只有对生命真相孜孜以求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可导演用冷静的姿态把影片的诚恳和热切包裹起来,恰当地保持了一部艺术片的矜持。无论剧中人拥抱、争吵、内心挣扎甚至痛哭失声,摄影机都在远处冷眼旁观,音乐很动人却极少使用。对我而言,和观看其他影片的心路历程恰好相反,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比第一次看时更感性,大概是因为影片的含蓄使观众感受影片所蕴含的深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吧。nj说,我这一生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我就像片中的阿瑞一样,转身之后才被这句平静的告白击中。
导演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都通过对生命真相的冷静思考传递给观众。这种真相有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经过照相机、监视器、电视、电子游戏处理过的表象。我们用尽各种手段想看到一切,可依然看不到自己身后的真实。我们被假象包围,亲眼看到的和经过处理的,哪一种更接近真实无从分辨。片中有一场戏,小弟的妻子在做b超,导演却配以讲解电子游戏的声音,我们竟对此浑然不觉。婷婷在派出所时,从电视中传出关于胖子杀人报道的声音,画面却是电子游戏中的小人。影片似乎有意用声画错位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营造一种荒谬感和疏离感。导演正是利用这种疏离感成功地糅合了冷静与热切。
简约、繁复,冷静、热切,这些平日里背道而驰的词汇在这部影片中并行不悖,由此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导演在技巧上的修炼,更是一个导演在思想上的修为。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繁复的内容,用最冷静的立场表明最热切的态度,杨德昌做到了。
200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