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陈亚珍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知在哪儿看到这样一个情节,说很久以前傣族人出门办货,是骑着大象从山寨里悠然走出。当时我眼前出现了北方的田野,一个牧童骑着牧归的老牛,披着夕阳悠然走在山间小路的情景。这种亲切、浪漫、古风之美,曾经让我生发了一种怀念。我一直向往有一天能够接近这个迷人的画面,有机会接近大象,而且看到傣族人骑在大象背脊上的高妙。
汽车把我们载到浓荫密林处停下,我放眼一望: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庄,大树参天,浓荫蔽日,蟒蛇在树根下熟睡,小鸟啁啾,彩蝶飞舞,大象甩着鼻子风度翩翩地在场中游走,大象已不再是傣族人的脚夫,它完全成为人们的观赏物,它很通人性,会向游人点头致意,还有一点商业意识,能辨别钞票的数额,所有的动作都那么温文而雅。如果游人赏它10块钱,它会向你点头致意,如给50元它会弓下前腿表示更进步的礼仪。如果给伍元钱,它会象个小孩子嫌少一样,一甩鼻子恼悻悻地转身离开你,表示不和你这小气鬼玩。它身躯的庞大和性情的乖觉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虽然我不大喜欢市侩的嘴脸,但它礼仪周全,行为内敛,丝毫沒有膨胀自己的贪婪,倒像一个与时具进的哲学家,它明确而善意地告诉你一个“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不禁会心地笑了。
看得出这是个以温情养育环境的一个民族。据导游说,这里的人在母腹中就是佛教徒,他们信仰小乘佛教。相信灵魂的凝聚力,所以,夜晚几代人同居一室,让灵魂在睡眠中充分聚合,以示肉体独立,灵魂一致。死后火葬,把骨灰撒在自家的田地,让土地永远肥沃。她们的卧室不须生人进出,以免分裂他们的灵魂。亘古以来他们都是把生命交给佛祖来救度。居住在这里的人夜不闭户,运输工具随处可仍,从不上锁,但无丢失现象。因为他们知道,是自已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终不属于自己,贪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受到天谴。因此从古至今,他们的生活非常安静。他们的山寨沒有孤儿寡母流落在外,如果出现无人看养的孤寡,全村人轮流养活,直到生命终极。
哦,我禁不住肃然起敬了,我觉得高原不仅仅是地域的高度,最主要是人性人格的高度。他们生得自在,死得超脱,他们不像“汉老大”生要追求富贵、名号,死要追求厚礼、厚葬。儿女如何对待父母,仅典籍就著有二十四孝,然而有关孝道却一日日趋于淡薄,孤儿寡妇流落街头不可细数,为财产争夺,夫妻离异,子女出走,父子仇视,比比皆是。我真的不敢相信,在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世界一角,原来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温暖的山庄。佛的精神世界实在博大,它的广阔和深邃,在这里体现的竟是如此具体。
有人说小乘佛教重在救自己,大乘佛教重在救众生。
然而我无法体会“大乘”的力量,却在此地体会到“小乘”的温暖。这里沒有寺庙,却人人内心设有寺庙。倒是故里五台山,大乘佛教圣地,在鳞次栉比的宏大寺院内外,喧嚣得如同闹市屡屡让我失望。披着袈裟的“和尚”却在民间费心盘剥财帛,难道佛教徒也会因势利导?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趋于世俗化?那么威力广大无边、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全知全能的神,却是多么遥远啊!看来万事万物一旦神化、偶像化就望尘莫及了。而“小乘”视释迦牟尼为教主,仅仅是一个现实的教祖和传教师,一个完全达到觉悟的人,他只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只把“灰身灭智”证到阿罗汉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反倒亲切实在。难道说“大而空”“小而实”在此也有体现?
当导游把我们以文化考察团体介绍给前来接待的我们傣族姑娘时,她像一个检阅游人的大使,她的态度热情而不轻佻,谦虚而不谦卑,她的言谈圆润而不圆滑,淳朴而不呆板,一个傣族姑娘何以有如此好的修为呢?
她说,你们都是文化人,戴白白眼镜的小伙子,嫁给我们傣族姑娘可以免去三年苦力。戴黑黑眼镜的小伙子,在我们傣族就是个大花猫,想要嫁给我们,得罚你十五年苦力。我们彼此面面相觑,随后哑然笑了。因为这里面除了高度近视眼符合傣族姑娘的文化人形象以外,多数人都是大花猫。而戴白白眼镜的人还恰恰不从事文化工作,反而戴黑黑眼镜的“大花猫”还大都出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里面。这不知是巧合,还是生活的颠覆。
在这里,我们统统都得受傣族姑娘的蔑视。
傣族姑娘说:我们第一要感谢佛祖,第二要感谢毛泽东,第三要感谢知识分子。在场的“分子们”自觉把自己列为文化人,突兀脊梁挺直,坐姿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一下不同程度的调整。脸上的肌肉也在骄傲中不自在地抽搐了几下以示谦虚。然而,感谢前两者都尚可理解,可知识分子可与佛祖、领袖,同尊同爱,却让在坐的人受宠若惊,且不知是何缘故。
傣族姑娘说,听外公说,1957年有几个戴白白眼镜的人到他们山寨插队落户,都叫知识分子。皮肤白白的,身体胖胖的。他们住进寨里看到傣族人吃得都是从山上捕杀的野兽烧烤... -->>
不知在哪儿看到这样一个情节,说很久以前傣族人出门办货,是骑着大象从山寨里悠然走出。当时我眼前出现了北方的田野,一个牧童骑着牧归的老牛,披着夕阳悠然走在山间小路的情景。这种亲切、浪漫、古风之美,曾经让我生发了一种怀念。我一直向往有一天能够接近这个迷人的画面,有机会接近大象,而且看到傣族人骑在大象背脊上的高妙。
汽车把我们载到浓荫密林处停下,我放眼一望: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庄,大树参天,浓荫蔽日,蟒蛇在树根下熟睡,小鸟啁啾,彩蝶飞舞,大象甩着鼻子风度翩翩地在场中游走,大象已不再是傣族人的脚夫,它完全成为人们的观赏物,它很通人性,会向游人点头致意,还有一点商业意识,能辨别钞票的数额,所有的动作都那么温文而雅。如果游人赏它10块钱,它会向你点头致意,如给50元它会弓下前腿表示更进步的礼仪。如果给伍元钱,它会象个小孩子嫌少一样,一甩鼻子恼悻悻地转身离开你,表示不和你这小气鬼玩。它身躯的庞大和性情的乖觉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虽然我不大喜欢市侩的嘴脸,但它礼仪周全,行为内敛,丝毫沒有膨胀自己的贪婪,倒像一个与时具进的哲学家,它明确而善意地告诉你一个“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不禁会心地笑了。
看得出这是个以温情养育环境的一个民族。据导游说,这里的人在母腹中就是佛教徒,他们信仰小乘佛教。相信灵魂的凝聚力,所以,夜晚几代人同居一室,让灵魂在睡眠中充分聚合,以示肉体独立,灵魂一致。死后火葬,把骨灰撒在自家的田地,让土地永远肥沃。她们的卧室不须生人进出,以免分裂他们的灵魂。亘古以来他们都是把生命交给佛祖来救度。居住在这里的人夜不闭户,运输工具随处可仍,从不上锁,但无丢失现象。因为他们知道,是自已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终不属于自己,贪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受到天谴。因此从古至今,他们的生活非常安静。他们的山寨沒有孤儿寡母流落在外,如果出现无人看养的孤寡,全村人轮流养活,直到生命终极。
哦,我禁不住肃然起敬了,我觉得高原不仅仅是地域的高度,最主要是人性人格的高度。他们生得自在,死得超脱,他们不像“汉老大”生要追求富贵、名号,死要追求厚礼、厚葬。儿女如何对待父母,仅典籍就著有二十四孝,然而有关孝道却一日日趋于淡薄,孤儿寡妇流落街头不可细数,为财产争夺,夫妻离异,子女出走,父子仇视,比比皆是。我真的不敢相信,在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世界一角,原来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温暖的山庄。佛的精神世界实在博大,它的广阔和深邃,在这里体现的竟是如此具体。
有人说小乘佛教重在救自己,大乘佛教重在救众生。
然而我无法体会“大乘”的力量,却在此地体会到“小乘”的温暖。这里沒有寺庙,却人人内心设有寺庙。倒是故里五台山,大乘佛教圣地,在鳞次栉比的宏大寺院内外,喧嚣得如同闹市屡屡让我失望。披着袈裟的“和尚”却在民间费心盘剥财帛,难道佛教徒也会因势利导?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趋于世俗化?那么威力广大无边、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全知全能的神,却是多么遥远啊!看来万事万物一旦神化、偶像化就望尘莫及了。而“小乘”视释迦牟尼为教主,仅仅是一个现实的教祖和传教师,一个完全达到觉悟的人,他只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只把“灰身灭智”证到阿罗汉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反倒亲切实在。难道说“大而空”“小而实”在此也有体现?
当导游把我们以文化考察团体介绍给前来接待的我们傣族姑娘时,她像一个检阅游人的大使,她的态度热情而不轻佻,谦虚而不谦卑,她的言谈圆润而不圆滑,淳朴而不呆板,一个傣族姑娘何以有如此好的修为呢?
她说,你们都是文化人,戴白白眼镜的小伙子,嫁给我们傣族姑娘可以免去三年苦力。戴黑黑眼镜的小伙子,在我们傣族就是个大花猫,想要嫁给我们,得罚你十五年苦力。我们彼此面面相觑,随后哑然笑了。因为这里面除了高度近视眼符合傣族姑娘的文化人形象以外,多数人都是大花猫。而戴白白眼镜的人还恰恰不从事文化工作,反而戴黑黑眼镜的“大花猫”还大都出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里面。这不知是巧合,还是生活的颠覆。
在这里,我们统统都得受傣族姑娘的蔑视。
傣族姑娘说:我们第一要感谢佛祖,第二要感谢毛泽东,第三要感谢知识分子。在场的“分子们”自觉把自己列为文化人,突兀脊梁挺直,坐姿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一下不同程度的调整。脸上的肌肉也在骄傲中不自在地抽搐了几下以示谦虚。然而,感谢前两者都尚可理解,可知识分子可与佛祖、领袖,同尊同爱,却让在坐的人受宠若惊,且不知是何缘故。
傣族姑娘说,听外公说,1957年有几个戴白白眼镜的人到他们山寨插队落户,都叫知识分子。皮肤白白的,身体胖胖的。他们住进寨里看到傣族人吃得都是从山上捕杀的野兽烧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