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神圣罗马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君士坦丁堡
在谈判桌上丢了面子的俄国代表亚历山大缅什可夫,很快就找了回来,只不过手段有些不堪入目。
1851年4月2日,缅什可夫拜访了苏丹,以非常霸气的口吻,责令苏丹政府罢免亲英法的外相福阿德,改由亲俄派的里法特接任。
事实证明,粗暴的手段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迫于俄国人的压力,苏丹政府妥协了。
缅什可夫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世界,在近东地区谁才是老大。各国政治家们集体失声,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玩家,谁都会感到头疼。
被打了脸的英法两国,自然不会甘心失败,可是在近东地区,他们两国的话语权根本就没有办法和俄国人比,甚至还低于奥地利。
不待他们采取行动,缅什可夫又向苏丹政府递交了外交照会,指责苏丹政府对东正教会的不公正待遇,要求两国签订协议,由俄国政府来管理东正教徒,奥斯曼政府不得插手东正教会事务。
不公正待遇这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个年代苏丹政府已经放宽了宗教政策,企图以此来消除国内的宗教矛盾。
可惜这种矛盾,从奥斯曼帝国建立开始,就一直持续了下来。不是政府一纸政令就可以解决的,加上俄国人的插手让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具体宗教问题,省略一万字)
俄国人的要求,已经触及了奥斯曼帝国的底线。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就意味着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交给俄国人管理了。
英法也无法忍受俄国人这么扩张势力范围,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战争不可避免。
伦敦
君士坦丁堡谈判的经过传递回来后,英国政府就在考虑,在接下来的俄土战争中该如何抉择。
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想了想说:“首相阁下,想要压制住俄国人的野心,光拉拢法国人还不够,我们必须要得到奥地利的支持。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欧洲联军,联手遏制俄国人的野心。”
约翰-罗素摇了摇头说:“帕麦斯顿先生,组织联军的问题暂且搁置,我们都清楚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在对俄问题上,欧洲各国态度不一,很多国家没有切肤之痛,想要他们一起出力打击俄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还是说说怎么拉拢奥地利的问题吧,如果能把他们拉过来,合三国之力,在近东地区我们就可以压制住俄国人了。”
帕麦斯顿分析道:“从君士坦丁堡传回来的情报表明,俄国人和奥地利已经达成了妥协,具体条件我们还不清楚。
现在俄国人已经承认了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作为回报,奥地利也支持俄国人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
这种妥协,并不意味着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是暂时被共同的利益压了下去。
以俄国人的胃口,就算是两国达成了一致,最后还是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分手。这些问题奥地利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梅特涅那个老狐狸这次会站在俄国人一边,也标志着奥地利政府国策的改变。
看来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对奥地利人打击很大,现在他们已经不在奢求欧洲平衡了。从这方面来说,在欧陆政策上我们失去了一个盟友。
我们都知道和俄国人做邻居,要时刻保持清醒,打个盹儿都有意味着危险,现在的奥地利政府是准备祸水东引了。
瓜分巴尔干半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多还是奥地利政府感到了威胁,不愿意继续承担阻挡俄国人的责任。
想要通过挑起俄土战争拖住俄国人,为国内的发展争取时间,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只是顺带。”
这个时候,伦敦政府已经后悔让维也纳体系崩盘了。在维也纳体系崩盘后,他们的确可以摆脱限制插手欧洲事务,可结果并不理想。
从支持撒丁王国开始,到现在的近东危机,伦敦政府在外交上,几乎就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成果。
现在欧洲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牵扯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反而不如维也纳体系时代,欧洲大陆平衡稳定,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在海外扩张势力。
从这方面来说,维也纳体系也成就了大英帝国的霸主之位。
国务大臣疑惑的问道:“帕麦斯顿先生,按照你的判断,我们想要拉拢奥地利就不可能了?”
奥地利帝国一直都顶在抗俄的第一线,两国居然没有成为敌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外交能力可见一斑。
这样的对抗,显然是不利于奥地利发展壮大的。政府的精力都被邻居给消耗殆尽,哪里还有能力发展自身呢?
在维也纳体系崩溃前,奥地利政府就曾向英国人求助,要求伦敦政府出钱来维持这一体系,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
英国人当初给出的建议是,让奥地利政府进行社会改革,等完成了社会改革过后,就有钱了。
事实证明,完成了社会改革过后,确实可以扭转财政困境。不过现在的奥地利政府,已经对维也纳体系不感兴趣了。
自己劳心劳力的为欧洲平衡而努力,而体系下最大的受益者,却在一边闷声发大财,搁在谁的身上心里都不会平衡。
帕麦斯顿想了想后回答道:“这就要看俄国人了,如果他们能够让奥地利政府感到威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奥地利拉拢过来。”
历史上也是如此,奥地利倒戈既不是因为英法的利益诱惑,也不是俄奥多瑙河流域的利益冲突,最关键的还是感受到了俄国人的威胁。
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背弃盟友再正常不过了。就算是换成了弗朗茨,当俄国人展示出的实力太强大,能够威胁到奥地利生存,他同样会选择打击俄国人。
俄国人也是如此,假如奥地利太过强大,能够威胁到他们,照样会背后捅一刀。
……
自从扩军法案通过,奥地利就掀起了参军热潮。土地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上一次战争中的有功之臣,拿到了土地成为榜样过后。
上一次参军的士兵们运气比较好,从头到尾都是顺风仗,战争的残酷性他们没有能够体会到。就算是有残酷,那也是对敌人来说的。
这次扩军备战,就差直接说要打奥斯曼帝国了。如果是两百年前,要进攻奥斯曼帝国,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恐惧,现在大家眼里就剩下战功了。
谁让奥斯曼帝国衰落了呢?奥地利和俄罗斯联手,还打不赢奥斯曼?
风险不大,回报丰厚,自然让人趋之若鹜。
... -->>
君士坦丁堡
在谈判桌上丢了面子的俄国代表亚历山大缅什可夫,很快就找了回来,只不过手段有些不堪入目。
1851年4月2日,缅什可夫拜访了苏丹,以非常霸气的口吻,责令苏丹政府罢免亲英法的外相福阿德,改由亲俄派的里法特接任。
事实证明,粗暴的手段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迫于俄国人的压力,苏丹政府妥协了。
缅什可夫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世界,在近东地区谁才是老大。各国政治家们集体失声,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玩家,谁都会感到头疼。
被打了脸的英法两国,自然不会甘心失败,可是在近东地区,他们两国的话语权根本就没有办法和俄国人比,甚至还低于奥地利。
不待他们采取行动,缅什可夫又向苏丹政府递交了外交照会,指责苏丹政府对东正教会的不公正待遇,要求两国签订协议,由俄国政府来管理东正教徒,奥斯曼政府不得插手东正教会事务。
不公正待遇这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个年代苏丹政府已经放宽了宗教政策,企图以此来消除国内的宗教矛盾。
可惜这种矛盾,从奥斯曼帝国建立开始,就一直持续了下来。不是政府一纸政令就可以解决的,加上俄国人的插手让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具体宗教问题,省略一万字)
俄国人的要求,已经触及了奥斯曼帝国的底线。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就意味着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交给俄国人管理了。
英法也无法忍受俄国人这么扩张势力范围,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战争不可避免。
伦敦
君士坦丁堡谈判的经过传递回来后,英国政府就在考虑,在接下来的俄土战争中该如何抉择。
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想了想说:“首相阁下,想要压制住俄国人的野心,光拉拢法国人还不够,我们必须要得到奥地利的支持。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欧洲联军,联手遏制俄国人的野心。”
约翰-罗素摇了摇头说:“帕麦斯顿先生,组织联军的问题暂且搁置,我们都清楚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在对俄问题上,欧洲各国态度不一,很多国家没有切肤之痛,想要他们一起出力打击俄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还是说说怎么拉拢奥地利的问题吧,如果能把他们拉过来,合三国之力,在近东地区我们就可以压制住俄国人了。”
帕麦斯顿分析道:“从君士坦丁堡传回来的情报表明,俄国人和奥地利已经达成了妥协,具体条件我们还不清楚。
现在俄国人已经承认了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作为回报,奥地利也支持俄国人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
这种妥协,并不意味着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是暂时被共同的利益压了下去。
以俄国人的胃口,就算是两国达成了一致,最后还是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分手。这些问题奥地利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梅特涅那个老狐狸这次会站在俄国人一边,也标志着奥地利政府国策的改变。
看来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对奥地利人打击很大,现在他们已经不在奢求欧洲平衡了。从这方面来说,在欧陆政策上我们失去了一个盟友。
我们都知道和俄国人做邻居,要时刻保持清醒,打个盹儿都有意味着危险,现在的奥地利政府是准备祸水东引了。
瓜分巴尔干半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多还是奥地利政府感到了威胁,不愿意继续承担阻挡俄国人的责任。
想要通过挑起俄土战争拖住俄国人,为国内的发展争取时间,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只是顺带。”
这个时候,伦敦政府已经后悔让维也纳体系崩盘了。在维也纳体系崩盘后,他们的确可以摆脱限制插手欧洲事务,可结果并不理想。
从支持撒丁王国开始,到现在的近东危机,伦敦政府在外交上,几乎就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成果。
现在欧洲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牵扯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反而不如维也纳体系时代,欧洲大陆平衡稳定,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在海外扩张势力。
从这方面来说,维也纳体系也成就了大英帝国的霸主之位。
国务大臣疑惑的问道:“帕麦斯顿先生,按照你的判断,我们想要拉拢奥地利就不可能了?”
奥地利帝国一直都顶在抗俄的第一线,两国居然没有成为敌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外交能力可见一斑。
这样的对抗,显然是不利于奥地利发展壮大的。政府的精力都被邻居给消耗殆尽,哪里还有能力发展自身呢?
在维也纳体系崩溃前,奥地利政府就曾向英国人求助,要求伦敦政府出钱来维持这一体系,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
英国人当初给出的建议是,让奥地利政府进行社会改革,等完成了社会改革过后,就有钱了。
事实证明,完成了社会改革过后,确实可以扭转财政困境。不过现在的奥地利政府,已经对维也纳体系不感兴趣了。
自己劳心劳力的为欧洲平衡而努力,而体系下最大的受益者,却在一边闷声发大财,搁在谁的身上心里都不会平衡。
帕麦斯顿想了想后回答道:“这就要看俄国人了,如果他们能够让奥地利政府感到威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奥地利拉拢过来。”
历史上也是如此,奥地利倒戈既不是因为英法的利益诱惑,也不是俄奥多瑙河流域的利益冲突,最关键的还是感受到了俄国人的威胁。
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背弃盟友再正常不过了。就算是换成了弗朗茨,当俄国人展示出的实力太强大,能够威胁到奥地利生存,他同样会选择打击俄国人。
俄国人也是如此,假如奥地利太过强大,能够威胁到他们,照样会背后捅一刀。
……
自从扩军法案通过,奥地利就掀起了参军热潮。土地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上一次战争中的有功之臣,拿到了土地成为榜样过后。
上一次参军的士兵们运气比较好,从头到尾都是顺风仗,战争的残酷性他们没有能够体会到。就算是有残酷,那也是对敌人来说的。
这次扩军备战,就差直接说要打奥斯曼帝国了。如果是两百年前,要进攻奥斯曼帝国,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恐惧,现在大家眼里就剩下战功了。
谁让奥斯曼帝国衰落了呢?奥地利和俄罗斯联手,还打不赢奥斯曼?
风险不大,回报丰厚,自然让人趋之若鹜。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