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是众人等了一会儿,却发现玩家们仍旧在归序者城塞中等待着。
而且,也没有看到任何的NPC出现。
妖魔的力量仍旧在远方不断地翻腾,但时间就好像静止了一样。
“什么情况?”
玩家们稍微有些诧异。
但很快,在归序者城塞上空的广阔空间内,出现了……
一个问题。
没错,就是一个用巨大化的字体写出来的问题。
【本次出征高句丽,你认为应该带多少兵马?】
【甲:五万到八万】
【乙:八万到十二万】
【丙:十二万到二十万】
【丁:二十万到五十万】
玩家们有些惊讶:“咦?怎么还有无奖问答环节啊?”
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许多人都纷纷望向楚歌所在的方向。
就在这时,四个选项下场出现了一条浓重的墨迹,就像是进度条。
显然,玩家们脑海中有了猜测之后,就会直接选定选项。而根据选择该选项的玩家多少,这条选项下方的进度条就会增长多少。
最终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就会成为答桉。
楚歌一看选项,丙、丁选的人数都不少,而且还都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互不相让。
他瞬间有些着急,喊道:“选乙!乙!”
一些文士玩家也跟着喊,终于,选择乙的玩家数量开始稳定增长。
还有玩家非常纳闷。
“为什么选乙?”
“是啊,八万到十二万?这人也太少了!”
“高句丽不好打啊,这怎么看都是灭国之战,带五十万也不嫌多啊!二十万应该是底线了吧?”
楚歌有些无奈,赶忙向众人解释。
“兵在精不在多!
“史料上太宗皇帝征讨高句丽,只带了十万人,陆军六万、水军四万。
“前朝倒是有一位皇帝迷信征讨高句丽应该多多益善,直接搞了个百万大军,甚至前队都到战场了,后队都还没有出发。
“结果呢?不战自溃。
“此去高句丽山高路远、后勤保障的压力很大。八万到十二万的数量就刚刚好,再多了,不仅影响后勤,也会影响梁朝正常的农业生产,对国力损害太大了!
“既然能用十万人打赢,就没必要再多征兵。”
玩家们这才恍然。
很多人能想到后勤困难这一层,却往往想不到影响农业生产这一层。
古代的军人往往也都是壮劳力,如果太多人去征战的话,庄稼就没人收了,对整个国家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道题算是过关了,但还有下一道题。
【是否允许突厥、奚、契丹、高昌出兵协同作战?】
【甲:是】
【乙:否】
这一条就简单多了,大部分玩家都选了是。
毕竟是天可汗嘛,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梁朝兵锋所指,大量的周边民族也会协同作战,甚至比梁军还要作战更加英勇。
甚至有些小国的国王,宁可不要国王之位,也要为梁朝效力,把这份荣耀看得比国王之位还要更重。
这也是一件相当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此次出征,府兵、募兵的比例如何分配?】
【甲:府兵七成,募兵三成】
【乙:府兵五成,募兵五成】
【丙:府兵三成,募兵七成】
这个问题又把不少玩家给难住了,最大的迷惑项当然是甲。
大部分玩家都知道,梁初是以府兵制为主的,后来过了很多年之后,由于土地兼并问题,府兵制渐渐难以支持,才逐渐转向募兵制。
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时还是府兵占多数。
楚歌解释道:“乙!
“虽然梁初是以府兵制为主,但这次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募兵,募兵规模应该到不了七成,但绝对到了五成。
“太宗皇帝一方面是出于自愿原则,尽量避免拉壮丁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保护民力,尽量不影响各地正常的生产生活。
“但府兵也还是要占据重要地位的,毕竟府兵此时的战斗力更高。”
如果是纯府兵的话,基本上是平均抽调,缺乏弹性。而募兵则可以保证各地的生产活动都正常进行。
【是否取消沿途各地的接驾?】
【甲:是】
【乙:否】
【此次出征,让谁负责运粮?】
【甲:韦挺】
【乙:李道裕】
很快,玩家们全都答完了,这两个问题也不难,答桉都是乙。
其实这些征讨高句丽的前期准备工作查一查史料都有,但并不是每个玩家都知道。
从这些问题就能看出来,这次梁太宗征讨高句丽,其实对国力没什么太大的影响,而且是准备十分充分,所以才得到了当时百姓的踊跃支持。
想当初前朝皇帝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百姓的反应是:无向辽东浪死歌。
压根不想去打仗,而且有的地方干脆揭竿而起。
而梁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百姓的反应是:争先恐后要从军。
史料记载,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也就是说,招募十个人,就有一百个人报名;招募一百个人,就有一千个人报名。
官府最后不得已,只能优中选优,而那些落选的,只能郁闷地叹气。
甚至还有很多人压根不管招募的命令,直接组成私军前来投效,主动申请上战场。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跟着秦王就是躺赢局,根本不存在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每次攻伐都能获得大量的财宝赏赐,还会有勋功爵位赏赐。
秦王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向是赏罚分明、康慨大方,所以百姓们毫不怀疑此行的收获。
很快,玩家们居高临下,从归序者城塞中看到一支大军渡过辽水,开始抵达辽东城下。
其实在梁太宗的大军真正抵达辽东之前,这里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李勣在大军还未抵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他表面上在营州柳城大造声势,让高句丽以为他会在辽泽以南的怀远镇渡过辽水。
... -->>
只是众人等了一会儿,却发现玩家们仍旧在归序者城塞中等待着。
而且,也没有看到任何的NPC出现。
妖魔的力量仍旧在远方不断地翻腾,但时间就好像静止了一样。
“什么情况?”
玩家们稍微有些诧异。
但很快,在归序者城塞上空的广阔空间内,出现了……
一个问题。
没错,就是一个用巨大化的字体写出来的问题。
【本次出征高句丽,你认为应该带多少兵马?】
【甲:五万到八万】
【乙:八万到十二万】
【丙:十二万到二十万】
【丁:二十万到五十万】
玩家们有些惊讶:“咦?怎么还有无奖问答环节啊?”
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许多人都纷纷望向楚歌所在的方向。
就在这时,四个选项下场出现了一条浓重的墨迹,就像是进度条。
显然,玩家们脑海中有了猜测之后,就会直接选定选项。而根据选择该选项的玩家多少,这条选项下方的进度条就会增长多少。
最终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就会成为答桉。
楚歌一看选项,丙、丁选的人数都不少,而且还都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互不相让。
他瞬间有些着急,喊道:“选乙!乙!”
一些文士玩家也跟着喊,终于,选择乙的玩家数量开始稳定增长。
还有玩家非常纳闷。
“为什么选乙?”
“是啊,八万到十二万?这人也太少了!”
“高句丽不好打啊,这怎么看都是灭国之战,带五十万也不嫌多啊!二十万应该是底线了吧?”
楚歌有些无奈,赶忙向众人解释。
“兵在精不在多!
“史料上太宗皇帝征讨高句丽,只带了十万人,陆军六万、水军四万。
“前朝倒是有一位皇帝迷信征讨高句丽应该多多益善,直接搞了个百万大军,甚至前队都到战场了,后队都还没有出发。
“结果呢?不战自溃。
“此去高句丽山高路远、后勤保障的压力很大。八万到十二万的数量就刚刚好,再多了,不仅影响后勤,也会影响梁朝正常的农业生产,对国力损害太大了!
“既然能用十万人打赢,就没必要再多征兵。”
玩家们这才恍然。
很多人能想到后勤困难这一层,却往往想不到影响农业生产这一层。
古代的军人往往也都是壮劳力,如果太多人去征战的话,庄稼就没人收了,对整个国家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道题算是过关了,但还有下一道题。
【是否允许突厥、奚、契丹、高昌出兵协同作战?】
【甲:是】
【乙:否】
这一条就简单多了,大部分玩家都选了是。
毕竟是天可汗嘛,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梁朝兵锋所指,大量的周边民族也会协同作战,甚至比梁军还要作战更加英勇。
甚至有些小国的国王,宁可不要国王之位,也要为梁朝效力,把这份荣耀看得比国王之位还要更重。
这也是一件相当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此次出征,府兵、募兵的比例如何分配?】
【甲:府兵七成,募兵三成】
【乙:府兵五成,募兵五成】
【丙:府兵三成,募兵七成】
这个问题又把不少玩家给难住了,最大的迷惑项当然是甲。
大部分玩家都知道,梁初是以府兵制为主的,后来过了很多年之后,由于土地兼并问题,府兵制渐渐难以支持,才逐渐转向募兵制。
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时还是府兵占多数。
楚歌解释道:“乙!
“虽然梁初是以府兵制为主,但这次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募兵,募兵规模应该到不了七成,但绝对到了五成。
“太宗皇帝一方面是出于自愿原则,尽量避免拉壮丁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保护民力,尽量不影响各地正常的生产生活。
“但府兵也还是要占据重要地位的,毕竟府兵此时的战斗力更高。”
如果是纯府兵的话,基本上是平均抽调,缺乏弹性。而募兵则可以保证各地的生产活动都正常进行。
【是否取消沿途各地的接驾?】
【甲:是】
【乙:否】
【此次出征,让谁负责运粮?】
【甲:韦挺】
【乙:李道裕】
很快,玩家们全都答完了,这两个问题也不难,答桉都是乙。
其实这些征讨高句丽的前期准备工作查一查史料都有,但并不是每个玩家都知道。
从这些问题就能看出来,这次梁太宗征讨高句丽,其实对国力没什么太大的影响,而且是准备十分充分,所以才得到了当时百姓的踊跃支持。
想当初前朝皇帝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百姓的反应是:无向辽东浪死歌。
压根不想去打仗,而且有的地方干脆揭竿而起。
而梁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百姓的反应是:争先恐后要从军。
史料记载,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也就是说,招募十个人,就有一百个人报名;招募一百个人,就有一千个人报名。
官府最后不得已,只能优中选优,而那些落选的,只能郁闷地叹气。
甚至还有很多人压根不管招募的命令,直接组成私军前来投效,主动申请上战场。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跟着秦王就是躺赢局,根本不存在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每次攻伐都能获得大量的财宝赏赐,还会有勋功爵位赏赐。
秦王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向是赏罚分明、康慨大方,所以百姓们毫不怀疑此行的收获。
很快,玩家们居高临下,从归序者城塞中看到一支大军渡过辽水,开始抵达辽东城下。
其实在梁太宗的大军真正抵达辽东之前,这里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李勣在大军还未抵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他表面上在营州柳城大造声势,让高句丽以为他会在辽泽以南的怀远镇渡过辽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