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抢救大明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自成的觉醒还是迟了!
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夺取西安,横扫陕西,直到次年正月称帝东征,席卷山西的这段时间当中,他曾经捏着一手的好牌。
如果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觉醒,意识到“得民心”的意思是你得先把“民”的身家性命牢牢掌握住了,然后才能考虑怎么得到“民”的心。那大事儿就成了!
要不然你咋知道自己就得了民心?靠自己一个人在宫里瞎琢磨吗?这不和崇祯皇帝一样吗?
可惜李自成那个时候自我感觉太好,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民心”,只是那些被贪官士绅还有那个自以为英明的昏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对他这个义军首领抱有好感,寄托了希望而已。
那不是得民心,不过是民心对他有期待,离“得”还远着呢!
如果李自成能利用民心的期待,通过没收士绅和贪官的土地,重新分配(不必平均分配),建立起一个均田授田的体制,把陕西、山西、河南西部和湖广北部的人口土地控制起来,同时也给追随者们分配到足够的利益。
大顺天朝也就成了......
可那时的李自成就知道拷饷吃大户,还急匆匆的进北京去二次登极,结果入了北京就开始一路下滑,败仗连连,到了永昌二年(崇祯十八年)初才有点回过味儿来,却还不是全醒!只是在襄京、陨阳搞“土改试点”,这还不迟吗?
就在李自成和牛金星觉得“还不迟”的时候,在陕北的榆林镇,大难却已经临头了!
榆林镇也称延绥镇,是所谓的陕西三边之一,另外两边就是宁夏镇和甘肃镇,现在都在吴三桂手中。而对于榆林镇,吴三桂却暂时没有染指的兴趣——这是因为榆林镇的地盘实在有点烂,吴三桂看不上眼。
因为这个镇的占地,主要不是成面成片的,而是以点和线分布的。东起黄河边上的清水营,西至宁夏后卫的花马池,弯弯曲曲绵延一千二百余里,沿着延安府的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边境防线。而为了守卫这道防线,大明朝廷还耗费巨资修建了长达一千七百余里的延绥边墙,还修筑了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防御体系。在延绥边墙的沿线,还修筑布署了三十六个营堡。常年屯兵数万,以防备蒙古骑兵寇边南下。
这么一个弯曲狭窄的边镇,当然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除非把临近的延安一并拿下。而千沟万壑的延安府也比不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也不如能通西域,通雪域的甘肃,一心想给自己找块好地盘的吴三桂,自然看不上榆林镇了。
而李自成虽然很清楚榆林镇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顺政权直到不久之前还在执行“三年不征”的承诺,财政全靠吃大户和拷掠。自然没有太大的余力支援榆林镇的守军,而且现在榆林的守军大多都是收编来的明朝边军。而这些边军又在崇祯十六年时抗拒了李自成的招降,当时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人据守榆林城,抵抗李过、刘芳亮的七万大军先后十三日。城破之后,尤世威等诸将都被处决,而榆林镇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归顺了大顺。
对于这样的榆林军,李自成当然是不相信的,收编他们不过是需要有人守着榆林边墙,免得河套草原上早就衰落的蒙古部落去李自成的老家天保府(延安府)撒野罢了。
至于军饷补给,当然是不可能多给的,要多给李自成也没有啊!他这皇帝当得都亏了,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李自成的设立的榆林卫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就穷得叮当响,只有驻守在榆... -->>
李自成的觉醒还是迟了!
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夺取西安,横扫陕西,直到次年正月称帝东征,席卷山西的这段时间当中,他曾经捏着一手的好牌。
如果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觉醒,意识到“得民心”的意思是你得先把“民”的身家性命牢牢掌握住了,然后才能考虑怎么得到“民”的心。那大事儿就成了!
要不然你咋知道自己就得了民心?靠自己一个人在宫里瞎琢磨吗?这不和崇祯皇帝一样吗?
可惜李自成那个时候自我感觉太好,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民心”,只是那些被贪官士绅还有那个自以为英明的昏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对他这个义军首领抱有好感,寄托了希望而已。
那不是得民心,不过是民心对他有期待,离“得”还远着呢!
如果李自成能利用民心的期待,通过没收士绅和贪官的土地,重新分配(不必平均分配),建立起一个均田授田的体制,把陕西、山西、河南西部和湖广北部的人口土地控制起来,同时也给追随者们分配到足够的利益。
大顺天朝也就成了......
可那时的李自成就知道拷饷吃大户,还急匆匆的进北京去二次登极,结果入了北京就开始一路下滑,败仗连连,到了永昌二年(崇祯十八年)初才有点回过味儿来,却还不是全醒!只是在襄京、陨阳搞“土改试点”,这还不迟吗?
就在李自成和牛金星觉得“还不迟”的时候,在陕北的榆林镇,大难却已经临头了!
榆林镇也称延绥镇,是所谓的陕西三边之一,另外两边就是宁夏镇和甘肃镇,现在都在吴三桂手中。而对于榆林镇,吴三桂却暂时没有染指的兴趣——这是因为榆林镇的地盘实在有点烂,吴三桂看不上眼。
因为这个镇的占地,主要不是成面成片的,而是以点和线分布的。东起黄河边上的清水营,西至宁夏后卫的花马池,弯弯曲曲绵延一千二百余里,沿着延安府的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边境防线。而为了守卫这道防线,大明朝廷还耗费巨资修建了长达一千七百余里的延绥边墙,还修筑了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防御体系。在延绥边墙的沿线,还修筑布署了三十六个营堡。常年屯兵数万,以防备蒙古骑兵寇边南下。
这么一个弯曲狭窄的边镇,当然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除非把临近的延安一并拿下。而千沟万壑的延安府也比不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也不如能通西域,通雪域的甘肃,一心想给自己找块好地盘的吴三桂,自然看不上榆林镇了。
而李自成虽然很清楚榆林镇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顺政权直到不久之前还在执行“三年不征”的承诺,财政全靠吃大户和拷掠。自然没有太大的余力支援榆林镇的守军,而且现在榆林的守军大多都是收编来的明朝边军。而这些边军又在崇祯十六年时抗拒了李自成的招降,当时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人据守榆林城,抵抗李过、刘芳亮的七万大军先后十三日。城破之后,尤世威等诸将都被处决,而榆林镇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归顺了大顺。
对于这样的榆林军,李自成当然是不相信的,收编他们不过是需要有人守着榆林边墙,免得河套草原上早就衰落的蒙古部落去李自成的老家天保府(延安府)撒野罢了。
至于军饷补给,当然是不可能多给的,要多给李自成也没有啊!他这皇帝当得都亏了,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李自成的设立的榆林卫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就穷得叮当响,只有驻守在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