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约定俗成地一律称为“某某居士”。像我就被他们称为“蒋居士”,其实我知道这个居士,原来就和“和尚”一词一样,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尊称。
不过,就像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称人“老板”一样,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老板嘛。只是这样称呼人的和被称呼的都知道这只是个尊称,虽然未必就是事实。但双方呢,一个爱说,一个爱听,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卫生室的严行者,是个非常认真也非常虔诚的好人。据说来之前是个医生。看得出他是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的人。而且他的手还特别巧,我看过他亲手做的鞋垫儿,上面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刹是好看,也真是难为他的耐心和细致了。
在柏林禅寺里遇到的所有的居士、行者中,严行者是和我最为亲近的好朋友。最后,当我决定离开柏林禅寺回到尘世中去的时候,也是严行者特地引着我去拜过所有的佛菩萨,一直送我上到中巴车,直到车开动才挥手告别。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如何来学会处理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像中国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他就非常强调和注重如何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对老师的态度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而赵州和尚当年也有“八十老儿不如我,我就要教他;七岁童儿超过我,我就向他学习”的说法。
对佛家子弟来讲,所有的这些遇到的人,其实都是三生有缘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或学生,都是应该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应该去珍惜彼此相处的时日,好让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进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良性循环的氛围中去。
按照佛陀生前所教,佛弟子的团体生活,应该遵循“六和敬”的原则。这里的“六和”分别是: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六和敬”是佛教徒在团体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准则。遵守“六和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强调和重视“和平共处、说话和气、相互敬重、遵守纪律、经济平均和思想统一”是一个健全的团体所必备前提和根本保证。
事实上,寺庙里的生活并非世俗社会里的人们所能想像。至少对我来说,柏林禅寺里的那段生活,是永远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
公元2004年3月9日,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民间的传统是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
就在这一天,我和众多准备皈依和受戒的人们一起,参加了在柏林禅寺中雄伟庄严的万佛楼里的皈依仪式,由当时还是代理方丈的明海师主持。
放眼望去,在这众多参加仪式的人中,有只受三皈依的;有早就受了三皈依,这次是来受五戒的;也有和我一样,三皈依和五戒都一起受持了的;还有受了三皈依,也只受了五戒中的其中某个戒的,总之,都是随着每个人的自觉自愿和量力而行。
我们前面介绍过,三皈依,就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和自皈依僧。按照六祖慧能的解释,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大,僧就是清净。皈依三宝,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就是说要皈依自性的觉悟,皈依自性的正大,皈依自性的清净。
佛陀认为,每个人之所以会犯下种种错误过失,都是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造成的。所以,要根除各种错误过失,就要从清净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开始做起。就是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意念和言行,要做到“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皈依仪式按照事先的安排,准时开始了。
首先要进行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然后接着发愿正授三皈依:“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最后,作回向,所谓“回向”就是把所有的利益好处和功德,都和大众及所有的生命一同来共享:“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等受完三皈依,开始受持五戒时,明海师在法座上如是问询:“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我们在下面愿意受持的,就会答应一声:“能持!”
再接着问:“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愿意受持的就继续回答:“能持!”
“尽形寿,不邪淫,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能持!”
公元1984年的冬天,苏州上方山中,我与初恋女友紫青姑娘不期而遇。
那时的天空忽然就下起雪来。鹅毛般的雪花在无风的山中缓缓飘落,满天满天的到处都是,渐渐地整座山,整个天地,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四周静极了,仿佛都可以听见雪花亲吻大地的声音,还有对方的心跳。
多年以前,也有一位禅者,当他看着满天的雪花落下,就禁不住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哪,每一片雪花都落到了它应该落的地方。
,就约定俗成地一律称为“某某居士”。像我就被他们称为“蒋居士”,其实我知道这个居士,原来就和“和尚”一词一样,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尊称。
不过,就像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称人“老板”一样,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老板嘛。只是这样称呼人的和被称呼的都知道这只是个尊称,虽然未必就是事实。但双方呢,一个爱说,一个爱听,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卫生室的严行者,是个非常认真也非常虔诚的好人。据说来之前是个医生。看得出他是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的人。而且他的手还特别巧,我看过他亲手做的鞋垫儿,上面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刹是好看,也真是难为他的耐心和细致了。
在柏林禅寺里遇到的所有的居士、行者中,严行者是和我最为亲近的好朋友。最后,当我决定离开柏林禅寺回到尘世中去的时候,也是严行者特地引着我去拜过所有的佛菩萨,一直送我上到中巴车,直到车开动才挥手告别。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如何来学会处理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像中国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他就非常强调和注重如何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对老师的态度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而赵州和尚当年也有“八十老儿不如我,我就要教他;七岁童儿超过我,我就向他学习”的说法。
对佛家子弟来讲,所有的这些遇到的人,其实都是三生有缘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或学生,都是应该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应该去珍惜彼此相处的时日,好让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进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良性循环的氛围中去。
按照佛陀生前所教,佛弟子的团体生活,应该遵循“六和敬”的原则。这里的“六和”分别是: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六和敬”是佛教徒在团体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准则。遵守“六和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强调和重视“和平共处、说话和气、相互敬重、遵守纪律、经济平均和思想统一”是一个健全的团体所必备前提和根本保证。
事实上,寺庙里的生活并非世俗社会里的人们所能想像。至少对我来说,柏林禅寺里的那段生活,是永远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
公元2004年3月9日,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民间的传统是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
就在这一天,我和众多准备皈依和受戒的人们一起,参加了在柏林禅寺中雄伟庄严的万佛楼里的皈依仪式,由当时还是代理方丈的明海师主持。
放眼望去,在这众多参加仪式的人中,有只受三皈依的;有早就受了三皈依,这次是来受五戒的;也有和我一样,三皈依和五戒都一起受持了的;还有受了三皈依,也只受了五戒中的其中某个戒的,总之,都是随着每个人的自觉自愿和量力而行。
我们前面介绍过,三皈依,就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和自皈依僧。按照六祖慧能的解释,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大,僧就是清净。皈依三宝,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就是说要皈依自性的觉悟,皈依自性的正大,皈依自性的清净。
佛陀认为,每个人之所以会犯下种种错误过失,都是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造成的。所以,要根除各种错误过失,就要从清净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开始做起。就是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意念和言行,要做到“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皈依仪式按照事先的安排,准时开始了。
首先要进行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然后接着发愿正授三皈依:“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最后,作回向,所谓“回向”就是把所有的利益好处和功德,都和大众及所有的生命一同来共享:“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等受完三皈依,开始受持五戒时,明海师在法座上如是问询:“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我们在下面愿意受持的,就会答应一声:“能持!”
再接着问:“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愿意受持的就继续回答:“能持!”
“尽形寿,不邪淫,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能持!”
公元1984年的冬天,苏州上方山中,我与初恋女友紫青姑娘不期而遇。
那时的天空忽然就下起雪来。鹅毛般的雪花在无风的山中缓缓飘落,满天满天的到处都是,渐渐地整座山,整个天地,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四周静极了,仿佛都可以听见雪花亲吻大地的声音,还有对方的心跳。
多年以前,也有一位禅者,当他看着满天的雪花落下,就禁不住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哪,每一片雪花都落到了它应该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