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滚床单心理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大的人。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与自己的族类有明显的不同,将可能被驱逐,会有生命危险,在有些动物世界里也有这种情况。

    恋物者的性欲满足方式与大部分人都不一样,这会让他害怕被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害怕被视为“流氓、不正经”而影响正常生活。这样势必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抑郁、焦虑等情绪,若长期处在这种情绪状态里,则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恋物者的行为成因比较复杂,多认为与个体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教育不当等有关,而与他本身的道德观念和个人意志力关系不大。

    一个人有恋物的性偏好,并不意味着他道德观念不够强,或者是意志力薄弱无法克制自己的性需要。很多恋物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障碍,即缺少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基本能力,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退缩和回避。由于对异性有渴慕但是却缺少建立关系的能力,他们就退而求其次,与异性身体的一部分产生连接以满足自己。

    还有些人,是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用异性衣物自慰获得性满足之后,就沉迷于此,之后形成惯性,到成年后无法轻易戒除,继而形成依赖。另外,也有人是因为从小被教育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因而把性欲望从人的身体转向物,等等。不同的恋物者有不同的原因。

    从先进的心理学视角来看,恋物者并不能被视为“性变态”或“有心理问题者”。

    原则上来说,恋物者只要能带着自己的性偏好参与正常的生活,就不应视其为有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恋物者可能会由于对自身的不接纳而导致情绪和心理上的障碍,也可能会由于缺乏社交能力而导致心理上的困扰,但是其“恋物”的偏好本身不应被视为是心理问题。在性偏好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只要能够通过正常的可被法律和道德接受的渠道来满足而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就不应被指责或被惩罚。在本节开篇的案例中,如果芸能够接受丈夫的性偏好,愿意用他喜欢的方式满足他,而不是被迫那样做,那么,超喜欢芸穿着高跟鞋站在他的脸上,这个请求本身也就变得很中性了。

    但是,如果恋物者感到内心痛苦,并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就是值得关注的人群,要鼓励他们去做心理治疗。

    心理学家兰斯特罗姆指出,有超过20%的恋物者会用性虐待儿童,36%的人会伴有露阴行为,还有一些人会做出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有危害的行为,比如,在自慰时窒息或者对伴侣进行性虐待。此时,恋物者就要进行心理治疗,并需要配合相关的药物治疗才行。

    “慕残”和“恋老”,是“癖”还是真爱?

    很多人对翁帆选择嫁给杨振宁表示了不理解,因为会揣测她是看重了杨振宁的钱财和地位。可是生活中也不乏20多岁的小伙子爱上70多岁老妪的爱情故事,这就无法再用世俗的那套眼光来解释了!其实,不仅是人们对他们的选择不能理解,有些当事人也对自己的“爱好”心存疑问,连心理学家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就给他们做出了有病理性倾向的命名:“慕残癖”和“恋老癖”。

    可是,仅仅是因为他们找了一位与自己的身体外形差异极大的伴侣,就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是不是有些冤枉呢?如果不是冤枉,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强烈地渴望照顾他人,并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照顾他人生活上的人,会倾向于爱慕身有残疾者。

    有些人生来就有一腔柔情,渴望用服务他人的方式与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并从中找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可是,他不能因此就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的——如果他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领域都能够自如应对的话。既然如此,一个渴望拥有一位身有残疾的爱人的人,一个渴望通过照顾那身体有残疾的爱人以获得情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的人,当然就不能被视为是不正常的(但可以说是不寻常的),他所付出的爱自然也就是真诚的、值得尊重的。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那些将爱恋指向老年人的人,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异性长辈的关爱所致。

    这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人在幼年和童年时期缺乏异性长辈的关爱,或者异性长辈在爱的表达方式上不符合他的内心镜像,那么,他就会对来自异性长辈的爱非常渴望。这种渴望会深深地扎根于当事人的内心,及至成年之后就会延伸出对老年异性的爱恋,这是一种掺杂着爱情和亲情的特殊感情。恋老的年轻人对同龄人很难涌起爱意,更谈不上性欲望,而是更多地将爱和性欲望都指向老年人。

    此外,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异性恋中,有些同性恋者也会倾向于喜欢那些年龄较大的异性。

    还有些生性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的人,会选择将爱投向那些认为比自己弱小的群体,比如残疾人或老年人,并以此获取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之所以选择去爱慕残疾人或老年人,是因为对自己在同龄人中的性魅力感到不自信,所以才会不由自主地将爱恋的对象指向“弱势群体”,然后好在强弱对比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找回自信和自尊感。

    慕残和恋老,作为个人的一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们做出了与大部分人都不同的选择,因而被认为是病态的、心理有问题的。

    这样的界定很明显带有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某种歧视,就像在暗示残疾人和老年人不应该得到爱情,这是很不公平的。女神维纳斯正是因为身体的残缺才焕发永久的魅力,残疾人怎么就不能得到身体健全的人的爱?老年人怎么就不可以获得年轻异性的青睐呢?另外,年轻女性爱上老年男性,一旦感情稳定后,人们会愿意认为她对他是真爱;可如果年轻男性爱上老年女性,即使两个人的生活非常幸福,其中的男性还是会被认为是“恋老癖”,这样的不同与我们先前拷问的那两个问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随着社会对多元价值观的进一步接纳,相信“慕残癖”和“恋老癖”这样的词语会逐渐从人们的认知中淡出,随之而来的,是对各种特殊现象的包容和接纳。

    为什么有些男性钟爱穿女装?

    美国心理治疗师Gale Jpltz Golden在其著作《被捆绑的欲望》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性与丈夫结婚30多年了,育有三个子女,感情一直都不错。直至某天丈夫因意外车祸去世,伤心的女人收拾丈夫的遗物时,意外地在车库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小门,打开进去后,里面的场景把她震惊得站在那里许久。原来,车库里面暗藏机关!车库里面有个小房间,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女士内衣、丝袜、服装、口红等用品。没错,原来她的丈夫竟是那么钟爱穿女装,并且这个秘密竟然被隐藏了30多年而没被她发现。

    这位女士非常伤心,因为她觉得自己好像被丈夫背叛了,可惜那个“第三者”竟然是丈夫自己。这样的现实让她难以接受,因而不得不去接受连续的心理治疗。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穿着女装招摇过市的男人,人们就会用“逆天”、“傻帽”、“神经病”等字眼形容他的行为。不过,生活中能有勇气穿着女装上街的男性毕竟是少数。很多喜欢穿女装的男性都是采取秘密聚会的方式,即几个同好者相约在某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一起穿上喜欢的女装和戴上假发,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

    有的观点认为,这些爱穿女装的男性在穿上女装后,会感受到很强烈的性兴奋和性满足,这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怀疑这些钟爱穿女装的男性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给他们命名为“异装癖”者。

    那么,他们真的有问题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问题?所谓“异装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抚养人对男孩不恰当的性别期待,是公认的导致男孩成年后钟爱穿女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喜欢女孩而生了男孩的夫妇,一时无法调整对孩子性别的期待,所以就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却不知道孩子虽然年幼,却很会揣度大人的心思。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孩子会主动迎合父母的心理期待。一旦某个男孩发现自己穿着女装就会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就会使得有极大的心理满足感。这种感觉会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潜意识深处,并在成年之后也忍不住总想穿着女装,以体验儿时那种熟悉的幸福感。

    在有些男性钟爱穿女装的案例中,研究者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身边亲近之人多为异性,因而缺乏与同xìng交往的人际经验。

    这样的人天生性格就比较弱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若身边大多为异性,他为了获取同伴的认可与接纳,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同伴的衣着,试图通过外表的相似性以找到群体归属感,并让他感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

    由于缺少与阳刚同性相处的经验,当他们成年后融入社会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当遭受挫折和压力时,他们就容易以穿女装的方式暂时缓解焦虑情绪,以找到童年时的感觉——被接纳与认可、有归属感等。

    大部分钟爱穿女装的男性都不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他们的爱好与性取向往往没有任何关系。

    钟爱穿女装的男性一般都会和异性结婚,会与他们的伴侣滚床单,也会生育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无法看出他们有什么异样的,因为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行事谨慎的。并且,他们也害怕如果被妻子发现,会由于无法接受他的爱好而离开他,就如本节开篇提到的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样。

    不过,有国外的研究者发现,在知道自己的丈夫喜欢穿着女装之后,有不少妻子还是选择了接受和理解他们,甚至还帮助自己的丈夫购买女性内衣和化妆品,帮助丈夫一起掩饰这种爱好。在度过了最初的惊讶和不安之后,妻子们会将丈夫的爱好看得很平常,也不会再感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扰。因为妻子们发现,丈夫的这一个爱好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婚姻生活,相反,有60%的妻子把爱穿女装的丈夫形容为“敏感、柔弱、安静、温柔、可爱”,认为他们还是很不错的人生伴侣。

    生活中也有很多女性喜爱穿男装,但她们往往并不被认为有心理问题。

    社会对女性穿男装的接受度比较高,甚至在有些时候,女性穿男装还是一种风尚潮流。

    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歌手李宇春了,男性们对她中性的穿着、打扮一直有各种讽刺,但即便如此,从未有人将“异装癖”这个名字安在她的头上。

    最后,人们之所以认为男性着女装是“不正常”的,那大概隐含着男性对“变成”女性的恐惧心理。

    有心人会发现,如果把一个女人放在男人堆里,那么她的女性特质就会变得非常突出,且时间越长就越突出;与女人不同的是,如果把一个男人放在女人堆里,那么他的男性特质会慢慢被淹没,时间长了他就会有女性化倾向。另外,若女人穿着男装,她的女性特质就会更加突出,显得更加女性化;可是若男人穿女装,则会掩盖了男性的阳刚气质,会越来越像女人。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猜测,男人很可能都是女人“变”的。证据之一,是男人之所以也长有无用的乳头。因为胚胎在8周之前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所以每个胚胎最初都准备了两套生殖系统,即中肾管和副中肾管),为了不错过发育的时机和进程,只好把乳头也一起发育了。到了第8周,有部分携带Y染色体的胚胎在大量睾酮素的作用下选择了男性生殖系统,“变成”男胎儿,而另外那些没有Y染色体的胚胎则因为没有被睾酮素“干扰”,从而继续发育为女胎儿。

    或许是因为胚胎时期就携带的记忆,男人们天生就害怕自己男性特质的消失,因而极其鄙弃那些女性化的男人,当然也包括厌恶穿着女性化的男人,实则这背后隐含着对“变成”女人的恐惧感。

    强奸者纯粹是为了满足性欲望吗?

    作为一种违背人的自由意志而强迫性地加诸在人身上的暴力行为,强奸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伤害。那些有过被强奸经历的人往往不愿意再回顾当时的场景,因为那会让他们再度重温绝望和无助感,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支配能力的恐惧和自我否定感。很多有过被强奸经历的女性会因此长时间陷入低自尊的境地,这将直接影响她后来的婚姻和情感关系。如果被强奸者是男性,则这样的经历除了以上的心理感受外,还会挫伤他的男性雄风,可能会让他长时间处于无法言明的屈辱和自卑感里。如果受害者被强奸时尚未成年,则会严重破坏他对成人世界的信任感,导致成年后无法珍爱自己,而男性则可能因此变成同性恋、双性恋或异装癖。

    正因为强奸对人的伤害是如此巨大,所以在世界各国,强奸都被认为是一种恶劣的犯罪行为,强奸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近些年不时有人提出卖淫合法化的问题,其理由之一是“可以降低强奸率”。这样的观点是对强奸做了一个前提假设,即假设所有的强奸者都是为了纾解性欲才实施犯罪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强奸的本质并不只是单纯的性行为,还带有一种强烈的攻击和暴力意味。

    著名社会学家露特·赛福尔特曾说过:“强奸不是性欲望的暴力表现,而是通过性来实现的暴力。”那些惨被强奸的人决不会认为自己是与强奸者发生了性关系,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遭遇了一次可怕的袭击或者暴力,而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员也对此持相同观点。

    当强奸犯谈论起自己的强奸行为时,鲜少提起其生理上的满足,而更多地谈到当他在实施强奸时,对受害者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优越感和控制权,以及对受害者实施暴力时凌辱和虐待他人的满足感。

    研究者还发现,强奸犯普遍性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他们常常给人性格不成熟、缺乏自尊、男性之气不足等印象。同时,他们也常常性能力不足,缺乏与女性相处的能力和经验。由于上述原因,这些人往往下定决心想要改善这一切,并为自己树立信心,然而却屡屡受挫,因而就容易将挫折感转变为愤怒情绪,进而发泄到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以胁迫的方式欺辱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样的行为背后早已经不是性本身,而更多的隐含着强奸者想要通过此行为来获得对他人的绝对的控制感,同时通过暴力的攻击行为,来舒缓自己内心的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

    权力式强奸:有权在握的人会用强奸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和占有欲,体验到自我的强大感。

    权利式强奸多发生在职场或商务来往中。专业的性工作者可以提供“被强奸”的服务,以满足有些寻求心理刺激的人的需要。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表演,而不是真正的强奸,有些人还是无法满足于此。于是,一些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便通过强奸那些弱小者来体现自己的权力感。而弱小者出于种种考虑,事后往往也不敢太多声张,更促使有权力者肆无忌惮——这样的人需要的也不是性,而是体验强大的感觉,以及找到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感。

    在战争中,强奸被当作暴力手段的历史非常深远。

    当发生战争时,强奸敌方的女性会被当作一种武器,这种极其残忍的手段给被强奸者以及被强奸者的社会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强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和古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军队也曾对许多亚洲国家的女性犯过战争强奸的罪行。同样的,那些强奸罪行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性欲驱使”,而是另有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中,士兵们奉命当着其家族和丈夫的面儿强奸妇女(有几万名女性在这场浩劫中被伤害),目的是为了破坏当地的社会、情感和规则的纽带。大部分被强奸的女性之后的境遇都非常悲惨,她们要么沦为性奴,要么被家族遗弃、被社会唾弃。表面看来,这是对受害女性的不人道,实则是当地社会和人民为了逃避由于尊严受损、内心情感割裂而带来的自尊、自信以及自爱的挫伤,因为战争强奸本身直指的并不是性,而是对对方(身体、心理乃至是民族性)的统治感、占有感,以及侮辱与虐待。

    经过长期的文明进化,人类普遍认为性行为是最隐私的行为之一,而性被赋予了太多本质之外的其他意义。在男权社会中,当一个男人强奸了一个女人,这个过程会被描述成“占有了她”,或“坏了她的身子”。这种表达方式意味着,人们普遍认为被胁迫的性行为包含着很强的暴力和毁坏性质,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占有和征服,甚至是凌辱或报复。

    热衷角色扮演的人是什么心理?

    因为要结婚了,毛毛就搬去与男友同住,希望两个人可以多一些时间在一起,同时也更加方便筹备婚礼之类的事情。可是没几天她就发现,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男友的一些爱好和习惯让毛毛很难堪。

    原来,男友竟然从网上买了不少情趣用品,并求着毛毛穿上那些衣服和他“做游戏”,进行角色扮演。但毛毛却无法入戏,因为她觉得男友这样做,分明就是把她假想成别的女人,弄得她一点感觉也没有。男友见毛毛很不配合,也感到很无趣,只好把那些东西都收了起来。可是,两个人却因此有了一些嫌隙,关系明显冷淡了许多。

    那么,那些热衷这些事的人能从这种扮演中得到什么样的满足感呢?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想法呢?

    在有些人的性价值观里,滚床单的娱乐功能远远大过于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

    所谓性价值观,即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性的角度和观点。从上面的故事来看,在毛毛的性价值观里,性更多的是爱和亲密的表达——许多女性都持这样的观点。可是,在毛毛的男友看来,性固然有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但更多的是一个娱乐项目——即他认为性的娱乐功能会大过于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

    在这样的性价值观下,毛毛的男友自然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体验到更多性快感,那些他购买回来的制服、面具、饰品等,也只是帮助他体验更多性快感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至于上升到毛毛认为的“把她假想成别的女人”的高度。

    在滚床单时做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对未能满足愿望的补偿性的心理满足机制。

    男性本能中的传播基因欲和占有欲,使他们希望尽可能多的与各种女性滚床单。但这种愿望却受到法律、道德等因素的制约,根本无法实现,或即便能实现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处理这些愿望时,有些人选择压抑,比如深藏在内心,然后伺机而动,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有些人则选择转移,比如寄情事业、爱好、自我提升等;还有些人则会用替代的方式,比如在滚床单时做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属于一种补偿性心理满足,在征得伴侣的同意下,这是一种完全无害的心理补偿方式。

    滚床单时的角色扮演游戏大多是制服诱惑,这也与人们渴望反叛权威和挑战秩序的心理有关。

    在滚床单的角色扮演中,扮演对象更多的是教师、医生、警察等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人群。他们有着风格鲜明的服饰和形象特征,给人权威、秩序、严谨的印象,同时还总有一种令人尊敬的专业形象。在生活中,这种专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有压迫感。那么,在有些人的性幻想里,就总希望打破或毁坏这些固化了的形象,就像是挑战或跨越权威和秩序,从而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胜利感和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种可以伴随着性幻想而获得强烈性刺激的方式。

    通过网络和电话滚床单也让人情迷的原理

    互联网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性和性话题是互联网上搜索频率非常高的内容。据美国一家大型网站的在线统计,大约有10%的25—35岁年轻白领曾有过视频性爱的经历,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们现实中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

    有人曾撰文描述自己网络性爱的体验,并直接表示自己对虚拟性爱乐此不疲。他的经历在勾起有些人的好奇心之余,也不免让人忍不住思考:通过网络和电话的虚拟性爱,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让人宁可放弃现实生活中与人互动的乐趣?那些沉迷于此的人究竟是怎么了?

    那些缺乏建立关系的能力的人,会通过虚拟性爱来逃避与他人建立亲密感的压力。

    人天生就是群体动物,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然而,有些人却是对此又渴望又恐惧,生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却刚好符合这些人的需要,既能帮助他与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系,又因为隔着电脑屏幕而将“危险”拒之门外。

    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不会向他索取他无法给予的情感关系,更加不会涉及后续的相处、婚姻、孩子等麻烦的事情,而只有简单的性关系。这种只取不予的好处自然会让他们欲罢不能地深陷进去。

    对自己的性魅力比较自卑的人,也容易沉迷于虚拟性爱。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由于无法见到对方真实的样子,躲在屏幕后面的人会感到很有安全感,不用考虑服装和发型是否得体,也无须担心自己的容貌和气质是否迷人,更不必担心会被异性拒绝,这就使人们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虽然这感觉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会给此类人带来美好的感觉,因此会愈加痴迷于虚拟的情爱。

    精神空虚,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关系不满意,也可能会让有些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的虚拟性爱中去。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而没有得到有效纾解的人,会在压力之下选择沉迷互联网虚拟性爱来逃避这种压力和挫折感。还有些人则会因为无法处理情感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在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下,赌气式地开始虚拟性爱,以这样的行为对伴侣进行“报复”,却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有些人在感受到精神的空虚时,为了逃避和压制这种空虚感,也可能用虚拟性爱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非理性的填补。

    虚拟性爱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难以估量的危害性,是两性关系中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美国的性学专家阿尔库珀博士认为,互联网那种独特的可获得性、可购买性和匿名性使网络性活动对有些人深具魅力。这三个因素让网络上的虚拟性爱变得唾手可得,并且充满某种黑洞般的诱惑和吸引力,让那些缺少意志力且情感空虚的人无法自制。但这种网络虚拟性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人的可拍照手机和摄像头无处不在,人们很难预测自己的行为会在什么时候被公之于众,从而影响他在现实中的正常生活;其次,由于网络上的虚拟性爱会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势必会影响到日间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这种爱好和习惯若被伴侣发觉,还会进一步影响婚姻和家庭的安定——如果不注意调节,互联网虚拟性爱势必成为婚姻关系中无法忽视的“第三者”。

    90%以上的性功能障碍是心理问题

    晓东刚30岁出头,和妻子结婚五年了,可是最近在滚床单时他却越来越无力应付,主要问题是勃起困难。为了避免尴尬,他要么借口加班而晚归,要么就是晚饭后躲在书房里不出来,其实就是尽量不要与妻子同时睡觉。虽然妻子并没有抱怨什么,还温柔地安慰他,可是他却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常常郁郁寡欢,而他的情绪状态更进一步加重了生理症状。

    晓东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即滚床单时无法正常进行或无法获得满足。男性会出现的症状如勃起困难、早泄、阳痿等;女性则可能出现疼痛、痉挛、高潮缺乏等。性功能障碍一般不会有器官性的病变或异常,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也被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人们遭遇性功能障碍呢?

    在缺乏正确有效的性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文化里的男性中心主义反而使男性深受其害。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专门讨论过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男性相信,性器官的尺寸、勃起的硬度和交媾的时间,是体现“男子汉雄风”的绝对标准,同时也是带给女伴性愉悦的唯一“利器”。由于脑海中有一个和滚床单有关的完美蓝图,男性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情况和表现与那个蓝图做比较——可惜只有一部分人能达到所谓蓝图的标准。所以,一旦在滚床单时出现了与蓝图中不符合的情况,就会带给男性巨大的焦虑和压力感,因而带来或加重性功能障碍的症状。

    另外,将滚床单中的表现与男性尊严直接挂钩所带来的压力,也是让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的凶手之一。

    性是亲密关系晴雨表,伴侣的性功能障碍往往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明确信号!

    原本滚床单时一直很顺畅的,结果后来开始出现问题,那往往是伴侣关系已经亮起红灯的重要信号!人们常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但那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事实上,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对那个让他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产生性冲动,尤其是当那种负面情绪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愤怒的时候。对性对象不加挑剔的男人尚且如此,常常把性当作是爱的表达方式的女人就更加无法做到与那个让她愤怒的人滚床单了。

    有国外的相关资料显示,有47%的男性认为,造成他性障碍的原因是与伴侣的关系不和睦,而来自他们配偶的数据是68%。有性学专家研究发现,伴侣们长期在缺乏爱意的情况下滚床单,正常的性反应过程不能被完成,是影响性功能的因素之一。本节开篇中提到的晓东,便是因为妻子一贯强势的做派,让他对婚姻关系逐渐心生怨怼。可是,二人之间并未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这些被搁置的情绪就逐渐蔓延出来,影响了他对滚床单的兴趣,从而导致勃起困难。

    不良的性经历(尤其是发生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遭遇性侵犯、性侮辱或性虐待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功能障碍。

    一些伤害性的性经历会让人们对性产生厌恶感或恐惧感,如果这些感觉没有被及时处理,而是压抑在潜意识中,那么,在日后的滚床单中,如果发生了什么特别的诱发事件,如滚床单时受到责骂、掐咬等(类似早期伤害性的性经历的场景和体验),极易引发早期经历中的创伤记忆,也容易导致个体发生性功能障碍。

    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明显症状是缺乏性欲,若不加以治疗,也可能会逐渐导致性功能障碍。

    大脑才是人体最敏感、最重要的性器官!因为性欲是从大脑开始传导的——首先是脑部的神经传导素将一些滚床单的信息通过脑细胞进行传递,然后人体通过血液的流动将信息传达到性器官。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并演变为抑郁症或焦虑症时,体内的传导素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因而无法顺利传递滚床单的信息,自然就会导致性欲低下甚至毫无性欲。同时,体内传导素的含量过低时,也会有麻痹人的性愉悦神经,并进一步影响性功能与性感觉。

    这是很多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之所以性趣低下和弭患性功能障碍的生物学原理。

    在生活中,像晓东这样由于心理因素而引发性功能障碍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研究者称,90%的性功能障碍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真正由器质性引发的性功能障碍其实是少数。男性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这样或那样关于性的尴尬,但如果有正确的性观念,以及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调整,一般都不至于演变为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换个角度来说,改善性功能障碍应主要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而不是过多去关注生理性因素。

    不要怀疑,真的有人对性毫无兴趣

    随着人们性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有些国家已经颁布法令承认同性恋婚姻,同时各路专家和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就在这个时候,一则新闻又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加拿大一位副教授盖特的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约有7000万人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而是无性恋。

    所谓无性恋者,并不是说他们身体或心理有问题,或者性别取向不确定,也不是害怕或无能力建立亲密关系,更不是暂时地失去对性的兴趣,而是他们根本就对性爱(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丝毫不感兴趣!他们中的有些人处于单身状态中,也有些人是已婚并且还有孩子,但后者声称在他们的婚姻里,只有很少的性,对他们来说,性不是常用来表达爱的方式,而更多地用亲吻、拥抱、一起活动等方式来表达。

    有人说无性恋者分明就是性冷淡,也有人认为无性恋者是由于在两性关系中受伤太重而对自己采取的保护措施。由于这个群体刚刚“涌现”出来不久,关于他们的相关报告自然就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对这个现象有种种的猜测和观点也是很正常的反应。那么,无性恋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无性恋一族早就存在,只是随着近年来人们性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才从社会边缘状态走出来,敢于宣称自己的性主张。

    实际上,早在2004年时,盖特博士就分析过一份英国人在1994年做过的性吸引力调查。他当时发现,在18000个调查对象里,约有1%的人坦承无法从任何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那里感受到性吸引力。到了2012年,这个数据增长到被调查人群的3%,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无性恋者早就存在,只是人们是否愿意公开承认而已。

    或许在以前的很长时间内,无性恋者对于要不要谈论自己对性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毕竟他们不需要像同性恋者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不会因自己的习惯而带来什么生活上的不便,所以公开宣告自己的性主张的意愿就不那么强烈了。

    佛家和天主教之所以要求其门众禁欲,实则是当人追求精神空间到达一定的境界时,就真的会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这与无性恋者更注重精神追求的特点不谋而合。

    只可惜佛祖忘记了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各不相同的执妄和物质欲,这些因素使有些人即便再认真修行,也依然有很大可能会一辈子无法达到那种至高的境界,即放下人类本能的性欲和物欲。

    而很多无性恋者之所以声称对性没有任何兴趣,但是却保持着对人、生活、事业等方面的热情和兴趣,那大概与他们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生活,更多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关注心灵的成长有极大的关系。

    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话用在无性恋者身上再合适不过。

    谁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如何不能真正百分之百体会另外的人如何去感知他自己的生活,这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别人吃冰淇淋时的感受。即使我们吃了与那个人同样牌子和口味的冰淇淋,也只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已。

    关于无性恋者的生活,只要他们自己感觉是很舒适的,那么别人是无权进行干涉的。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