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膨胀的宇宙(2) (1/2)
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时间简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弗里德曼只找到一个模型,其实满足他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共有三类模型。在第一类模型(即弗里德曼找到的)中,宇宙膨胀得足够慢,这样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使膨胀减缓,并最终停止。然后星系开始相互靠近,而宇宙收缩。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接着它增长到最大值,然后又减小到零;在第二类解中,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最后星系以稳恒的速度相互离开;最后,还有第三类解,宇宙的膨胀快到足以刚好避免坍缩。然而,虽然星系分开的速度永远不会完全变为零,但是却会越变越小。
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的奇异特点是,宇宙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但却没有边界。引力如此强大,将空间折弯使之再绕回到自身,这样就和地球的表面相当类似。如果有人在地球的表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旅行,他将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可超越的障碍或从边缘掉下去,反而最终回到他出发的那一点。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中的空间与此非常相像,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三维的罢了。第四维时间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然而它像一根有两个端点或边界即开端和终端的线。以后我们会看到,当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成为有限的,而没有任何边缘或边界。
一个人可以绕宇宙一周最终回到出发点的思想是科学幻想的好题材,但它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可以证明,一个人还没来得及绕回一圈,宇宙已经坍缩到了零尺度。你必须旅行得比光还快,才能在宇宙终结之前绕回到你的出发点——而这是不允许的!
在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胀后又坍缩,空间如同地球表面那样,弯曲后又折回到自身。在第二类永远膨胀的模型中,空间以另外的方式弯曲,如同一个马鞍面。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空间是无限的。最后,在第三类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的弗里德曼模型中,空间是平坦的(而因此也是无限的)。
但是究竟何种弗里德曼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呢?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还是将永远膨胀下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和它现在的平均密度。如果密度比一个由膨胀率决定的临界值还小,则引力太弱不足以将膨胀停止;如果密度比这临界值大,则引力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坍缩。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由测量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来确定现在的膨胀速度。这可以非常精确地实现。然而,因为我们只能间接地测量星系的距离,所以它们的距离知道得不很清楚。我们知道的不过是,宇宙在每10亿年里膨胀5%~10%。然而,我们对现在宇宙的平均密度测量得更不准确。我们如果将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所有能看到恒星的质量加起来,甚至按对膨胀率的最低的估值而言,其质量总量还不到用以阻止膨胀的临界值的1%。然而,在我们以及其他星系里应该包含大量的“暗物质”,那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但由于它的引力对星系中恒星轨道的影响,我们知道它必定存在。此外人们发现,大多数星系是成团的。我们能类似地推断,由其对星系运动的效应,在这些成团的星系之间还存在更多的暗物质。将所有这些暗物质加在一起,我们仍只能获得为停止膨胀必需的密度的1/10左右。然而,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可能还有我们尚未探测到的其他的物质形式,它们几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中,它仍可能使得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停止膨胀所必需的临界值。所以,现在的证据暗示,宇宙可能会永远地膨胀下去。但是,所有我们能真正肯定的是,既然它已经至少膨胀了100亿年,即便宇宙将要坍缩,至少要再过这么久才有可能。这不应使我们过度忧虑——到那时候,除非我们已到太阳系以外开拓了殖民地,否则人类早就随着太阳的消灭而死亡殆尽!
所有的弗里德曼解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至200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一定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曲率都是无限大。因为数学不能真正地处理无限大的数,这意味着,广义相对论(弗里德曼解以此为基础)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点,在该处理论本身崩溃。这样的点正是数学中称为奇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时空是光滑的和几乎平坦的基础上表述的,所以它们在时空曲率为无限大的大爆炸奇点处崩溃。
这意味着,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能用它们去确定其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崩溃了。
相应地,如果,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就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什么。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
很多人不喜欢时间有个开端的观念,可能是因为它略带有神的干涉的味道。(另一方面,天主教会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告,它和《圣经》相和谐。)因此,人们多次企图避免曾经存在过大爆炸的这一结论。
所谓的稳态理论得到过最广泛的支持。这是由纳粹占领的奥地利来的两个难民——赫曼·邦迪和托马斯·高尔德,以及一个在战时和他们一道从事雷达研制的英国人,弗雷德·霍伊尔于1948年共同提出的。其想法是,当星系相互离开时,由正在连续产生的新物质在它们中的间隙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系。因此,在空间的所有点以及在所有的时间,宇宙看起来在大致上是相同的。稳态理论需要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修正,使之允许物质的连续生成,但是有关的产生率是如此之低(大约每年每立方千米一个粒子),低到不与实验相冲突。在第一章叙述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它非常简单,并做出确定的预言可让观察者检验。其中一个预言是,我们无论在宇宙的何时何地看给定的空间体积内星系或类似物体的数目必须一样。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由马丁·赖尔(他在战时也和邦迪、高尔德以及霍伊尔共事,作雷达研究)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在剑桥对从外空间来的射电源进行了普查。这个剑桥小组指出,这些射电源的大多数必须位于我们星系之外(它们... -->>
虽然弗里德曼只找到一个模型,其实满足他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共有三类模型。在第一类模型(即弗里德曼找到的)中,宇宙膨胀得足够慢,这样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使膨胀减缓,并最终停止。然后星系开始相互靠近,而宇宙收缩。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接着它增长到最大值,然后又减小到零;在第二类解中,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最后星系以稳恒的速度相互离开;最后,还有第三类解,宇宙的膨胀快到足以刚好避免坍缩。然而,虽然星系分开的速度永远不会完全变为零,但是却会越变越小。
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的奇异特点是,宇宙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但却没有边界。引力如此强大,将空间折弯使之再绕回到自身,这样就和地球的表面相当类似。如果有人在地球的表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旅行,他将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可超越的障碍或从边缘掉下去,反而最终回到他出发的那一点。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中的空间与此非常相像,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三维的罢了。第四维时间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然而它像一根有两个端点或边界即开端和终端的线。以后我们会看到,当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成为有限的,而没有任何边缘或边界。
一个人可以绕宇宙一周最终回到出发点的思想是科学幻想的好题材,但它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可以证明,一个人还没来得及绕回一圈,宇宙已经坍缩到了零尺度。你必须旅行得比光还快,才能在宇宙终结之前绕回到你的出发点——而这是不允许的!
在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胀后又坍缩,空间如同地球表面那样,弯曲后又折回到自身。在第二类永远膨胀的模型中,空间以另外的方式弯曲,如同一个马鞍面。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空间是无限的。最后,在第三类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的弗里德曼模型中,空间是平坦的(而因此也是无限的)。
但是究竟何种弗里德曼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呢?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还是将永远膨胀下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和它现在的平均密度。如果密度比一个由膨胀率决定的临界值还小,则引力太弱不足以将膨胀停止;如果密度比这临界值大,则引力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坍缩。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由测量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来确定现在的膨胀速度。这可以非常精确地实现。然而,因为我们只能间接地测量星系的距离,所以它们的距离知道得不很清楚。我们知道的不过是,宇宙在每10亿年里膨胀5%~10%。然而,我们对现在宇宙的平均密度测量得更不准确。我们如果将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所有能看到恒星的质量加起来,甚至按对膨胀率的最低的估值而言,其质量总量还不到用以阻止膨胀的临界值的1%。然而,在我们以及其他星系里应该包含大量的“暗物质”,那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但由于它的引力对星系中恒星轨道的影响,我们知道它必定存在。此外人们发现,大多数星系是成团的。我们能类似地推断,由其对星系运动的效应,在这些成团的星系之间还存在更多的暗物质。将所有这些暗物质加在一起,我们仍只能获得为停止膨胀必需的密度的1/10左右。然而,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可能还有我们尚未探测到的其他的物质形式,它们几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中,它仍可能使得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停止膨胀所必需的临界值。所以,现在的证据暗示,宇宙可能会永远地膨胀下去。但是,所有我们能真正肯定的是,既然它已经至少膨胀了100亿年,即便宇宙将要坍缩,至少要再过这么久才有可能。这不应使我们过度忧虑——到那时候,除非我们已到太阳系以外开拓了殖民地,否则人类早就随着太阳的消灭而死亡殆尽!
所有的弗里德曼解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至200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一定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曲率都是无限大。因为数学不能真正地处理无限大的数,这意味着,广义相对论(弗里德曼解以此为基础)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点,在该处理论本身崩溃。这样的点正是数学中称为奇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时空是光滑的和几乎平坦的基础上表述的,所以它们在时空曲率为无限大的大爆炸奇点处崩溃。
这意味着,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能用它们去确定其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崩溃了。
相应地,如果,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就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什么。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
很多人不喜欢时间有个开端的观念,可能是因为它略带有神的干涉的味道。(另一方面,天主教会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告,它和《圣经》相和谐。)因此,人们多次企图避免曾经存在过大爆炸的这一结论。
所谓的稳态理论得到过最广泛的支持。这是由纳粹占领的奥地利来的两个难民——赫曼·邦迪和托马斯·高尔德,以及一个在战时和他们一道从事雷达研制的英国人,弗雷德·霍伊尔于1948年共同提出的。其想法是,当星系相互离开时,由正在连续产生的新物质在它们中的间隙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系。因此,在空间的所有点以及在所有的时间,宇宙看起来在大致上是相同的。稳态理论需要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修正,使之允许物质的连续生成,但是有关的产生率是如此之低(大约每年每立方千米一个粒子),低到不与实验相冲突。在第一章叙述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它非常简单,并做出确定的预言可让观察者检验。其中一个预言是,我们无论在宇宙的何时何地看给定的空间体积内星系或类似物体的数目必须一样。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由马丁·赖尔(他在战时也和邦迪、高尔德以及霍伊尔共事,作雷达研究)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在剑桥对从外空间来的射电源进行了普查。这个剑桥小组指出,这些射电源的大多数必须位于我们星系之外(它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