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铁十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伦敦遭遇火箭袭击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又惊又急,在它看来,大不列颠目前务必是要保住的,否则和德国谈判时就会少一个有力的筹码,所以他也顾不得再去追击在巴西附近晃荡的克兰克,直接就命令尼米茨带着舰队北上去大不列颠。他本来还想让斯普鲁恩斯也重新返回,但金上将和李海劝阻了他。
“总统,虽然我认为我描绘的事实可能悲观了些,但我们必须有所防备。”李海道,“大英帝国投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筹码都压上去,一旦崩盘,连带太平洋方向也完了,我们必须给自己留有余地。”
罗斯福经过认真思考,答应了两人的请求,给斯普鲁恩斯的电报是看看能不能在短期内给德国舰队以打击,如果没有,干脆直接回转南非然后补充完毕后去澳大利亚算了。
就在这个当口,英国方面又发来了丘吉尔的消息,希望美国舰队能护送一支有30艘船、2个英国本土师和4艘护航航母去印度。罗斯福本来本能地想拒绝,现在都火烧眉毛了,怎么能让英国人再在印度浪费时间和兵力,但金上将却认为这个要求可以答应,他的理由也着眼于未来。
“第一,大英帝国可以投降,但仅限于本土,四大自治领必须由我们接手,南非这里的英国本土师最好一个都不剩,便于我们将来牢牢控制住;第二,印度战局虽然日本占尽上风,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没得打,印度西北角还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如果运去增援兵力和物资,完全可支撑下来,至少能多牵制一些日本实力;第三,目前轴心海军主力集中在太平洋或北大西洋,印度洋方面没有有力舰队,我们可抓住机会袭扰之,破坏日德间航线,断绝其贸易往来,甚至有机会还能摧毁一些日德据点,如能迫使日德舰队主力回援就更好。”金上将总结道,“目前不能再和敌人硬碰硬了,必须找准对手的软肋打,我就不信,世界这么大,日本人、德国人全是刀枪不入的怪物,身上就没有破绽?”
对此罗斯福考虑了一下认为有理,就没有再坚持——甚至英国人自己都没坚持让斯普鲁恩斯回援,否则丘吉尔提运送本土师去印度干什么?这两个本土师对印度局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印度盟军全盛时期英印军连同美军、中国驻印军将近40万,这半年多打下来,要么走、要么撤、要么死、要么俘、要么逃,英只剩下了12万人马。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实力当做是以前的3成,因为损失的人员大多数是印度土人——他们或者在战场上溃散,或者被鲍斯的印度政府吸引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英国人的基本盘——本土部队和有关军官损失并不是太大。
留下来的英印军无论训练度还是忠诚度都挺高,特别是几个廓尔咯旅也还忠心耿耿地跟着,算是去粗存精的过程。而且由于人数减少,装备相对没减少那么多,英军机械化重装备水平甚至不降反升,而其他补给物资也能更好地满足需要,同时退守新德里和印度内陆地带后,还缩短了本方的战线,延长了日军补给线,有利于内线作战。
反观日方,在大量援兵抵达后,山下奉文发现自己对物资、军火的需求越来越大,占领区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以管理,虽说日本占领了大半个印度,但实际上印度地盘这么大,除锡兰岛切实掌握在海军手里外,其余地区光靠30万日军撒胡椒粉根本照顾不过来,大多数时候还是靠着鲍斯政府维持秩序,一个土邦(相当于中国省一级行政区)只能驻扎几千日军,类似于县城这么大的地方只有十几个、几十个日本兵,与民众打交道的基本还是鲍斯政府的人。他由衷体会到了中国派遣军当初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现在负责的战区和中国派遣军的作战范围几乎一样大(印度+缅甸),兵力甚至略少一些。
所以到3月中旬,借着部队休整的机会,山下奉文第三次打电报给东京,要求继续增兵,数量不能少于5个师团,如果能给7个就更好。这要求震住了大本营,经过激烈讨论,石原莞尔做出决策,决定继续从中国大陆撤军,中国派遣军规模缩减到30万左右并从中抽出2个师团调给印度方面,然后又从关东军抽了1个师团,在本土拆开了1个师团并将其整补为2个治安师团(3单位制,战斗力比较差),然后追加了一个飞行师团,勉强算满足了印度方面的最低要求。
这样一来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不干了,认为自己... -->>
伦敦遭遇火箭袭击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又惊又急,在它看来,大不列颠目前务必是要保住的,否则和德国谈判时就会少一个有力的筹码,所以他也顾不得再去追击在巴西附近晃荡的克兰克,直接就命令尼米茨带着舰队北上去大不列颠。他本来还想让斯普鲁恩斯也重新返回,但金上将和李海劝阻了他。
“总统,虽然我认为我描绘的事实可能悲观了些,但我们必须有所防备。”李海道,“大英帝国投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筹码都压上去,一旦崩盘,连带太平洋方向也完了,我们必须给自己留有余地。”
罗斯福经过认真思考,答应了两人的请求,给斯普鲁恩斯的电报是看看能不能在短期内给德国舰队以打击,如果没有,干脆直接回转南非然后补充完毕后去澳大利亚算了。
就在这个当口,英国方面又发来了丘吉尔的消息,希望美国舰队能护送一支有30艘船、2个英国本土师和4艘护航航母去印度。罗斯福本来本能地想拒绝,现在都火烧眉毛了,怎么能让英国人再在印度浪费时间和兵力,但金上将却认为这个要求可以答应,他的理由也着眼于未来。
“第一,大英帝国可以投降,但仅限于本土,四大自治领必须由我们接手,南非这里的英国本土师最好一个都不剩,便于我们将来牢牢控制住;第二,印度战局虽然日本占尽上风,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没得打,印度西北角还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如果运去增援兵力和物资,完全可支撑下来,至少能多牵制一些日本实力;第三,目前轴心海军主力集中在太平洋或北大西洋,印度洋方面没有有力舰队,我们可抓住机会袭扰之,破坏日德间航线,断绝其贸易往来,甚至有机会还能摧毁一些日德据点,如能迫使日德舰队主力回援就更好。”金上将总结道,“目前不能再和敌人硬碰硬了,必须找准对手的软肋打,我就不信,世界这么大,日本人、德国人全是刀枪不入的怪物,身上就没有破绽?”
对此罗斯福考虑了一下认为有理,就没有再坚持——甚至英国人自己都没坚持让斯普鲁恩斯回援,否则丘吉尔提运送本土师去印度干什么?这两个本土师对印度局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印度盟军全盛时期英印军连同美军、中国驻印军将近40万,这半年多打下来,要么走、要么撤、要么死、要么俘、要么逃,英只剩下了12万人马。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实力当做是以前的3成,因为损失的人员大多数是印度土人——他们或者在战场上溃散,或者被鲍斯的印度政府吸引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英国人的基本盘——本土部队和有关军官损失并不是太大。
留下来的英印军无论训练度还是忠诚度都挺高,特别是几个廓尔咯旅也还忠心耿耿地跟着,算是去粗存精的过程。而且由于人数减少,装备相对没减少那么多,英军机械化重装备水平甚至不降反升,而其他补给物资也能更好地满足需要,同时退守新德里和印度内陆地带后,还缩短了本方的战线,延长了日军补给线,有利于内线作战。
反观日方,在大量援兵抵达后,山下奉文发现自己对物资、军火的需求越来越大,占领区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以管理,虽说日本占领了大半个印度,但实际上印度地盘这么大,除锡兰岛切实掌握在海军手里外,其余地区光靠30万日军撒胡椒粉根本照顾不过来,大多数时候还是靠着鲍斯政府维持秩序,一个土邦(相当于中国省一级行政区)只能驻扎几千日军,类似于县城这么大的地方只有十几个、几十个日本兵,与民众打交道的基本还是鲍斯政府的人。他由衷体会到了中国派遣军当初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现在负责的战区和中国派遣军的作战范围几乎一样大(印度+缅甸),兵力甚至略少一些。
所以到3月中旬,借着部队休整的机会,山下奉文第三次打电报给东京,要求继续增兵,数量不能少于5个师团,如果能给7个就更好。这要求震住了大本营,经过激烈讨论,石原莞尔做出决策,决定继续从中国大陆撤军,中国派遣军规模缩减到30万左右并从中抽出2个师团调给印度方面,然后又从关东军抽了1个师团,在本土拆开了1个师团并将其整补为2个治安师团(3单位制,战斗力比较差),然后追加了一个飞行师团,勉强算满足了印度方面的最低要求。
这样一来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不干了,认为自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