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铁十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性格坚韧的朱可夫当然不是华西列夫斯基三言两语就能劝得动的,否则他也不是朱可夫了。至于毅然决断什么的,华西列夫斯基已说过多次,朱可夫自己也说过多次,不过大家的“毅然决断”内涵指向显然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没法摆在桌面上出来明说。
最早在中央战线伏尔加河流域失守前,朱可夫的断然决断是希望斯大林尽快推动媾和——以伏尔加河右岸为分界线,斯大林没有答应,华西列夫斯基也表示无法接受,都还没打直接就放弃左岸?但真到德军持续进攻并打掉左岸后,让对方接受右岸停战已不可能了。
然后华西列夫斯基这时候提出毅然决断要求议和,现在轮到朱可夫不干了,他认为这样子没法议和,必须利用冬歇期给德军一个下马威,毕其功于一役,胜而求和。由于连续几次美援抵达再加上后方情况经过整顿之后有所恢复,斯大林咬着牙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见,不但孤注一掷地从中央战线抽调了将近100万部队,还把最精锐的几个近卫坦克旅都交给了朱可夫。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两个中将就是朱可夫特意挑选出来协同自己管理中亚特别方面军的,在同意朱可夫破釜沉舟的进攻方案后,斯大林老爹为精干的指挥人员煞费苦心,朱可夫挂帅当然是板上钉钉逃不了,但光朱可夫一个人管不住那么100万部队,本来朱可夫还想让巴格拉米扬协助自己,但斯大林对后者在前次战役中的败绩嗤之以鼻,拒绝了朱可夫的请求,而其他方面军级别的负责人除扼守要地无法动的人员外,其余似乎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最终朱可夫经过反复权衡挑选了这两人分别协助自己管理左右两翼集群(相对于方面军级别),斯大林对此倒是予以了认可。
这两人从年纪来看绝对是小字辈,崔可夫还不到44岁,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甚至只有38岁——这年纪别说方面军统帅大员,就是比较重要一点的集团军统兵大员也很少见,当然朱可夫也算年轻的统帅,他到现在都不满50岁,而与他交锋过的对手,包括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等人普遍都他大8-15岁。
其他层面的将领也可以看出来,温克和崔可夫同年,也都是中将军衔,当前者因为突出表现刚刚破格提拔为主力师师长时,崔可夫连集团军司令员都已当了好几年了。朱可夫虽然朋友同学一大堆,但没什么私人班底,更没有什么心腹爱将,他的性格比较直接和固执——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幼稚,也没什么太多非分之想,所以斯大林对他比较放心,这两个将领让朱可夫带着他也放心。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都是新生代集团军司令员一级中的悍将,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御,在历史上,前者在1945年被斯大林亲自挑选为统帅部接班人(接朱可夫的班),可惜运气不好,在晋升元帅前5天被德军炮弹炸死;后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顽强固守,从15万人守到200多人不动摇,堪称一绝。虽然历史进程已经改变了,朱可夫本人远不如霍夫曼知道他们在历史上的偌大声名,但他还是从这两年的战役过程中发掘出了两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战役中取得战果最好的,而崔可夫在顿河大河曲部及后续战役中表现是最出色的,断后掩护避免了整个方面军崩溃。
所以这次他把两人都带到了中亚,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负责指挥进攻集群包围中亚集团军,崔可夫负责防御集群对付有可能增援的德军。两人对这次战役也是十分上紧,虽然斯大林没给他们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但他们指挥的部队已够得上方面军级别了,只要仗打好了,朱可夫同志再一推荐,上将乃至大将军衔,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还不是唾手可得?
朱可夫先给他们看了这封信。看完后崔可夫没多说什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问了一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所说的毅然决断是什么意思?”
“这将是我们最后能获得的最后一个冬歇期了,一旦过了4月份,德军就要恢复全面进攻,所以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决断,到底是继续推进中亚战役还是让中亚特别方面军回师中路。”
当着两人的面,朱可夫将自己的策略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他称之为分五步走:
&... -->>
性格坚韧的朱可夫当然不是华西列夫斯基三言两语就能劝得动的,否则他也不是朱可夫了。至于毅然决断什么的,华西列夫斯基已说过多次,朱可夫自己也说过多次,不过大家的“毅然决断”内涵指向显然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没法摆在桌面上出来明说。
最早在中央战线伏尔加河流域失守前,朱可夫的断然决断是希望斯大林尽快推动媾和——以伏尔加河右岸为分界线,斯大林没有答应,华西列夫斯基也表示无法接受,都还没打直接就放弃左岸?但真到德军持续进攻并打掉左岸后,让对方接受右岸停战已不可能了。
然后华西列夫斯基这时候提出毅然决断要求议和,现在轮到朱可夫不干了,他认为这样子没法议和,必须利用冬歇期给德军一个下马威,毕其功于一役,胜而求和。由于连续几次美援抵达再加上后方情况经过整顿之后有所恢复,斯大林咬着牙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见,不但孤注一掷地从中央战线抽调了将近100万部队,还把最精锐的几个近卫坦克旅都交给了朱可夫。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两个中将就是朱可夫特意挑选出来协同自己管理中亚特别方面军的,在同意朱可夫破釜沉舟的进攻方案后,斯大林老爹为精干的指挥人员煞费苦心,朱可夫挂帅当然是板上钉钉逃不了,但光朱可夫一个人管不住那么100万部队,本来朱可夫还想让巴格拉米扬协助自己,但斯大林对后者在前次战役中的败绩嗤之以鼻,拒绝了朱可夫的请求,而其他方面军级别的负责人除扼守要地无法动的人员外,其余似乎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最终朱可夫经过反复权衡挑选了这两人分别协助自己管理左右两翼集群(相对于方面军级别),斯大林对此倒是予以了认可。
这两人从年纪来看绝对是小字辈,崔可夫还不到44岁,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甚至只有38岁——这年纪别说方面军统帅大员,就是比较重要一点的集团军统兵大员也很少见,当然朱可夫也算年轻的统帅,他到现在都不满50岁,而与他交锋过的对手,包括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等人普遍都他大8-15岁。
其他层面的将领也可以看出来,温克和崔可夫同年,也都是中将军衔,当前者因为突出表现刚刚破格提拔为主力师师长时,崔可夫连集团军司令员都已当了好几年了。朱可夫虽然朋友同学一大堆,但没什么私人班底,更没有什么心腹爱将,他的性格比较直接和固执——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幼稚,也没什么太多非分之想,所以斯大林对他比较放心,这两个将领让朱可夫带着他也放心。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都是新生代集团军司令员一级中的悍将,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御,在历史上,前者在1945年被斯大林亲自挑选为统帅部接班人(接朱可夫的班),可惜运气不好,在晋升元帅前5天被德军炮弹炸死;后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顽强固守,从15万人守到200多人不动摇,堪称一绝。虽然历史进程已经改变了,朱可夫本人远不如霍夫曼知道他们在历史上的偌大声名,但他还是从这两年的战役过程中发掘出了两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战役中取得战果最好的,而崔可夫在顿河大河曲部及后续战役中表现是最出色的,断后掩护避免了整个方面军崩溃。
所以这次他把两人都带到了中亚,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负责指挥进攻集群包围中亚集团军,崔可夫负责防御集群对付有可能增援的德军。两人对这次战役也是十分上紧,虽然斯大林没给他们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但他们指挥的部队已够得上方面军级别了,只要仗打好了,朱可夫同志再一推荐,上将乃至大将军衔,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还不是唾手可得?
朱可夫先给他们看了这封信。看完后崔可夫没多说什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问了一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所说的毅然决断是什么意思?”
“这将是我们最后能获得的最后一个冬歇期了,一旦过了4月份,德军就要恢复全面进攻,所以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决断,到底是继续推进中亚战役还是让中亚特别方面军回师中路。”
当着两人的面,朱可夫将自己的策略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他称之为分五步走: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