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铁十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000辆坦克,他觉得需要集中至少一个方面军才能予以围歼,而围歼这部分德军比围歼其他战场的德军有利的一点是,他们的补给必须要通过漫长的里海一线,一旦有效掐断,光靠德军空中力量根本无法支持,而失去后勤补给的德军重装备部队很快就会不堪一击——这是两人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反向”方案。
与“反向”方案相对的是“正向”方案,这其实是当初很不成功的天王星行动延续:让德军重兵集团把攻击力量消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用人命、街垒工事、城市巷战逐步削弱德军进攻力量,支撑到秋季泥泞期到来,然后投入大量预备队进行反击,与反向方案相比,正向方案的力度要大得多,可能要考虑围歼德军30-50万部队,即3-4个集团军,红军为此需动用的兵力可能要超过200万,不但要调集斯大林格勒战区的全部机动力量,还必须抽调莫斯科战区的全部机动兵力,甚至更关键时候,连远东军区的主力也要抽过来。
相比较而言,正向方案更中规中矩,整体也在莫斯科保卫战里演练过一遍,而且朱可夫相信,即便德军猜测到正向方案也不可能放弃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如此重要与显著,他不认为轴心会害怕损失而予以放弃。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到底是德军先攻克斯大林格勒还是红军重兵集团先包围德军进攻部队。
在他的设想里,正向方案涉及的场面会非常宏大,除了后期需要200万部队进行围歼外,前期他至少也要准备150-200万部队进行防御,考虑到陆续损失与增补,整个战役流程需要400万以上红军才能应付,完全是打一场决战的态势,而且是弱势情况下的战略决战。
担任过基辅军区司令员的朱可夫和大部分人想法不同,他不认为德军会通过进攻莫斯科而最终打一场总决战,理由很简单,德军在南线战区比中央战区更有优势:这里地域广袤、地势平坦,有利于德军装甲力量发挥最大效能;在德军完全控制黑海后,轴心可通过海路、铁路两条通道维持补给,远比中央战区方便;在气候上,南线比中央热得早、冷得晚,而且极端低温更少,这都是有利于大兵团作战和补给的要素;在南线战区作战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乌克兰、高加索民族主义者、伊朗、土耳其等配合与协助,这同样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如果他是曼施坦因,他更愿意在南线打一次总决战,而不是去啃莫斯科这根硬骨头。
至于决战这件事,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还有些期待。倒不是他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他在心里反复盘算过很多次,现在进行苏德战略决战,红军的胜率不会超过20%,但他认为现在这种不痛不痒的维持局面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拖下去会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毁灭。
深处中枢的他远比一般人能看到更多东西:苏联粮食产量掉到了战前三分之一,石油产量只有40%,其他工业能力综合计算起来,大约也只有三分之一出头,如果任由德军高交换比的战术再推进下去,他认为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窒息。
他虽然看不到后方民政部分的报告,当他知道情况非常不好,那些新开垦的荒地到秋季前都无法提供粮食,现在后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已拒绝进食,要把粮食留给家中的年轻人,新生婴儿夭折率据说超过了四分之一——主要就是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工厂里充斥着12岁左右的童工,甚至有些只有10岁出头——这年纪本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征集纯粹女兵师的行为他也是坚决反对的,但抵挡不住已走火入魔的斯大林同志,最后只能违心地表示同意!
为了粮食,斯大林同志不但出动布琼尼去中国抢粮、抢牲畜,还与日本进行了交易,即便这样,弄到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名声搞得很臭!朱可夫清楚地明白,这些不择手段弄来的粮食是绝不会留给后方平民的,他们只有一个用途——军粮!
德国有关高交换比战术的说法现在已不再是推测或虚幻,情报系统传递过来的消息显示,敌人已将这种想法灌输到每个军官脑袋里,并得到了坚决执行。(未完待续。)
000辆坦克,他觉得需要集中至少一个方面军才能予以围歼,而围歼这部分德军比围歼其他战场的德军有利的一点是,他们的补给必须要通过漫长的里海一线,一旦有效掐断,光靠德军空中力量根本无法支持,而失去后勤补给的德军重装备部队很快就会不堪一击——这是两人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反向”方案。
与“反向”方案相对的是“正向”方案,这其实是当初很不成功的天王星行动延续:让德军重兵集团把攻击力量消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用人命、街垒工事、城市巷战逐步削弱德军进攻力量,支撑到秋季泥泞期到来,然后投入大量预备队进行反击,与反向方案相比,正向方案的力度要大得多,可能要考虑围歼德军30-50万部队,即3-4个集团军,红军为此需动用的兵力可能要超过200万,不但要调集斯大林格勒战区的全部机动力量,还必须抽调莫斯科战区的全部机动兵力,甚至更关键时候,连远东军区的主力也要抽过来。
相比较而言,正向方案更中规中矩,整体也在莫斯科保卫战里演练过一遍,而且朱可夫相信,即便德军猜测到正向方案也不可能放弃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如此重要与显著,他不认为轴心会害怕损失而予以放弃。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到底是德军先攻克斯大林格勒还是红军重兵集团先包围德军进攻部队。
在他的设想里,正向方案涉及的场面会非常宏大,除了后期需要200万部队进行围歼外,前期他至少也要准备150-200万部队进行防御,考虑到陆续损失与增补,整个战役流程需要400万以上红军才能应付,完全是打一场决战的态势,而且是弱势情况下的战略决战。
担任过基辅军区司令员的朱可夫和大部分人想法不同,他不认为德军会通过进攻莫斯科而最终打一场总决战,理由很简单,德军在南线战区比中央战区更有优势:这里地域广袤、地势平坦,有利于德军装甲力量发挥最大效能;在德军完全控制黑海后,轴心可通过海路、铁路两条通道维持补给,远比中央战区方便;在气候上,南线比中央热得早、冷得晚,而且极端低温更少,这都是有利于大兵团作战和补给的要素;在南线战区作战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乌克兰、高加索民族主义者、伊朗、土耳其等配合与协助,这同样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如果他是曼施坦因,他更愿意在南线打一次总决战,而不是去啃莫斯科这根硬骨头。
至于决战这件事,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还有些期待。倒不是他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他在心里反复盘算过很多次,现在进行苏德战略决战,红军的胜率不会超过20%,但他认为现在这种不痛不痒的维持局面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拖下去会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毁灭。
深处中枢的他远比一般人能看到更多东西:苏联粮食产量掉到了战前三分之一,石油产量只有40%,其他工业能力综合计算起来,大约也只有三分之一出头,如果任由德军高交换比的战术再推进下去,他认为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窒息。
他虽然看不到后方民政部分的报告,当他知道情况非常不好,那些新开垦的荒地到秋季前都无法提供粮食,现在后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已拒绝进食,要把粮食留给家中的年轻人,新生婴儿夭折率据说超过了四分之一——主要就是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工厂里充斥着12岁左右的童工,甚至有些只有10岁出头——这年纪本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征集纯粹女兵师的行为他也是坚决反对的,但抵挡不住已走火入魔的斯大林同志,最后只能违心地表示同意!
为了粮食,斯大林同志不但出动布琼尼去中国抢粮、抢牲畜,还与日本进行了交易,即便这样,弄到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名声搞得很臭!朱可夫清楚地明白,这些不择手段弄来的粮食是绝不会留给后方平民的,他们只有一个用途——军粮!
德国有关高交换比战术的说法现在已不再是推测或虚幻,情报系统传递过来的消息显示,敌人已将这种想法灌输到每个军官脑袋里,并得到了坚决执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