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三国之大周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这种因为私人的感情而放弃朝廷的公职,这是不对的,但是风俗如此,尽管被少数有识之士认为不对,朝野却都称赞这种行为。
所以当尹端获罪时,朱儁做出了同样的行为,他“赢服间行,轻赍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使尹端免了弃市的死罪,输作左校。这样的下吏、臣子,作长吏的都喜欢,所以朱儁被后任太守举为孝廉。
说到这里就必须谈一谈两汉的选官制度。总所周知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名的就是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到清光绪,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相对而言,汉代没有科举制度,它是通过三种办法:征、辟、察举。
征: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
就是说你的贤名或者才能直达天听,皇上都知道了--如司马相如,哇,这哥们厉害了,皇上都听说了,得嘞,来京城做官吧。这真是走大运了,运交华盖,起步就是品级两千石的级别--郡守。不像科举,中个状元,那也才六品官,要从底层开始爬。当然电视剧是骗人的,中状元就八府巡按,太玛丽苏了。
除了司马相如,还有那个“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被征召了,直接官拜两千石,回会稽郡做太守。
问题是这种人太少了,周澈根本没机会。
辟:辟召,大臣高官聘任士人为官。比如大将军、大司马这类的三公高官,看中你了招募你做幕府,这个也少。
所以汉代普遍是--察举,即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后世初中语文里,好像有篇乐府诗--“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茂才即秀才,为避讳刘秀的秀,才改的。汉代秀才、孝廉就相当后世的进士,
所以朱儁有了孝廉的身份加上他此前为尹端的奔走,他以后的仕途就青云直上了。“再迁”,两次升迁后朱儁即主政一方,为“兰陵令”,当上了县令。令,是大县的长吏,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品秩了。
这是朱儁做为一个“寒士”的艰辛入仕之途,他入仕很不容易,就他个人来说,他有眼光、敢下赌注、有决断,确实是一个少见的人杰。
选秀才和选孝廉也不适合周澈,周澈是穿越而来的,文言文也就课文见过。后世你会点文言文就可以出去装个比,这小子有国学基础,在古代,普通的儒生就能喷死你,别指望用那点皮毛去收服谋士;孝廉么?周澈也不行,因为原来的周澈就是受不了主母大娘的压迫才离家的,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虽然那个不是生母,但是按照宗法制,那是嫡母,也是你的母亲。
所以周澈还是决定老老实实在亭部干起,凝聚实力,等待天下大乱。
周澈想着想着顿时来了兴趣,这察举制度,感觉有点像推荐入学。选秀才么,好歹要有学问才能获选,问题是那个年代寒门是买不起书的,士族么,也不一定每个都会读书。所以汉代选孝廉的最多,但是这个孝廉基本吹比。
孝和廉是一种德行,德有没有衡量的标准?没法衡量。这人缺不缺德你也不知道啊,到东汉末年,越来越走样,发展到后面就是那些什么“二代”们都有德行。
有人会说,这个乐善好施、赞助邻里、架桥铺路、怜贫济苦,这都是德行吧。这话是没错,但是这些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强大的经济实力。
干这些事得有钱。那么谁家有钱--大官僚家,累世簪缨,四世三公。所以永远都是他们家的孩子,早早的举了孝廉。然后一踏入官场,哎呀!这些地方官不是我父族辈提拔的,就是我舅舅辈推荐的、我岳父什么的部下、门生。升官简直飞机,一年一级别。
周澈想到此处觉得吏治糜烂啊,科举制度能实行千年确实是好的。科举为什么好?因为相对而言考试是最公平的制度。有人会说,考试会不会作弊?有句话叫做“世事无绝对”,有绝对?那么爱因斯坦为何不写个“绝对论”。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要相对而论,没有百分之百的,只能说是最不坏的。
想起考试,周澈笑了笑。因为前世高考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国人说高考怎么怎么样,应试教育怎么....压迫学生、增加学生负担什么的。
后来一位逗比老师上课的时候讲:“同学们,人家那个富二代、官二代喷高考就喷了,你们一群穷叼丝也起哄,没高考,北大、清华有你什么事,你北大校门都见不着。现在有高考,你好歹还能考,如果这个没了,凭推荐入学?!凭怎么推荐?给社会捐款?你家省吃俭用供你读书来不及,还给社会捐款啊?!”
推荐入学这事,某些砖家叫兽好像在人大会议上提过,周澈笑而不语,真靠推荐入学,大西南、大西北立马宣布独立,那边真是穷啊,你说凭借才艺?知道一把古琴要多少钱么?知道一架钢琴多少钱么?买不起啊。
东南某个经济大省,做航模高考都能加分。那么一个模型两万多啊,一般学生搞得起么?能做这个的都是二代。你会做航模就会做军舰啊?!这玩样跟你是不是人才有毛线关系,但是这玩样高考就能加分。
我们爱科学,就都加了分。你家水龙头坏了,马桶堵了,你都不会修,你做航模有毛用?不!我爱科学,我会加分。
不管是科举还是高考,应该来说都远胜于类似汉代的察举制--推荐制度。当然科举和高考又是两码事,但是只能说是最好的制度。它们没错,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个制度没错。梁启超先生后来都后悔废除科举。
那么它们错在哪里?错在考什么。比如科举,错整天考八股、四书五经,不是说八股和四书五经不对,你也要考考别的;再如高考,试题太僵化,比如数学吧,证明A=B,阅卷老师看答案是七步解出,按步给分,每步两分。但是考生用六步就算出答案了,X。少一步扣两分。这不是脑残么,六步证出来应该加两分。别说文科,理科你都这么束缚学生头脑,你还指望高科技啊。高考是错在这里。
推荐?!这个不太适合中国。因为汉代就是前车之鉴。
sp;这种因为私人的感情而放弃朝廷的公职,这是不对的,但是风俗如此,尽管被少数有识之士认为不对,朝野却都称赞这种行为。
所以当尹端获罪时,朱儁做出了同样的行为,他“赢服间行,轻赍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使尹端免了弃市的死罪,输作左校。这样的下吏、臣子,作长吏的都喜欢,所以朱儁被后任太守举为孝廉。
说到这里就必须谈一谈两汉的选官制度。总所周知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名的就是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到清光绪,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相对而言,汉代没有科举制度,它是通过三种办法:征、辟、察举。
征: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
就是说你的贤名或者才能直达天听,皇上都知道了--如司马相如,哇,这哥们厉害了,皇上都听说了,得嘞,来京城做官吧。这真是走大运了,运交华盖,起步就是品级两千石的级别--郡守。不像科举,中个状元,那也才六品官,要从底层开始爬。当然电视剧是骗人的,中状元就八府巡按,太玛丽苏了。
除了司马相如,还有那个“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被征召了,直接官拜两千石,回会稽郡做太守。
问题是这种人太少了,周澈根本没机会。
辟:辟召,大臣高官聘任士人为官。比如大将军、大司马这类的三公高官,看中你了招募你做幕府,这个也少。
所以汉代普遍是--察举,即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后世初中语文里,好像有篇乐府诗--“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茂才即秀才,为避讳刘秀的秀,才改的。汉代秀才、孝廉就相当后世的进士,
所以朱儁有了孝廉的身份加上他此前为尹端的奔走,他以后的仕途就青云直上了。“再迁”,两次升迁后朱儁即主政一方,为“兰陵令”,当上了县令。令,是大县的长吏,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品秩了。
这是朱儁做为一个“寒士”的艰辛入仕之途,他入仕很不容易,就他个人来说,他有眼光、敢下赌注、有决断,确实是一个少见的人杰。
选秀才和选孝廉也不适合周澈,周澈是穿越而来的,文言文也就课文见过。后世你会点文言文就可以出去装个比,这小子有国学基础,在古代,普通的儒生就能喷死你,别指望用那点皮毛去收服谋士;孝廉么?周澈也不行,因为原来的周澈就是受不了主母大娘的压迫才离家的,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虽然那个不是生母,但是按照宗法制,那是嫡母,也是你的母亲。
所以周澈还是决定老老实实在亭部干起,凝聚实力,等待天下大乱。
周澈想着想着顿时来了兴趣,这察举制度,感觉有点像推荐入学。选秀才么,好歹要有学问才能获选,问题是那个年代寒门是买不起书的,士族么,也不一定每个都会读书。所以汉代选孝廉的最多,但是这个孝廉基本吹比。
孝和廉是一种德行,德有没有衡量的标准?没法衡量。这人缺不缺德你也不知道啊,到东汉末年,越来越走样,发展到后面就是那些什么“二代”们都有德行。
有人会说,这个乐善好施、赞助邻里、架桥铺路、怜贫济苦,这都是德行吧。这话是没错,但是这些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强大的经济实力。
干这些事得有钱。那么谁家有钱--大官僚家,累世簪缨,四世三公。所以永远都是他们家的孩子,早早的举了孝廉。然后一踏入官场,哎呀!这些地方官不是我父族辈提拔的,就是我舅舅辈推荐的、我岳父什么的部下、门生。升官简直飞机,一年一级别。
周澈想到此处觉得吏治糜烂啊,科举制度能实行千年确实是好的。科举为什么好?因为相对而言考试是最公平的制度。有人会说,考试会不会作弊?有句话叫做“世事无绝对”,有绝对?那么爱因斯坦为何不写个“绝对论”。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要相对而论,没有百分之百的,只能说是最不坏的。
想起考试,周澈笑了笑。因为前世高考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国人说高考怎么怎么样,应试教育怎么....压迫学生、增加学生负担什么的。
后来一位逗比老师上课的时候讲:“同学们,人家那个富二代、官二代喷高考就喷了,你们一群穷叼丝也起哄,没高考,北大、清华有你什么事,你北大校门都见不着。现在有高考,你好歹还能考,如果这个没了,凭推荐入学?!凭怎么推荐?给社会捐款?你家省吃俭用供你读书来不及,还给社会捐款啊?!”
推荐入学这事,某些砖家叫兽好像在人大会议上提过,周澈笑而不语,真靠推荐入学,大西南、大西北立马宣布独立,那边真是穷啊,你说凭借才艺?知道一把古琴要多少钱么?知道一架钢琴多少钱么?买不起啊。
东南某个经济大省,做航模高考都能加分。那么一个模型两万多啊,一般学生搞得起么?能做这个的都是二代。你会做航模就会做军舰啊?!这玩样跟你是不是人才有毛线关系,但是这玩样高考就能加分。
我们爱科学,就都加了分。你家水龙头坏了,马桶堵了,你都不会修,你做航模有毛用?不!我爱科学,我会加分。
不管是科举还是高考,应该来说都远胜于类似汉代的察举制--推荐制度。当然科举和高考又是两码事,但是只能说是最好的制度。它们没错,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个制度没错。梁启超先生后来都后悔废除科举。
那么它们错在哪里?错在考什么。比如科举,错整天考八股、四书五经,不是说八股和四书五经不对,你也要考考别的;再如高考,试题太僵化,比如数学吧,证明A=B,阅卷老师看答案是七步解出,按步给分,每步两分。但是考生用六步就算出答案了,X。少一步扣两分。这不是脑残么,六步证出来应该加两分。别说文科,理科你都这么束缚学生头脑,你还指望高科技啊。高考是错在这里。
推荐?!这个不太适合中国。因为汉代就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