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指点江山之杀边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给圣上、太后和诸位大臣一一话别了。”
她哽了哽,始终没有吐出“出殡”二字。
我向她望去,她和传说中的定北王大抵是不同的,和母妃也不相像,一身布衣,容貌姣姣,眉目温和,站在武将最中央的她,不张扬,不凌厉,却也难以令人忽略。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岁月沉淀的优雅,不争不显不露已是风景。
“请王爷念新帝年幼,留京摄政,哀家感激不尽!”珠帘之后透出几分恳求之意。
“如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圣上雄才大略,风华正茂,朝中人才济济,文有流芳、小阳之流,武有文锦、百里之辈,又何需微臣留京?微臣离京多年,荒于政事多年,惯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连豆子都种不好,恐怕是不得不辜负太后的美意了。”她声姿高畅,眉目疏朗,“但是,微臣也有个不情之请。”
“王爷但说无妨。”
“先帝驾崩,贵妃娘娘悲伤过度,昨夜随先帝而去。她心中最是放不下大皇子,微臣忝为大皇子姨母,请圣上和太后允许微臣将他带在身边教养。”她不徐不急地道。
我本已最好了最坏的打算,听了此话心中不得不一震,皇后居然以德报怨给母妃留了最后的一丝体面,秋惊寒竟然想要给我谋一条生路。
满殿大臣皆寂静,皇后与治平也未应声。
“先帝在世时,常言皇后娘娘恢廓大度,太子殿下温良宽厚,大皇子志虑忠纯。如今,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在即,不知微臣能否也沾沾皇恩?”她淡淡地道。
“定北王对朝中武将半数有半师之恩,治修能得你亲自教养,那是他的福气。先帝若泉下有知,必然也是倍感欣慰,哀家又岂会不许?”皇后笑道。
我随秋惊寒离京那天,也是我被受封为逍遥王的那天,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我随着秋家军跋山涉水,从富贵无比的京城到烟雨朦胧的江南,从黄沙漫漫的塞北到风情迥异的凉州,走没走过的路,看没看过的风景。不知不觉,竟然觉得天地间都宽阔了。
我以为“种豆南山下”只是秋惊寒婉拒摄政的托词,没想到竟然是真的。种豆的不仅仅有秋惊寒,还有淮北王慕致远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安乐郡主也不例外。我第一次摸到了泥土的柔暖,第一次闻到了土地的清香,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定北王府最不缺的便是王爷,所以他们从未把我当成王爷来对待,浇水、种花、种菜、穿布衣、吃斋饭,也从未少过我。府中只有几个粗使的下人和残缺军士组成的护卫,穿衣、磨墨、打水、洗衣都得自己动手,在日出日落中我竟然感受到欣喜一点点得增多,体会到曾经锦衣玉食不曾有过的快乐。
府里没有先生,但不是没有课业,因为秋惊寒和慕致远就是先生,每日变着花样出着稀奇古怪的难题,三个孩子加上我经常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比如去射大雁,去观察蚂蚁,去张目对日,去看猫捉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课业之余,慕致远夫妇极少露面,也不太管束我们,比如秋明哲就极为喜欢造船,他有一个院子,院子里全都是图纸、木头和刀具;比如慕明澈喜欢琢磨庶务,府里的管事都听他的,各项开支也由他说了算;又比如慕东篱喜好拳脚功夫,成王妃沈黑妞、辅国大将军莫问是她师父。慕致远夫妇非但不阻碍他们,闲暇时还会指点一二。母妃若是在世,见到他们这样的一家子,必然又要说不务正业了。可我却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实、鲜活,平凡,并心生向往。
他们并不怎么管束我,府中也没有什么禁地,包括传说中的玄机阁,慕致远还怕我不小心触动了机关,特意吩咐秋明哲带着我走了一趟。
这样平淡的日子过了半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秋惊寒隐秘地表达了想做画师的想法,因有求于她,第一次叫了她“姨母”。
她忽然笑了,眉目如画,春暖花开。
我低首等着她的回复,我想知道她是不是也会如母妃一般训斥我“不务正业”。
“你来得正好,穹苍整日捉着我学画,简直是苦不堪言。”她眉开眼笑,几乎欲手舞足蹈了。
穹苍?我想了很久才知道是崔昊的字,那个父皇颇为欣赏却不太乐意当官的太守,那个画作享誉大江南北的大师。就这样,我得到了自己曾经十分渴望的一切,有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师父。秋惊寒与我一同学画,她明明已快四十多岁,却还像个孩子似的,会向崔昊耍赖,会倚老卖老,会使诈,会偷懒。她认真作画时,却又画如其人,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然而,让她认真实在是太难了。姨夫赋闲时也会一同作画,他的画风与师父截然相反,又不喜自己一旁认真作画,往往拿起墨笔就往姨母的画上点,你争我夺,你来我往,惨不忍睹。多年后,我有了一个平凡的妻子,才明白这捣乱的乐趣不亚于赌书消得泼茶香。
一年以后,我尝试着给治平写了一封信,写大漠的风光,写凉州的风物,写姨夫姨母一家的日常。没想到,竟然很快收到了回信。
师父终于容忍不了姨夫姨母的恶作剧,带着我踏上了游历的路途,一同的还有明哲与明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红尘岁月,看尽人世沧桑。后来明哲告诉我,姨母说秋家子弟有一门课叫做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多年后,我学有所成,誉满天下,在炉火前笑着与姨母聊起父皇那个如何治国的问题。
她揉着眼角的细纹,笑吟吟地道:“傻孩子,你父皇问的是你如何治国,不是贤君如何治国。你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是‘后宫不荒,女谒不听’贤君恐怕也难以做到吧?而且,你姨母、成王妃皆是当朝女将,你那不是在打你父皇的脸麽?当时,东夷覆国没几年,百姓依然贫穷,太子殿下经历的比你多,知道更多的民间疾苦,‘无为而治’是他深思熟虑过后的肺腑之言,这才是最关键所在。”
我恍然大悟,哑然失笑。
如今这样也很好,治平有他的庙堂之高,我有我的江湖之远,庙堂有多高,江湖就有多远,他守祖宗基业,我丈量万里江山。
景帝二年,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之策,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净不扰民为依从,海内富庶,国力强盛,四海生平。后《史记》曰:治平百年,顽民殄绝,众心咸安,立旷世难成之业。
给圣上、太后和诸位大臣一一话别了。”
她哽了哽,始终没有吐出“出殡”二字。
我向她望去,她和传说中的定北王大抵是不同的,和母妃也不相像,一身布衣,容貌姣姣,眉目温和,站在武将最中央的她,不张扬,不凌厉,却也难以令人忽略。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岁月沉淀的优雅,不争不显不露已是风景。
“请王爷念新帝年幼,留京摄政,哀家感激不尽!”珠帘之后透出几分恳求之意。
“如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圣上雄才大略,风华正茂,朝中人才济济,文有流芳、小阳之流,武有文锦、百里之辈,又何需微臣留京?微臣离京多年,荒于政事多年,惯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连豆子都种不好,恐怕是不得不辜负太后的美意了。”她声姿高畅,眉目疏朗,“但是,微臣也有个不情之请。”
“王爷但说无妨。”
“先帝驾崩,贵妃娘娘悲伤过度,昨夜随先帝而去。她心中最是放不下大皇子,微臣忝为大皇子姨母,请圣上和太后允许微臣将他带在身边教养。”她不徐不急地道。
我本已最好了最坏的打算,听了此话心中不得不一震,皇后居然以德报怨给母妃留了最后的一丝体面,秋惊寒竟然想要给我谋一条生路。
满殿大臣皆寂静,皇后与治平也未应声。
“先帝在世时,常言皇后娘娘恢廓大度,太子殿下温良宽厚,大皇子志虑忠纯。如今,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在即,不知微臣能否也沾沾皇恩?”她淡淡地道。
“定北王对朝中武将半数有半师之恩,治修能得你亲自教养,那是他的福气。先帝若泉下有知,必然也是倍感欣慰,哀家又岂会不许?”皇后笑道。
我随秋惊寒离京那天,也是我被受封为逍遥王的那天,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我随着秋家军跋山涉水,从富贵无比的京城到烟雨朦胧的江南,从黄沙漫漫的塞北到风情迥异的凉州,走没走过的路,看没看过的风景。不知不觉,竟然觉得天地间都宽阔了。
我以为“种豆南山下”只是秋惊寒婉拒摄政的托词,没想到竟然是真的。种豆的不仅仅有秋惊寒,还有淮北王慕致远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安乐郡主也不例外。我第一次摸到了泥土的柔暖,第一次闻到了土地的清香,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定北王府最不缺的便是王爷,所以他们从未把我当成王爷来对待,浇水、种花、种菜、穿布衣、吃斋饭,也从未少过我。府中只有几个粗使的下人和残缺军士组成的护卫,穿衣、磨墨、打水、洗衣都得自己动手,在日出日落中我竟然感受到欣喜一点点得增多,体会到曾经锦衣玉食不曾有过的快乐。
府里没有先生,但不是没有课业,因为秋惊寒和慕致远就是先生,每日变着花样出着稀奇古怪的难题,三个孩子加上我经常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比如去射大雁,去观察蚂蚁,去张目对日,去看猫捉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课业之余,慕致远夫妇极少露面,也不太管束我们,比如秋明哲就极为喜欢造船,他有一个院子,院子里全都是图纸、木头和刀具;比如慕明澈喜欢琢磨庶务,府里的管事都听他的,各项开支也由他说了算;又比如慕东篱喜好拳脚功夫,成王妃沈黑妞、辅国大将军莫问是她师父。慕致远夫妇非但不阻碍他们,闲暇时还会指点一二。母妃若是在世,见到他们这样的一家子,必然又要说不务正业了。可我却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实、鲜活,平凡,并心生向往。
他们并不怎么管束我,府中也没有什么禁地,包括传说中的玄机阁,慕致远还怕我不小心触动了机关,特意吩咐秋明哲带着我走了一趟。
这样平淡的日子过了半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秋惊寒隐秘地表达了想做画师的想法,因有求于她,第一次叫了她“姨母”。
她忽然笑了,眉目如画,春暖花开。
我低首等着她的回复,我想知道她是不是也会如母妃一般训斥我“不务正业”。
“你来得正好,穹苍整日捉着我学画,简直是苦不堪言。”她眉开眼笑,几乎欲手舞足蹈了。
穹苍?我想了很久才知道是崔昊的字,那个父皇颇为欣赏却不太乐意当官的太守,那个画作享誉大江南北的大师。就这样,我得到了自己曾经十分渴望的一切,有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师父。秋惊寒与我一同学画,她明明已快四十多岁,却还像个孩子似的,会向崔昊耍赖,会倚老卖老,会使诈,会偷懒。她认真作画时,却又画如其人,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然而,让她认真实在是太难了。姨夫赋闲时也会一同作画,他的画风与师父截然相反,又不喜自己一旁认真作画,往往拿起墨笔就往姨母的画上点,你争我夺,你来我往,惨不忍睹。多年后,我有了一个平凡的妻子,才明白这捣乱的乐趣不亚于赌书消得泼茶香。
一年以后,我尝试着给治平写了一封信,写大漠的风光,写凉州的风物,写姨夫姨母一家的日常。没想到,竟然很快收到了回信。
师父终于容忍不了姨夫姨母的恶作剧,带着我踏上了游历的路途,一同的还有明哲与明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红尘岁月,看尽人世沧桑。后来明哲告诉我,姨母说秋家子弟有一门课叫做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多年后,我学有所成,誉满天下,在炉火前笑着与姨母聊起父皇那个如何治国的问题。
她揉着眼角的细纹,笑吟吟地道:“傻孩子,你父皇问的是你如何治国,不是贤君如何治国。你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是‘后宫不荒,女谒不听’贤君恐怕也难以做到吧?而且,你姨母、成王妃皆是当朝女将,你那不是在打你父皇的脸麽?当时,东夷覆国没几年,百姓依然贫穷,太子殿下经历的比你多,知道更多的民间疾苦,‘无为而治’是他深思熟虑过后的肺腑之言,这才是最关键所在。”
我恍然大悟,哑然失笑。
如今这样也很好,治平有他的庙堂之高,我有我的江湖之远,庙堂有多高,江湖就有多远,他守祖宗基业,我丈量万里江山。
景帝二年,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之策,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净不扰民为依从,海内富庶,国力强盛,四海生平。后《史记》曰:治平百年,顽民殄绝,众心咸安,立旷世难成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