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加官 (1/2)
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我的姐夫是太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的欣喜是有道理的。
独当一面说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
这么多的人,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你的安排,如何抓住时机,如何最终做成一件事,这种种的事,说来容易,实则却比登天还难。
寻常的人,莫说是数千上万人马,便是让他管理十个人,莫说做什么事,不掉链子都难。
最紧要的是……此战非但看出了朱瞻基别具一格的眼光,还有一种寻常人所没有的魄力。
而这一切的一切……
都证明眼前的这个少年,即便现在克继大统,也绝不会比寻常的帝王要差。
所谓帝王之姿,料来就是如此吧。
百官则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朱瞻基,就像从新认识了这个从小看到大的皇孙一般。
虽然朱瞻基并没有学过多少帝王之术,可不得不说,这小子还真是……恐怖。
以至于在这一刻,许多人竟不敢再将朱瞻基当做是少年来看待了。
此时,只见朱瞻基道:“皇爷爷,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这都是阿舅的教诲,下头的将士勠力而已。”
朱瞻基的回答,更令人满意。
这也是朱瞻基最大的优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在关中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在强化这个优。
即:你们都好好地跟着我干,干成了就有功劳。可我跟所有人最不同的是,我绝不会和任何人争功。
因为这天底下,若是有人完全不需要功劳的话,那么就是我朱瞻基。
这些功劳,对于朱瞻基而言,不值一提,他生下来就是天潢贵胃,所有的功名,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
这也意味着,只要跟着他一起效力,大家得了一分功劳,便都算是你自己的,绝不用担心有人跟你争功。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而言,这绝对是一桩极大诱惑的事!
因为古往今来,对于寻常人而言,功劳被打折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是有的打个五六折,有的直接给你砍到脚裸。
朱棣甚是欣慰,却在此时,眼睛飞快地扫过一个人身上,才道:“方才邹卿抨击张卿,言张卿祸害皇孙,有滔天大罪……”
朱棣慢悠悠地说着,声调居然很是平和。
邹缉却是脸色微变。
朱瞻基的表现,说实话,即便是他这个再正统的读书人看来,也绝对可称得上是惊为天人的。
虽未读四书,却知晓利害,不读资治通鉴,却深谙御人之术,这满朝文武,只怕没几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邹缉忙是拜下,这个一向以刚直敢言的国子监祭酒,竟是道:“臣……失察,实在罪该万死。”
朱棣含笑看着邹缉,道:“邹卿也以为,朕孙得张卿教诲,已有气候?”
邹缉沉默了片刻,虽然一点也不想承认,却还是叹口气,道:“这般的年纪,有此见识,能这般的雷厉风行,实是教臣叹为观止。”
朱棣颔首,颇为骄傲,人老了,有什么比自己的子孙争气更教人舒畅呢?
何况老朱家对别人的好坏值得商榷,可对自己的后代,却总有一种老农特有的护犊心理。
朱棣还是摆出了点严厉道:“往后议事,定要三思而行,不可凭空捏造是非,朕若是轻信邹卿之言,岂不要酿成大错?”
邹缉此时羞愧得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棣道:“这一次……朕且赦卿无罪,不可再有下次。”
邹缉连忙谢恩。
百官俱都被干沉默了。
朱棣随即喜滋滋地看向了张安世,道:“张卿啊……”
一改方才的恶劣态度,转眼之间,如沐春风。
张安世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了,忙道:“臣在。”
朱棣道:“朕方才说话大声了一些,你不要见怪。”
张安世:“……”
皇帝这话实在是……他能说见怪吗?
只见朱棣又道:“朕老了,有时也会有不明之处,你是晚辈,切不可将这些惦记在心上。安世赈济河南、关中等地,救活无数百姓,此番平贼,你也是有功劳的。”
后面这话,倒是令张安世觉得中听。
于是张安世谦和地道:“臣不敢居功,从赈济到平贼,上至太子与皇孙,下至下头的将士和文吏,都是居功至伟,臣岂敢窃取他们的功劳?”
朱棣微笑,却也没有继续在这上头争辩,只背着手,道:“无论如何,你们都是劳苦功高。”
说着,一步步地走上了大殿升座,虎目环顾百官,道:“湖广暂且不论,可这关中和河南之地,如今先是天灾人祸,如今又遇兵灾,生灵涂炭,惨不忍睹,而今……如何处置?”
朱棣认真地看向百官。
这事可是关系重大,毕竟涉及到了两个省,上千万的百姓。
于是有人率先道:“陛下,臣以为,朝廷该派遣良臣……”
所有人看过去,只见说话的,乃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只是他话说到了一半,朱棣却道:“谁是良臣?”
“这……”夏原吉道:“不如廷推之后……”
朱棣微笑,却转而看向了一旁的杨荣,道:“杨卿可有什么建言?”
一般情况之下,有人已经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言,而皇帝转而询问其他人意见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确定,朱棣对于夏原吉的建议并不满意了。
杨荣面带浅笑,徐徐站出来,他道:“臣子的良莠,自在陛下的心中。臣料想,陛下已有成见,既是陛下有意,臣子遵照去做便是。”
谁也没有想到,杨荣竟是这样的回答。
而朱棣笑吟吟地看着杨荣,似乎也察觉到,这个杨荣,似已看出了他的心思。
当然,杨荣也有心思,他没有迎合皇帝,说出陛下的心思,反而表现出无比的恭顺,言外之意却是说,天下是大明的,大明的皇帝便是陛下,陛下何须要在这种事上四处询问呢?不如直接下旨,彰显皇威,反正陛下任何旨意,臣等都奉旨而行。
这其实也是一种表态。
朱棣颔首道:“杨卿所言,朕合正意!不妨就这样吧,右都督府,升设为大都督府,节制直隶,及河南、陕西二布政使司,这大都督的人选,就以张卿任之,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哑然。
这……权柄可就太大了。
这等于是设立了一个超级的机构,而这个机构,相当于占据了天下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
朱棣目光逡巡,观察着群臣的反应。
哪怕是张安世,似乎也显得很诧异,似乎在犹豫,是否要进行拒绝。
反观杨荣,却是气定神闲之态,似乎早就猜测到了圣意,并不觉得惊讶。
夏原吉率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这是否……权柄过大……这大都督府,只怕唯有东晋时的荆州刺史可比。”
夏原吉不愧是读书人,这典故信手捏来。
东晋的时候,当时的东晋王朝几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荆州,还有一个,则是更偏远的蜀地。
为了抵御北方的威胁,再加上王朝内部世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往往朝廷都要设立荆州刺史,节制荆州。
可因为这个荆州刺史权力实在太大,几乎统御了当时东晋三成的土地和人口,因此,纵观整个东晋,荆州刺史谋反叛乱者,可算是屡见不鲜。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荆州刺史便... -->>
朱棣的欣喜是有道理的。
独当一面说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
这么多的人,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你的安排,如何抓住时机,如何最终做成一件事,这种种的事,说来容易,实则却比登天还难。
寻常的人,莫说是数千上万人马,便是让他管理十个人,莫说做什么事,不掉链子都难。
最紧要的是……此战非但看出了朱瞻基别具一格的眼光,还有一种寻常人所没有的魄力。
而这一切的一切……
都证明眼前的这个少年,即便现在克继大统,也绝不会比寻常的帝王要差。
所谓帝王之姿,料来就是如此吧。
百官则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朱瞻基,就像从新认识了这个从小看到大的皇孙一般。
虽然朱瞻基并没有学过多少帝王之术,可不得不说,这小子还真是……恐怖。
以至于在这一刻,许多人竟不敢再将朱瞻基当做是少年来看待了。
此时,只见朱瞻基道:“皇爷爷,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这都是阿舅的教诲,下头的将士勠力而已。”
朱瞻基的回答,更令人满意。
这也是朱瞻基最大的优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在关中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在强化这个优。
即:你们都好好地跟着我干,干成了就有功劳。可我跟所有人最不同的是,我绝不会和任何人争功。
因为这天底下,若是有人完全不需要功劳的话,那么就是我朱瞻基。
这些功劳,对于朱瞻基而言,不值一提,他生下来就是天潢贵胃,所有的功名,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
这也意味着,只要跟着他一起效力,大家得了一分功劳,便都算是你自己的,绝不用担心有人跟你争功。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而言,这绝对是一桩极大诱惑的事!
因为古往今来,对于寻常人而言,功劳被打折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是有的打个五六折,有的直接给你砍到脚裸。
朱棣甚是欣慰,却在此时,眼睛飞快地扫过一个人身上,才道:“方才邹卿抨击张卿,言张卿祸害皇孙,有滔天大罪……”
朱棣慢悠悠地说着,声调居然很是平和。
邹缉却是脸色微变。
朱瞻基的表现,说实话,即便是他这个再正统的读书人看来,也绝对可称得上是惊为天人的。
虽未读四书,却知晓利害,不读资治通鉴,却深谙御人之术,这满朝文武,只怕没几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邹缉忙是拜下,这个一向以刚直敢言的国子监祭酒,竟是道:“臣……失察,实在罪该万死。”
朱棣含笑看着邹缉,道:“邹卿也以为,朕孙得张卿教诲,已有气候?”
邹缉沉默了片刻,虽然一点也不想承认,却还是叹口气,道:“这般的年纪,有此见识,能这般的雷厉风行,实是教臣叹为观止。”
朱棣颔首,颇为骄傲,人老了,有什么比自己的子孙争气更教人舒畅呢?
何况老朱家对别人的好坏值得商榷,可对自己的后代,却总有一种老农特有的护犊心理。
朱棣还是摆出了点严厉道:“往后议事,定要三思而行,不可凭空捏造是非,朕若是轻信邹卿之言,岂不要酿成大错?”
邹缉此时羞愧得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棣道:“这一次……朕且赦卿无罪,不可再有下次。”
邹缉连忙谢恩。
百官俱都被干沉默了。
朱棣随即喜滋滋地看向了张安世,道:“张卿啊……”
一改方才的恶劣态度,转眼之间,如沐春风。
张安世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了,忙道:“臣在。”
朱棣道:“朕方才说话大声了一些,你不要见怪。”
张安世:“……”
皇帝这话实在是……他能说见怪吗?
只见朱棣又道:“朕老了,有时也会有不明之处,你是晚辈,切不可将这些惦记在心上。安世赈济河南、关中等地,救活无数百姓,此番平贼,你也是有功劳的。”
后面这话,倒是令张安世觉得中听。
于是张安世谦和地道:“臣不敢居功,从赈济到平贼,上至太子与皇孙,下至下头的将士和文吏,都是居功至伟,臣岂敢窃取他们的功劳?”
朱棣微笑,却也没有继续在这上头争辩,只背着手,道:“无论如何,你们都是劳苦功高。”
说着,一步步地走上了大殿升座,虎目环顾百官,道:“湖广暂且不论,可这关中和河南之地,如今先是天灾人祸,如今又遇兵灾,生灵涂炭,惨不忍睹,而今……如何处置?”
朱棣认真地看向百官。
这事可是关系重大,毕竟涉及到了两个省,上千万的百姓。
于是有人率先道:“陛下,臣以为,朝廷该派遣良臣……”
所有人看过去,只见说话的,乃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只是他话说到了一半,朱棣却道:“谁是良臣?”
“这……”夏原吉道:“不如廷推之后……”
朱棣微笑,却转而看向了一旁的杨荣,道:“杨卿可有什么建言?”
一般情况之下,有人已经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言,而皇帝转而询问其他人意见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确定,朱棣对于夏原吉的建议并不满意了。
杨荣面带浅笑,徐徐站出来,他道:“臣子的良莠,自在陛下的心中。臣料想,陛下已有成见,既是陛下有意,臣子遵照去做便是。”
谁也没有想到,杨荣竟是这样的回答。
而朱棣笑吟吟地看着杨荣,似乎也察觉到,这个杨荣,似已看出了他的心思。
当然,杨荣也有心思,他没有迎合皇帝,说出陛下的心思,反而表现出无比的恭顺,言外之意却是说,天下是大明的,大明的皇帝便是陛下,陛下何须要在这种事上四处询问呢?不如直接下旨,彰显皇威,反正陛下任何旨意,臣等都奉旨而行。
这其实也是一种表态。
朱棣颔首道:“杨卿所言,朕合正意!不妨就这样吧,右都督府,升设为大都督府,节制直隶,及河南、陕西二布政使司,这大都督的人选,就以张卿任之,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哑然。
这……权柄可就太大了。
这等于是设立了一个超级的机构,而这个机构,相当于占据了天下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
朱棣目光逡巡,观察着群臣的反应。
哪怕是张安世,似乎也显得很诧异,似乎在犹豫,是否要进行拒绝。
反观杨荣,却是气定神闲之态,似乎早就猜测到了圣意,并不觉得惊讶。
夏原吉率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这是否……权柄过大……这大都督府,只怕唯有东晋时的荆州刺史可比。”
夏原吉不愧是读书人,这典故信手捏来。
东晋的时候,当时的东晋王朝几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荆州,还有一个,则是更偏远的蜀地。
为了抵御北方的威胁,再加上王朝内部世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往往朝廷都要设立荆州刺史,节制荆州。
可因为这个荆州刺史权力实在太大,几乎统御了当时东晋三成的土地和人口,因此,纵观整个东晋,荆州刺史谋反叛乱者,可算是屡见不鲜。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荆州刺史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