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属羊的女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光流转,女儿们一个一个长大了。朱胡氏忙于指导女儿们绣花做鞋做嫁妆。每个女儿出嫁朱胡氏都异常忙碌。每个女儿出嫁她都要卖几亩地,用卖田的钱去购买嫁妆。早早地她就要交代昌传立群去发布卖田消息。田一般被本家贱买去了。卖了田得了钱她就带着昌传昌英去南京购买嫁妆。她给女儿的陪嫁是丰盛的。一应家庭用具摆设她都购买。女儿们和一些本家也劝她少陪些,留些防老。每到这时,她就拿出她的那顶麻布帐子。帐子她背骨子用了一些,还剩下帐顶。帐顶她没用,也许是她特意留下的吧。她拿着帐顶对劝她少陪些的人说:“你看看我的麻布帐子。我遭了多少耻笑。我可不愿我的女儿和我一样遭人白眼,被婆家看低。”嫁妆从南京装了几条船回来。出嫁时抬嫁妆的逶迤几里路。她的女儿们都嫁入了当地财主家。
立群是朱胡氏的干儿子,字写得好,人也聪慧,自小就成了朱胡氏的管家。十四五岁,油坊账房老了辞工,立群跟昌传关系好,昌传就请立群做了油坊的账房。1924年,有几个朱家的青年人去报考黄埔军校了。十八岁的立群得知后也想去。可他的父亲占先生不答应。说:“当兵就是送死。我就你一个儿子,我可不能让你当炮灰。现在的中国乱得很,连个皇帝也没有。成何体统?什么总统,一会儿是孙中山,一会儿是袁世凯,一会儿是黎元洪。一会儿中国人打中国人,一会儿中国人打外国人。打来打去,打得民不聊生。赋税大增。割地赔款。你身体单薄不是做将军的命,不要做英雄梦,还是呆家里娶妻生子吧。”昌英支持他,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他供他外逃。可这事被细心的占先生发觉了。立群被他锁屋里看管起来。他托人给立群说了一门亲。强行让儿子成了亲。可婚后不久,立群还是外逃了。新娘子整日哭哭啼啼,以泪洗面,哀叹命苦。作为干娘的朱胡氏听说后去劝慰。得知新娘子父母早亡。出嫁前跟哥嫂生活。现在男人跑了,无依无靠,委实可怜。同病相怜吧,她生了恻隐之心,把新娘子莲花拉到自己家里。这时昌和已经出嫁,昌惠即将出嫁。她让莲花跟昌惠住。帮昌惠做嫁妆。朱家姐妹对莲花都很好。尤其是昌英,是她资助立群外逃的。觉得亏欠莲花吧,对莲花嘘寒问暖,关照异常。昌惠出嫁时,莲花主动提出陪昌惠出嫁。朱胡氏不同意:干媳妇怎么能陪女儿出嫁呢?情理上说不过去。莲花只一味地哭,说没人要她,她只能寻死去了。昌英力劝母亲答应。朱胡氏带着昌英去跟私塾先生商议。私塾先生落泪说:“我对不起莲花。随了这孩子的愿吧。昌惠心善,不会亏待她的。她随昌惠去,我也心安些。”朱胡氏说:“立群若回来,就叫他去昌惠家接莲花。”昌惠是七姊妹中唯一带着“陪嫁丫头”出嫁的女儿。嫁的是二婶的娘家,当地大户汪家。朱汪联姻,历来已久。汪家有女儿加入朱家,朱家有女儿嫁入汪家。即所谓的亲上加亲。朱汪两家近亲结婚那是比比皆是。好在朱昌惠与汪兴汉算不得近亲结婚。那时残智儿多,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那是近亲结婚的结果。
女儿们一个一个出嫁了。老太太枕头里的金银玉器都分陪给了女儿。陪嫁最多的是昌谓。因为她最孱弱。总是病怏怏的。母亲总是最心疼孱弱的孩子。菊香走后,她一直跟母亲同住。那年的流行性感冒七姐妹病了五个。昌谓病的最重。她高烧不退。人已昏迷。朱胡氏日夜守护着她,用酒擦拭她的手脚。才保住了她的小命。菊香的镯子,老太太枕头里最值钱的东西都给了昌谓。昌末出嫁后,朱胡氏只剩两亩地了。两亩地朱胡氏让春草夫妇耕种着。两亩地一个人自种自吃勉强能维持生活吧。可家里还有春草夫妇。还要上缴国税。三人两亩地怕是不能维持生活了。女儿们都说要朱胡氏跟随她们生活。朱胡氏摇了摇头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们的父亲归来。你们的祖母还留了些银子给我,我有这些老梢可防万一了。你们七个女儿按月轮流来看我,带点粮食来贴补我。你们孝顺的话就依了我。”
自此从昌和开始,昌和三月,昌惠四月,昌谓五月……女儿们依次按月轮流来看她。带些粮食吃食给她。住几日朱胡氏就催女儿回去。朱胡氏把两亩地给了春草。春草男人又去油坊做工了。她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她帮人做鞋绣花画花样,做完活,人家感谢她,送她些烟丝蔬菜糕点什么的吃食,她不计什么不计多少都收下。她很节俭,常年熬粥吃。吃点咸菜酱菜。她最大的开销就是吸水烟和上税了。名目繁多的税,她也弄不清。保长是族叔,他来收,朱胡氏二话不说拿出银子。他说交多少,朱胡氏就交多少。税有时按田亩收,有时按人头收。按田亩她只有两亩地,交的税不多。按人头她要交三人的税,春草夫妇的税也归她交。春草夫妇感念她,春草男人空闲时在河里捞些鱼虾,也送些给她。她眼见同宗的一些人,抱怨税太多。抗税不交,最终,背着枪的黑衣人来了,抓走户主,关进县里大牢。还是得乖乖卖田补交,人也受了苦。战乱时代,小财主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天这个税,明天那个捐。小财主都破落了,纷纷卖田,田越来越不值钱。眼见的侄子们被征了兵,或外逃了。都说多子多福,在这个时代,是多子多难,多子多泪了。村东村西村南村北妇人们因失去儿子的哭声不时闯进耳中。。她一个妇道人家能说什么,能抗什么呢。要不是婆婆留给她这些银两,她的日子该咋过啊。婆婆真是她的恩人。她时常感念婆婆。庆幸自己有一个好婆婆。
女儿们也陆续添了儿女。朱胡氏跟女儿们说好,不去送迎。她只给外孙外孙女做鞋子。她把女儿们的旧衣、菊香留下的旧衣、自己破了的衣都用来背骨子做鞋。只那顶麻布帐子的帐顶她一直没动用。不知她是怎么盘算的。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麻布帐子还没到用它的时候吧。她把过年时女儿们送给她的衣料都做了小鞋。女儿们要她做件新衣,她说:“我一个孤老婆子,穿新衣给谁看呢。”一双一双的鞋填满了她的日子。寂寞的夜晚她独坐空房,水烟袋发出“呼噜噜——呼噜噜——”的声响陪伴着她。她在心里絮絮地跟虚空中的婆婆交待家里的近况,女儿们的近况。祈求着婆婆的魂灵保佑女儿和外孙们。
时光流转,女儿们一个一个长大了。朱胡氏忙于指导女儿们绣花做鞋做嫁妆。每个女儿出嫁朱胡氏都异常忙碌。每个女儿出嫁她都要卖几亩地,用卖田的钱去购买嫁妆。早早地她就要交代昌传立群去发布卖田消息。田一般被本家贱买去了。卖了田得了钱她就带着昌传昌英去南京购买嫁妆。她给女儿的陪嫁是丰盛的。一应家庭用具摆设她都购买。女儿们和一些本家也劝她少陪些,留些防老。每到这时,她就拿出她的那顶麻布帐子。帐子她背骨子用了一些,还剩下帐顶。帐顶她没用,也许是她特意留下的吧。她拿着帐顶对劝她少陪些的人说:“你看看我的麻布帐子。我遭了多少耻笑。我可不愿我的女儿和我一样遭人白眼,被婆家看低。”嫁妆从南京装了几条船回来。出嫁时抬嫁妆的逶迤几里路。她的女儿们都嫁入了当地财主家。
立群是朱胡氏的干儿子,字写得好,人也聪慧,自小就成了朱胡氏的管家。十四五岁,油坊账房老了辞工,立群跟昌传关系好,昌传就请立群做了油坊的账房。1924年,有几个朱家的青年人去报考黄埔军校了。十八岁的立群得知后也想去。可他的父亲占先生不答应。说:“当兵就是送死。我就你一个儿子,我可不能让你当炮灰。现在的中国乱得很,连个皇帝也没有。成何体统?什么总统,一会儿是孙中山,一会儿是袁世凯,一会儿是黎元洪。一会儿中国人打中国人,一会儿中国人打外国人。打来打去,打得民不聊生。赋税大增。割地赔款。你身体单薄不是做将军的命,不要做英雄梦,还是呆家里娶妻生子吧。”昌英支持他,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他供他外逃。可这事被细心的占先生发觉了。立群被他锁屋里看管起来。他托人给立群说了一门亲。强行让儿子成了亲。可婚后不久,立群还是外逃了。新娘子整日哭哭啼啼,以泪洗面,哀叹命苦。作为干娘的朱胡氏听说后去劝慰。得知新娘子父母早亡。出嫁前跟哥嫂生活。现在男人跑了,无依无靠,委实可怜。同病相怜吧,她生了恻隐之心,把新娘子莲花拉到自己家里。这时昌和已经出嫁,昌惠即将出嫁。她让莲花跟昌惠住。帮昌惠做嫁妆。朱家姐妹对莲花都很好。尤其是昌英,是她资助立群外逃的。觉得亏欠莲花吧,对莲花嘘寒问暖,关照异常。昌惠出嫁时,莲花主动提出陪昌惠出嫁。朱胡氏不同意:干媳妇怎么能陪女儿出嫁呢?情理上说不过去。莲花只一味地哭,说没人要她,她只能寻死去了。昌英力劝母亲答应。朱胡氏带着昌英去跟私塾先生商议。私塾先生落泪说:“我对不起莲花。随了这孩子的愿吧。昌惠心善,不会亏待她的。她随昌惠去,我也心安些。”朱胡氏说:“立群若回来,就叫他去昌惠家接莲花。”昌惠是七姊妹中唯一带着“陪嫁丫头”出嫁的女儿。嫁的是二婶的娘家,当地大户汪家。朱汪联姻,历来已久。汪家有女儿加入朱家,朱家有女儿嫁入汪家。即所谓的亲上加亲。朱汪两家近亲结婚那是比比皆是。好在朱昌惠与汪兴汉算不得近亲结婚。那时残智儿多,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那是近亲结婚的结果。
女儿们一个一个出嫁了。老太太枕头里的金银玉器都分陪给了女儿。陪嫁最多的是昌谓。因为她最孱弱。总是病怏怏的。母亲总是最心疼孱弱的孩子。菊香走后,她一直跟母亲同住。那年的流行性感冒七姐妹病了五个。昌谓病的最重。她高烧不退。人已昏迷。朱胡氏日夜守护着她,用酒擦拭她的手脚。才保住了她的小命。菊香的镯子,老太太枕头里最值钱的东西都给了昌谓。昌末出嫁后,朱胡氏只剩两亩地了。两亩地朱胡氏让春草夫妇耕种着。两亩地一个人自种自吃勉强能维持生活吧。可家里还有春草夫妇。还要上缴国税。三人两亩地怕是不能维持生活了。女儿们都说要朱胡氏跟随她们生活。朱胡氏摇了摇头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们的父亲归来。你们的祖母还留了些银子给我,我有这些老梢可防万一了。你们七个女儿按月轮流来看我,带点粮食来贴补我。你们孝顺的话就依了我。”
自此从昌和开始,昌和三月,昌惠四月,昌谓五月……女儿们依次按月轮流来看她。带些粮食吃食给她。住几日朱胡氏就催女儿回去。朱胡氏把两亩地给了春草。春草男人又去油坊做工了。她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她帮人做鞋绣花画花样,做完活,人家感谢她,送她些烟丝蔬菜糕点什么的吃食,她不计什么不计多少都收下。她很节俭,常年熬粥吃。吃点咸菜酱菜。她最大的开销就是吸水烟和上税了。名目繁多的税,她也弄不清。保长是族叔,他来收,朱胡氏二话不说拿出银子。他说交多少,朱胡氏就交多少。税有时按田亩收,有时按人头收。按田亩她只有两亩地,交的税不多。按人头她要交三人的税,春草夫妇的税也归她交。春草夫妇感念她,春草男人空闲时在河里捞些鱼虾,也送些给她。她眼见同宗的一些人,抱怨税太多。抗税不交,最终,背着枪的黑衣人来了,抓走户主,关进县里大牢。还是得乖乖卖田补交,人也受了苦。战乱时代,小财主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天这个税,明天那个捐。小财主都破落了,纷纷卖田,田越来越不值钱。眼见的侄子们被征了兵,或外逃了。都说多子多福,在这个时代,是多子多难,多子多泪了。村东村西村南村北妇人们因失去儿子的哭声不时闯进耳中。。她一个妇道人家能说什么,能抗什么呢。要不是婆婆留给她这些银两,她的日子该咋过啊。婆婆真是她的恩人。她时常感念婆婆。庆幸自己有一个好婆婆。
女儿们也陆续添了儿女。朱胡氏跟女儿们说好,不去送迎。她只给外孙外孙女做鞋子。她把女儿们的旧衣、菊香留下的旧衣、自己破了的衣都用来背骨子做鞋。只那顶麻布帐子的帐顶她一直没动用。不知她是怎么盘算的。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麻布帐子还没到用它的时候吧。她把过年时女儿们送给她的衣料都做了小鞋。女儿们要她做件新衣,她说:“我一个孤老婆子,穿新衣给谁看呢。”一双一双的鞋填满了她的日子。寂寞的夜晚她独坐空房,水烟袋发出“呼噜噜——呼噜噜——”的声响陪伴着她。她在心里絮絮地跟虚空中的婆婆交待家里的近况,女儿们的近况。祈求着婆婆的魂灵保佑女儿和外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