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九章??攻宁国遇强敌两帅受挫??造飞楼朱吴王智克宣州(10页)
1357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统军元帅唐胜宗、右副元帅陈德,领兵元帅徐达携左翼左副元帅赵德胜、镇抚丁德兴等奉命协同攻打“周国”宁国路治所宣州城(今安徽宣城市)。随行的还有镇抚吴良、吴禎等。
中翼管军总管桑世杰留守马驮沙(阴沙)。
宁国路长枪元帅谢国玺袭击广兴府(今广德县)时成了吴王将领的手下败将,心有余悸,弃城而走。元臣拜布哈、杨仲英、万户府元帅朱亮祖及百户朱文贵闭城坚守。
宣州城面积不大,但是墙高坚固,“周国”守军有五万余人,其中弓箭手就有一万。
北宋南唐时期,宣州因地处“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南唐后主李煜为了防御宋太祖赵匡胤南下进犯,令宣州刺史林仁肇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三月,新城筑成,东临水阳江西面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由南至北,叫宛溪河,平均宽度约为38米。流经东门处也有25米,成为城东护城河。
宛溪河流入水阳江的下游有一条小支流,叫道叉河,由西南至东北流入宛溪河。由于这条小支流最窄处不到10米,不宜作为宣州路北城的护城河,刺史林仁肇便命令驻军2000多士兵和百姓在今日西头湾南路北侧,由西向东挖了一条壕沟与宛溪河水连通,作为城北护城河。宽约10丈(31.7米),深约2丈(6.3米)。西端沿着道叉河东侧向南开挖,便为城西护城河。今日古城西北的大坝塘路就是西北护城河与道叉河的分界。
他还命令军民在城南开挖一条壕沟,连接城西护城河,宽约10丈,深2丈,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南面的宛溪河引入河水,再由城北护城河流进宛溪河。
由于城西人工河略为弧形向西凸,而城东的宛溪河成弧形东凸,城墙临河而筑,东西均为弧形,城池形似乌龟。因此百姓把宣城叫作“乌龟城”。
宣州城墙周长9里6步①(约合5031米)。高度连女儿墙约2.7丈(约8.55米)。
东城墙长约1875米。北头约位于今日宣城区西头湾南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南端约位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东南面。
南城墙长约975米。东接东墙南端,西到陵西路与梅溪路交汇处东侧。
西城墙长约1605米。南接南城墙西端,北到今日穆斯林宾馆正西状元府路西侧。
北城墙长约687米。西接西城墙北端,东连东城墙的北头。
城墙离护城河6丈(19米)左右。
宣州宋城开有八个城门,均有城楼。元代继续使用,只是进行了加固维修。
东门叫安定门,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中路东头、济川桥西。
东南门叫齐云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龙首路略过龙首塔一带。
南门叫定寇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市委老干部局一带。
西南门叫平寇门,约位于鳌峰西路与陵西路交汇处东侧一带。
西门叫太平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西路与敬亭路交汇处的东侧。
西北门叫集英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穆斯林宾馆西北侧的状元北路处。
北门叫宁化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锦城北路与西头湾南路交汇处南侧。
东北门叫胜敌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朱衣巷北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
北门、西门和南门的护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木桥,供官民出行。由东门出城,则需摆渡过河。从此,宣州城规模未变,再未重新扩建。
宣州守臣得知吴军前来攻打,便先把北门和西门的木桥用6尺(1.9米)高的原木栅栏封闭了。当吴军到达城北时,他们把南门的木桥也封闭了。每天都有弓箭手在城门上值守。有人上桥,他们就放箭射杀。
常遇春、徐达选择西门和南门作为进攻点。他们本来准备架设浮桥过河的,看见木桥未毁,省了一份心。做好攻城准备后,他们先派工事兵在夜晚把木桥的栅栏拆除,黎明前把云梯车推过桥,攻城的“蚁兵”小队和负责掩护的弓箭手同时进入阵地。天一亮,常遇春和徐达所部同时发起进攻。
城池防御,每个垛口布置两名弓箭手轮流放箭,平均十秒至少一箭。连续放箭,一分钟至少6箭。
两部云梯间隔约10米,中间有6个垛口。云梯两边各有2个垛口出箭,对登梯的蚁兵构成钳形攻势。排头蚁兵每十秒至少要承受4箭的攻击,每分钟要承受24箭的攻击。虽然可以手持盾牌,但是顾得了左侧,顾不了右侧;顾了右侧,又顾不了左侧。若攻城方只压住3个垛口的弓箭兵,蚁兵依然凶多吉少。
当初,元军围攻濠州时,一些红军也是这样对付蚁兵的。
南城墙长约975米,约有650个垛口,周军在每个垛口安排了4个弓箭兵,分两组,轮换防守。还布置了4个长矛兵、两个大刀兵。整个南城墙头共有6500士兵。平均每平方米有两个人。他们有的坐在城台后缘女儿墙上,有的坐在台面靠着女儿墙,把整条后墙都占满了。一些长矛兵干脆坐在中间台面上休息,以逸待劳。
西城头每个垛口也是4名弓箭手、4个长矛兵和两个大刀兵防守。
常遇春、徐达所部各使用了10部云梯,攻到酉时(5点),也没有一个人攻上城头,每部云梯下都堆集了几十具蚁兵的尸体,4个小时死伤近
2000人。攻打南门的徐达沮丧地下令收兵。西面的常遇春也无奈地收兵。
徐达、常遇春接连攻打了三天都没有攻下宣州城,已经死伤6000多人。最后,常遇春不幸中了流箭负伤。
吴王听闻后遂命太平府院判花云率5000兵前往支援。为了节省时间,花云率部出东门南下,跨过姑溪河后沿着乡道行军。过了永宁村后进入青山山区。
他们沿着青山西麓前行,花云带领前锋部队到达第一个东西向山谷的谷口时,道路被从山坡绵延而下的原木栅栏拦住,原有一个栅栏竹笆门已经关闭。前面还横卧两块大石头。花云叫士兵上前搬开石头、撬开竹笆门时,从山谷南面山坡小树林里射出十来支短箭,射伤几个士兵。花云马上命令部队散开到乡路西面田地成排列阵。这时,从山谷里杀出一支几百人的土匪部队。花云只好率部奋战,他挥舞环子枪,杀死数名匪徒,双方士卒均有伤亡。
土匪头领见吴军个个英勇无畏,不敢恋战,吹了一声口哨,众匪迅速撤回山谷。花云已知山坡上有弓箭手,没有下令追杀。但是进退不得。花云于是令部队后退50丈(约158米)安营扎寨,同时命一个百夫长率手刀队马上抢占山谷北面的山头,掩护一支50人的短弓队占据北坡,封锁谷口。手刀队从西北面慢慢爬上去,没有遇到阻击。他们加快速度爬到靠近谷口的山顶,望见对面山坡小树林有十来个人影。
接到情报后,花云派遣50个手刀兵持盾牌爬上南坡,赶跑了土匪的弓箭手。然后命令一支50人的短弓队上山占据南坡。次日,大部队再次通过谷口时,土匪不死心,又想杀出来。结果被两面山坡上的吴军短弓队射死射伤数十人,这才乖乖撤回山里。
部队前锋走了两里路,通过一条山涧,沿山脚转向南行时,突然从东面山坡抛下一些滚木雷石,砸伤不少士兵。部队被迫停止行军。花云只好派遣一支手刀队和一支短弓队悄悄爬上山涧的西坡山头,再越过山涧到东山头,从上而下歼灭了这股土匪。这一仗花费了一个时辰。
花云部队又走了三里路,接近青山河的一条支流,距离一百来米,然后沿着山脚乡道转弯东行,准备在前面两里处过河。不料经过青山南面一个谷口时,从山坡上冲下一大批土匪,山谷里也冲出一批土匪,共有数百人。双方展开激烈的拼杀。吴军毕竟数量多,前锋有一千人,又经过训练,最后把这些土匪击溃。
他们过河离开青山,沿乡道走了约30里到达水阳江北岸的黄池村。宿营时,吴王派来信使,通知花云不必增援常遇春,返回太平府,确保太平府的安全。
朱元璋命令花云支援宣州的常遇春,只因一时想到他离宣州近,事后冷静一想:花云离开太平府,那里必然空虚,如果有敌军突然前来攻打,太平难保!太平府丢失,那应天府就危险了!故而改变初衷。
再说周王张士诚听闻吴军围攻他的宣州,又从浙江调兵翻越天目山,打算绕过广德城前来援助。
中翼统军元帅唐胜宗按照作战计划,事先已经率部进驻狮桥村(今中溪镇),做好了打阻击战的准备。
狮桥村位于天目山区三条乡道交叉口的西面乡道,即可扼制东北方由安吉经丰城、杭垓而来的援军,也可防范西南方由临安经于潜、横路头前来的敌兵。最后,唐胜宗凭借险要地形扼守,击退了周国的援兵。
三月下旬,朱元璋得知花云已经返回太平府,便带上宋思颜、冯国用、胡大海经太平、芜湖前往宣州。朱元璋首先慰问了常元帅,随后前往城西、城南查看战场,了解了城高、城宽、河深、河宽、城与河的距离以及地面的硬度等情况,然后登上城南梅溪山冈。
他瞭望城中,愤愤地说道:“如斗之城,敢抗我师?”
接着,朱元璋问大家:“尔等可知飞车耶?”陪同的徐达、赵德胜摇摇头。
宋思颜问道:“可是建在四轮车上超过城墙的一种高楼,只能上一人?”
朱元璋答道:“然。是比城墙还高的箭楼车,正面开有窗。”
徐达憨憨地问道:“那为何叫飞车?”
朱元璋扫了大家一眼,见没有人回答,就点名说:“冯指挥使,尔能说说耶?”
冯国用也听说过这个名字,曾经思考过。他说道:“我们攻打和州时,元寇有一座飞桥,可以从城头放到城下。他们从飞桥出城偷袭了耿再成。因此我以为,不管是飞桥还是飞车,这个‘飞’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高’,人在上面有凌空的感觉。第二个是‘突现’,一见必惊,像天上突然飞来似的。我寻思:此‘飞车’当初或许是叫飞楼车。常人说话都喜欢省字,有人带头说成‘飞车’,众人跟着说,时间久了,原名就忘了,子孙后代就不知‘飞车’是何物了。”
朱元璋满脸微笑,夸道:“说得好!说得甚好!尔等这回知晓这个指挥使了。他博览群书,那可不是白览的!这个‘飞’,我想到了第一个意思,然未想到第二个。冯兄启发我也。我们要造出祖宗发明的飞楼车,要它突现于宣州城的面前,使敌军胆战心惊!”
接着,朱元璋又说:“我们先造两辆试试,做宽点,站两个人,居高临下射杀,掩护云梯兵破城。宋参议,此事你来协赞冯兄一起谋划,画样后给我看。”
根据常遇春和徐达讲述的周军“火力”情况,又在梅溪山冈看见守兵几乎布满城头,朱元璋又产生一个想法。当天晚上写了一纸手令,命郭兴带领500名长弓手携10000支长箭到宣州。
宋思颜和冯国用设计出箭楼车的初稿后,按比例缩小10倍制作样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他们修改图纸后再次制作模型,没有什么问题了,图纸基本定稿。
宋参议把图纸和模型拿到朱元璋的营帐,一边让他观看,一边讲解。
楼车底盘长14.2尺(约4.5米),宽4.1尺(约1.3米),用边长0.48尺(约15.2厘米)的方木制作。采用卯榫连接。
箭楼最高平台自底盘起高28.4尺(约9米)。箭楼结构分为三段制作,全部采用卯榫连接。
下部框架结构15.8尺(约5米)高,为第一段,平面长4.5尺(约1.42米),宽3.8尺(约1.2米)。四角方柱边长3.2寸(约10厘米),与底盘左右帮卯榫连接。
中部框架结构12.6尺(约4米)高,为第二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四角方柱边长3.2寸,与第一段框架左右压柱梁采用卯榫连接(前后各短11厘米)。
上部楼阁框架结构6.3尺(约2米)高,为第三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尺寸和中部一样,四脚压四头,怎么连接呢?在这个楼阁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边长均为1.9寸(约6厘米),与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压柱梁卯榫连接。前后叠压的横梁中间,钻孔打入1至3根竹钉。
楼阁前面正中开一个箭窗,宽1尺(约31.7厘米),可以射杀正面8米远时左右6个垛口内的敌兵。这时第6个垛口离窗口大约38尺(约12米),可以百发百中。内设推拉窗板,不放箭时可以遮掩,留缝观察。因为是俯射,窗台高3.5尺(约1.1米)。以后攻击6米高的城楼也便于放箭。窗口高1.9尺(约0.6米),上沿离地5.4尺(约1.71米)。楼阁内可以站两个弓箭手,轮流放箭。
楼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有1.9尺(约0.6米)宽。后半部分地板,一半固定,一半可动,作为进出口的门板。它与一边的楼板通过户枢(门轴)连接,可从下方向一边掀开。
地板门为正方,边长1.9尺(约0.6米)。门板也是正方,边长2.2尺(约0.7米)。门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长12.6尺(约4米),宽1.5尺(约0.48米),起点是箭楼第一段的平台,梯脚离后门边0.95尺(约0.3米)。这个平台自底盘起高15.8尺(约5米)。其后面外部有一条固定在平台横梁和底盘上的斜梯,宽1.5尺。梯脚距底盘后端1.3尺(约0.4米)。这部斜梯同时起到拉固箭楼的作用。
5米高楼阁在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箭窗,窗口也宽8寸,也有推... -->>
第十九章??攻宁国遇强敌两帅受挫??造飞楼朱吴王智克宣州(10页)
1357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统军元帅唐胜宗、右副元帅陈德,领兵元帅徐达携左翼左副元帅赵德胜、镇抚丁德兴等奉命协同攻打“周国”宁国路治所宣州城(今安徽宣城市)。随行的还有镇抚吴良、吴禎等。
中翼管军总管桑世杰留守马驮沙(阴沙)。
宁国路长枪元帅谢国玺袭击广兴府(今广德县)时成了吴王将领的手下败将,心有余悸,弃城而走。元臣拜布哈、杨仲英、万户府元帅朱亮祖及百户朱文贵闭城坚守。
宣州城面积不大,但是墙高坚固,“周国”守军有五万余人,其中弓箭手就有一万。
北宋南唐时期,宣州因地处“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南唐后主李煜为了防御宋太祖赵匡胤南下进犯,令宣州刺史林仁肇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三月,新城筑成,东临水阳江西面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由南至北,叫宛溪河,平均宽度约为38米。流经东门处也有25米,成为城东护城河。
宛溪河流入水阳江的下游有一条小支流,叫道叉河,由西南至东北流入宛溪河。由于这条小支流最窄处不到10米,不宜作为宣州路北城的护城河,刺史林仁肇便命令驻军2000多士兵和百姓在今日西头湾南路北侧,由西向东挖了一条壕沟与宛溪河水连通,作为城北护城河。宽约10丈(31.7米),深约2丈(6.3米)。西端沿着道叉河东侧向南开挖,便为城西护城河。今日古城西北的大坝塘路就是西北护城河与道叉河的分界。
他还命令军民在城南开挖一条壕沟,连接城西护城河,宽约10丈,深2丈,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南面的宛溪河引入河水,再由城北护城河流进宛溪河。
由于城西人工河略为弧形向西凸,而城东的宛溪河成弧形东凸,城墙临河而筑,东西均为弧形,城池形似乌龟。因此百姓把宣城叫作“乌龟城”。
宣州城墙周长9里6步①(约合5031米)。高度连女儿墙约2.7丈(约8.55米)。
东城墙长约1875米。北头约位于今日宣城区西头湾南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南端约位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东南面。
南城墙长约975米。东接东墙南端,西到陵西路与梅溪路交汇处东侧。
西城墙长约1605米。南接南城墙西端,北到今日穆斯林宾馆正西状元府路西侧。
北城墙长约687米。西接西城墙北端,东连东城墙的北头。
城墙离护城河6丈(19米)左右。
宣州宋城开有八个城门,均有城楼。元代继续使用,只是进行了加固维修。
东门叫安定门,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中路东头、济川桥西。
东南门叫齐云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龙首路略过龙首塔一带。
南门叫定寇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市委老干部局一带。
西南门叫平寇门,约位于鳌峰西路与陵西路交汇处东侧一带。
西门叫太平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西路与敬亭路交汇处的东侧。
西北门叫集英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穆斯林宾馆西北侧的状元北路处。
北门叫宁化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锦城北路与西头湾南路交汇处南侧。
东北门叫胜敌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朱衣巷北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
北门、西门和南门的护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木桥,供官民出行。由东门出城,则需摆渡过河。从此,宣州城规模未变,再未重新扩建。
宣州守臣得知吴军前来攻打,便先把北门和西门的木桥用6尺(1.9米)高的原木栅栏封闭了。当吴军到达城北时,他们把南门的木桥也封闭了。每天都有弓箭手在城门上值守。有人上桥,他们就放箭射杀。
常遇春、徐达选择西门和南门作为进攻点。他们本来准备架设浮桥过河的,看见木桥未毁,省了一份心。做好攻城准备后,他们先派工事兵在夜晚把木桥的栅栏拆除,黎明前把云梯车推过桥,攻城的“蚁兵”小队和负责掩护的弓箭手同时进入阵地。天一亮,常遇春和徐达所部同时发起进攻。
城池防御,每个垛口布置两名弓箭手轮流放箭,平均十秒至少一箭。连续放箭,一分钟至少6箭。
两部云梯间隔约10米,中间有6个垛口。云梯两边各有2个垛口出箭,对登梯的蚁兵构成钳形攻势。排头蚁兵每十秒至少要承受4箭的攻击,每分钟要承受24箭的攻击。虽然可以手持盾牌,但是顾得了左侧,顾不了右侧;顾了右侧,又顾不了左侧。若攻城方只压住3个垛口的弓箭兵,蚁兵依然凶多吉少。
当初,元军围攻濠州时,一些红军也是这样对付蚁兵的。
南城墙长约975米,约有650个垛口,周军在每个垛口安排了4个弓箭兵,分两组,轮换防守。还布置了4个长矛兵、两个大刀兵。整个南城墙头共有6500士兵。平均每平方米有两个人。他们有的坐在城台后缘女儿墙上,有的坐在台面靠着女儿墙,把整条后墙都占满了。一些长矛兵干脆坐在中间台面上休息,以逸待劳。
西城头每个垛口也是4名弓箭手、4个长矛兵和两个大刀兵防守。
常遇春、徐达所部各使用了10部云梯,攻到酉时(5点),也没有一个人攻上城头,每部云梯下都堆集了几十具蚁兵的尸体,4个小时死伤近
2000人。攻打南门的徐达沮丧地下令收兵。西面的常遇春也无奈地收兵。
徐达、常遇春接连攻打了三天都没有攻下宣州城,已经死伤6000多人。最后,常遇春不幸中了流箭负伤。
吴王听闻后遂命太平府院判花云率5000兵前往支援。为了节省时间,花云率部出东门南下,跨过姑溪河后沿着乡道行军。过了永宁村后进入青山山区。
他们沿着青山西麓前行,花云带领前锋部队到达第一个东西向山谷的谷口时,道路被从山坡绵延而下的原木栅栏拦住,原有一个栅栏竹笆门已经关闭。前面还横卧两块大石头。花云叫士兵上前搬开石头、撬开竹笆门时,从山谷南面山坡小树林里射出十来支短箭,射伤几个士兵。花云马上命令部队散开到乡路西面田地成排列阵。这时,从山谷里杀出一支几百人的土匪部队。花云只好率部奋战,他挥舞环子枪,杀死数名匪徒,双方士卒均有伤亡。
土匪头领见吴军个个英勇无畏,不敢恋战,吹了一声口哨,众匪迅速撤回山谷。花云已知山坡上有弓箭手,没有下令追杀。但是进退不得。花云于是令部队后退50丈(约158米)安营扎寨,同时命一个百夫长率手刀队马上抢占山谷北面的山头,掩护一支50人的短弓队占据北坡,封锁谷口。手刀队从西北面慢慢爬上去,没有遇到阻击。他们加快速度爬到靠近谷口的山顶,望见对面山坡小树林有十来个人影。
接到情报后,花云派遣50个手刀兵持盾牌爬上南坡,赶跑了土匪的弓箭手。然后命令一支50人的短弓队上山占据南坡。次日,大部队再次通过谷口时,土匪不死心,又想杀出来。结果被两面山坡上的吴军短弓队射死射伤数十人,这才乖乖撤回山里。
部队前锋走了两里路,通过一条山涧,沿山脚转向南行时,突然从东面山坡抛下一些滚木雷石,砸伤不少士兵。部队被迫停止行军。花云只好派遣一支手刀队和一支短弓队悄悄爬上山涧的西坡山头,再越过山涧到东山头,从上而下歼灭了这股土匪。这一仗花费了一个时辰。
花云部队又走了三里路,接近青山河的一条支流,距离一百来米,然后沿着山脚乡道转弯东行,准备在前面两里处过河。不料经过青山南面一个谷口时,从山坡上冲下一大批土匪,山谷里也冲出一批土匪,共有数百人。双方展开激烈的拼杀。吴军毕竟数量多,前锋有一千人,又经过训练,最后把这些土匪击溃。
他们过河离开青山,沿乡道走了约30里到达水阳江北岸的黄池村。宿营时,吴王派来信使,通知花云不必增援常遇春,返回太平府,确保太平府的安全。
朱元璋命令花云支援宣州的常遇春,只因一时想到他离宣州近,事后冷静一想:花云离开太平府,那里必然空虚,如果有敌军突然前来攻打,太平难保!太平府丢失,那应天府就危险了!故而改变初衷。
再说周王张士诚听闻吴军围攻他的宣州,又从浙江调兵翻越天目山,打算绕过广德城前来援助。
中翼统军元帅唐胜宗按照作战计划,事先已经率部进驻狮桥村(今中溪镇),做好了打阻击战的准备。
狮桥村位于天目山区三条乡道交叉口的西面乡道,即可扼制东北方由安吉经丰城、杭垓而来的援军,也可防范西南方由临安经于潜、横路头前来的敌兵。最后,唐胜宗凭借险要地形扼守,击退了周国的援兵。
三月下旬,朱元璋得知花云已经返回太平府,便带上宋思颜、冯国用、胡大海经太平、芜湖前往宣州。朱元璋首先慰问了常元帅,随后前往城西、城南查看战场,了解了城高、城宽、河深、河宽、城与河的距离以及地面的硬度等情况,然后登上城南梅溪山冈。
他瞭望城中,愤愤地说道:“如斗之城,敢抗我师?”
接着,朱元璋问大家:“尔等可知飞车耶?”陪同的徐达、赵德胜摇摇头。
宋思颜问道:“可是建在四轮车上超过城墙的一种高楼,只能上一人?”
朱元璋答道:“然。是比城墙还高的箭楼车,正面开有窗。”
徐达憨憨地问道:“那为何叫飞车?”
朱元璋扫了大家一眼,见没有人回答,就点名说:“冯指挥使,尔能说说耶?”
冯国用也听说过这个名字,曾经思考过。他说道:“我们攻打和州时,元寇有一座飞桥,可以从城头放到城下。他们从飞桥出城偷袭了耿再成。因此我以为,不管是飞桥还是飞车,这个‘飞’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高’,人在上面有凌空的感觉。第二个是‘突现’,一见必惊,像天上突然飞来似的。我寻思:此‘飞车’当初或许是叫飞楼车。常人说话都喜欢省字,有人带头说成‘飞车’,众人跟着说,时间久了,原名就忘了,子孙后代就不知‘飞车’是何物了。”
朱元璋满脸微笑,夸道:“说得好!说得甚好!尔等这回知晓这个指挥使了。他博览群书,那可不是白览的!这个‘飞’,我想到了第一个意思,然未想到第二个。冯兄启发我也。我们要造出祖宗发明的飞楼车,要它突现于宣州城的面前,使敌军胆战心惊!”
接着,朱元璋又说:“我们先造两辆试试,做宽点,站两个人,居高临下射杀,掩护云梯兵破城。宋参议,此事你来协赞冯兄一起谋划,画样后给我看。”
根据常遇春和徐达讲述的周军“火力”情况,又在梅溪山冈看见守兵几乎布满城头,朱元璋又产生一个想法。当天晚上写了一纸手令,命郭兴带领500名长弓手携10000支长箭到宣州。
宋思颜和冯国用设计出箭楼车的初稿后,按比例缩小10倍制作样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他们修改图纸后再次制作模型,没有什么问题了,图纸基本定稿。
宋参议把图纸和模型拿到朱元璋的营帐,一边让他观看,一边讲解。
楼车底盘长14.2尺(约4.5米),宽4.1尺(约1.3米),用边长0.48尺(约15.2厘米)的方木制作。采用卯榫连接。
箭楼最高平台自底盘起高28.4尺(约9米)。箭楼结构分为三段制作,全部采用卯榫连接。
下部框架结构15.8尺(约5米)高,为第一段,平面长4.5尺(约1.42米),宽3.8尺(约1.2米)。四角方柱边长3.2寸(约10厘米),与底盘左右帮卯榫连接。
中部框架结构12.6尺(约4米)高,为第二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四角方柱边长3.2寸,与第一段框架左右压柱梁采用卯榫连接(前后各短11厘米)。
上部楼阁框架结构6.3尺(约2米)高,为第三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尺寸和中部一样,四脚压四头,怎么连接呢?在这个楼阁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边长均为1.9寸(约6厘米),与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压柱梁卯榫连接。前后叠压的横梁中间,钻孔打入1至3根竹钉。
楼阁前面正中开一个箭窗,宽1尺(约31.7厘米),可以射杀正面8米远时左右6个垛口内的敌兵。这时第6个垛口离窗口大约38尺(约12米),可以百发百中。内设推拉窗板,不放箭时可以遮掩,留缝观察。因为是俯射,窗台高3.5尺(约1.1米)。以后攻击6米高的城楼也便于放箭。窗口高1.9尺(约0.6米),上沿离地5.4尺(约1.71米)。楼阁内可以站两个弓箭手,轮流放箭。
楼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有1.9尺(约0.6米)宽。后半部分地板,一半固定,一半可动,作为进出口的门板。它与一边的楼板通过户枢(门轴)连接,可从下方向一边掀开。
地板门为正方,边长1.9尺(约0.6米)。门板也是正方,边长2.2尺(约0.7米)。门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长12.6尺(约4米),宽1.5尺(约0.48米),起点是箭楼第一段的平台,梯脚离后门边0.95尺(约0.3米)。这个平台自底盘起高15.8尺(约5米)。其后面外部有一条固定在平台横梁和底盘上的斜梯,宽1.5尺。梯脚距底盘后端1.3尺(约0.4米)。这部斜梯同时起到拉固箭楼的作用。
5米高楼阁在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箭窗,窗口也宽8寸,也有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