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常山居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日,风和日丽,应朋友之邀到红大烧烤店去吃烧烤。红大烧烤地处风景秀丽的平阳河西岸,柳行内一排排摆好烤炉,迎接四面八方食客。据介绍,烧烤源于日本、南韩,改革开放后,经沿海地带传入内地,现各地都在经营。友人相邀,觉着好奇,故准时入约。
原先放好的炉架,里面盛满木炭火种,上面用铁条做成的网,把串好的羊肉、尤鱼、麻雀之类的食物放在木炭火上边,自烤自吃,其中味道多样,有麻辣的还有酱味的,品种齐全,并有各种酒类供应。炭火旺盛,羊肉串上的油滴入炉中,发出“啧啧”的响声,香味四溢,吸引了很多人,成为新的特色美食,大饱了城里人的口福。看着吃的津津有味的食客,想起了童年的烧烤。
整个童年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自娱、自乐、自食,引发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初秋来临,就有了小伙们的好去处,起码能填饱肚子,就说庄稼吧,花生蔓未干,就用干柴引着火,烧的“啪、啪”作响,在秋风吹拂下,火势越烧越旺,把我们的脸烤的通红,待火势见小,就用木棍往外拨,先吃为快。花生烧好了,伙伴们一拥而上,很快结束战斗,那香喷喷的烧花生,吸引着许多同伴,都寻着香味而来,三下五除二,一会儿仔细看,个个手沾满灰,再看看嘴巴,脸上都成了黑的,相互大笑之后,跑到山泉边喝水、洗脸,唱着,跳跃着回家,快乐的不得了。干活快晌午的时候,用镢头在堰边掏一洞,留出烟筒,折来木棍当炉条,把地瓜均匀地摆在上面,把干柴放在下面,点着火,浓浓地烟火从山凹里升起,既象是炊烟,又象是在撒坡火,不一会,其它山岭上有几处燃烧起来,知道是在烧地瓜。烧到柴火尽是火碳的时候,把地瓜放在火堆里边,用土埋住,约半小时后,把地瓜扒出来,又软、又香的地瓜成为丰盛的午餐。不仅麦穗可能烤着吃,而且玉米也能烤着吃,玉米硬籽了,用木棍叉住,放在火里烧着吃。豆子熟了,割一抱豆子,用豆秆作燃料点着火,正如曹植的那三步诗那样: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秸把豆子烧熟,习惯地用草帽把灰扇走,豆子露出在地面,人们围上去,争相拾豆粒吃,其吃豆粒的方法很特别,把滚烫的豆粒捡起来,用力一扔,把嘴一张,正好扔进嘴里。又干、又香的豆粒,成为大家的美食,这些方法,成为当时农民朋友的极大乐趣,至今回想起来对当时的那种生活乐趣,至今还十分留恋。
不仅庄稼可以烧着吃,鱼类、昆虫类也可以烧着吃,那个年代植被较好,沟沟叉叉地都有泉水,自然有鱼、虾、蟹之类,工余,几个人把一小河塘排干水,把鱼、虾、蟹捉住,用藕叶包起来,放在火里烧,那种香味比现在烤的尤鱼强百倍。逮些蚂蚱就地取材拾一些干柴,就地点着火,把蚂蚱放上,蚂蚱肚子开始膨胀,很快变成水泡似的,满腹的籽金黄,咬一口,又香又面。如果能捉住一些小鸟之类,用黄泥巴糊好,放火里烧,约半小时候,就可开启享用,正是现在的“叫花子鸡”的吃法,不如现在那样将就。凡是能烧着吃的东西,都在山坡上就地烧烤,成为当时很时髦的食用方法“逮住烧烧吃”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在地里烧东西吃,成为小伙伴门的游戏乐趣,不管什么地点,不管什么时间,只要合适,就地操作。那年秋天,林业队在山上割黄草,工余,逮捕一些蚂蚱,抠了一些豆虫,拾了柴草,点着火,用传统工艺很快烧熟了,正吃的带劲,剩下的火种被风刮跑,引起山火,火苗随风而起,势不可挡,连成一片,我们几个吓坏了,片刻之后,奋不顾身扑火,其他人前来帮忙,山火很快扑灭,没有形成后果,多亏了那道山梁寸草不长,多亏了众人帮忙,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上想起来还毛骨悚然。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从那次教训中形成。
在地里能烧着吃的东西都和闹着玩一样,半开玩笑半饱口福。而在家里也是烧着吃,在粗粮多、细粮少的年代里,孩子要吃点面粉,就和点白面,粘在木棍上,放在摊煎饼的火窝里烧,很快膨胀的面食即刻烧熟,闻一闻,勾起人门的食欲,成为喂小孩子的主食和烹饪方法。买来咸鱼,因没有油去煎,就放在火里烧,其味道极美。冬天,围着火炉,什么地瓜、花生、咸鱼、咸菜等一些食品,都放在炉子里烧,觉着那样吃很可口,又省劲,而且经过烧烤的食品要比正常做的要香几倍。
回顾童年,是极大的乐趣,也是生活所迫,假如说物资非常丰富,也不会什么都烧着吃,更不会像现在那样餐桌上要什么有什么,何况那时地处山野,就地取材,满足了好奇,又满足了食欲。虽然我不怀念那个年代,我怀念童年的生活,真挚有趣,有滋有味,有永恒的回忆。
久违了,童年的烧烤。
秋日,风和日丽,应朋友之邀到红大烧烤店去吃烧烤。红大烧烤地处风景秀丽的平阳河西岸,柳行内一排排摆好烤炉,迎接四面八方食客。据介绍,烧烤源于日本、南韩,改革开放后,经沿海地带传入内地,现各地都在经营。友人相邀,觉着好奇,故准时入约。
原先放好的炉架,里面盛满木炭火种,上面用铁条做成的网,把串好的羊肉、尤鱼、麻雀之类的食物放在木炭火上边,自烤自吃,其中味道多样,有麻辣的还有酱味的,品种齐全,并有各种酒类供应。炭火旺盛,羊肉串上的油滴入炉中,发出“啧啧”的响声,香味四溢,吸引了很多人,成为新的特色美食,大饱了城里人的口福。看着吃的津津有味的食客,想起了童年的烧烤。
整个童年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自娱、自乐、自食,引发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初秋来临,就有了小伙们的好去处,起码能填饱肚子,就说庄稼吧,花生蔓未干,就用干柴引着火,烧的“啪、啪”作响,在秋风吹拂下,火势越烧越旺,把我们的脸烤的通红,待火势见小,就用木棍往外拨,先吃为快。花生烧好了,伙伴们一拥而上,很快结束战斗,那香喷喷的烧花生,吸引着许多同伴,都寻着香味而来,三下五除二,一会儿仔细看,个个手沾满灰,再看看嘴巴,脸上都成了黑的,相互大笑之后,跑到山泉边喝水、洗脸,唱着,跳跃着回家,快乐的不得了。干活快晌午的时候,用镢头在堰边掏一洞,留出烟筒,折来木棍当炉条,把地瓜均匀地摆在上面,把干柴放在下面,点着火,浓浓地烟火从山凹里升起,既象是炊烟,又象是在撒坡火,不一会,其它山岭上有几处燃烧起来,知道是在烧地瓜。烧到柴火尽是火碳的时候,把地瓜放在火堆里边,用土埋住,约半小时后,把地瓜扒出来,又软、又香的地瓜成为丰盛的午餐。不仅麦穗可能烤着吃,而且玉米也能烤着吃,玉米硬籽了,用木棍叉住,放在火里烧着吃。豆子熟了,割一抱豆子,用豆秆作燃料点着火,正如曹植的那三步诗那样: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秸把豆子烧熟,习惯地用草帽把灰扇走,豆子露出在地面,人们围上去,争相拾豆粒吃,其吃豆粒的方法很特别,把滚烫的豆粒捡起来,用力一扔,把嘴一张,正好扔进嘴里。又干、又香的豆粒,成为大家的美食,这些方法,成为当时农民朋友的极大乐趣,至今回想起来对当时的那种生活乐趣,至今还十分留恋。
不仅庄稼可以烧着吃,鱼类、昆虫类也可以烧着吃,那个年代植被较好,沟沟叉叉地都有泉水,自然有鱼、虾、蟹之类,工余,几个人把一小河塘排干水,把鱼、虾、蟹捉住,用藕叶包起来,放在火里烧,那种香味比现在烤的尤鱼强百倍。逮些蚂蚱就地取材拾一些干柴,就地点着火,把蚂蚱放上,蚂蚱肚子开始膨胀,很快变成水泡似的,满腹的籽金黄,咬一口,又香又面。如果能捉住一些小鸟之类,用黄泥巴糊好,放火里烧,约半小时候,就可开启享用,正是现在的“叫花子鸡”的吃法,不如现在那样将就。凡是能烧着吃的东西,都在山坡上就地烧烤,成为当时很时髦的食用方法“逮住烧烧吃”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在地里烧东西吃,成为小伙伴门的游戏乐趣,不管什么地点,不管什么时间,只要合适,就地操作。那年秋天,林业队在山上割黄草,工余,逮捕一些蚂蚱,抠了一些豆虫,拾了柴草,点着火,用传统工艺很快烧熟了,正吃的带劲,剩下的火种被风刮跑,引起山火,火苗随风而起,势不可挡,连成一片,我们几个吓坏了,片刻之后,奋不顾身扑火,其他人前来帮忙,山火很快扑灭,没有形成后果,多亏了那道山梁寸草不长,多亏了众人帮忙,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上想起来还毛骨悚然。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从那次教训中形成。
在地里能烧着吃的东西都和闹着玩一样,半开玩笑半饱口福。而在家里也是烧着吃,在粗粮多、细粮少的年代里,孩子要吃点面粉,就和点白面,粘在木棍上,放在摊煎饼的火窝里烧,很快膨胀的面食即刻烧熟,闻一闻,勾起人门的食欲,成为喂小孩子的主食和烹饪方法。买来咸鱼,因没有油去煎,就放在火里烧,其味道极美。冬天,围着火炉,什么地瓜、花生、咸鱼、咸菜等一些食品,都放在炉子里烧,觉着那样吃很可口,又省劲,而且经过烧烤的食品要比正常做的要香几倍。
回顾童年,是极大的乐趣,也是生活所迫,假如说物资非常丰富,也不会什么都烧着吃,更不会像现在那样餐桌上要什么有什么,何况那时地处山野,就地取材,满足了好奇,又满足了食欲。虽然我不怀念那个年代,我怀念童年的生活,真挚有趣,有滋有味,有永恒的回忆。
久违了,童年的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