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淡墨冰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记得墨狐在一个帖子里说:淡墨一定也是爱书之人。当时看到这句话,心虚得顾左右而言其它。老实说,我没有读书的习惯,起码是没有经常读书的好习惯。
但小时候好象不是这样的。追溯到最早读书的年龄,应该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吧。因为长在农村,童年是疯着闹着象野孩子一样玩大的,家里也没有书香的熏陶,所以接触书并不早,喜欢读书自然也很晚了。
在农村,没有书店,也还没到喜欢读书喜欢到缠着大人买的程度(估计缠着也不会买,父母会认为那是与学习无关的),能够看的都是爷爷的几本破书。不单单故事情节曲折迭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还讲的都是一些很古老的历史故事。能记起来书名的,有薛仁贵征东、包公案、秦香莲、隋唐演义,好象也就这么多吧,记不起来的应该也就一两本,因为爷爷看的书也并不多。
其实连我自己也想不起来,小学四年级的我是怎么看那些书的,当时认识的字并不多啊。记得最长的就是那部薛仁贵征东的章回小说,分上、中、下三本,每本都在300页左右。那时,放学回家除了做作业,我就成天的捧着那些书看。后来怕父母骂,钻到我家一个没有装上玻璃门的挂衣柜里,缩着身子在里面看。而且还不仅仅是看书那么简单,我还能把那些长长的故事情节细细的讲述出来。每天放学途中,我就象现在说评书的那样,眉飞色舞的给同道的同学讲那些跟爷爷一样老的故事。
再稍长一点,家就搬到县城了,没古书看了,别的书也不怎么看。到上中学的时候,知识面扩大了,也开始陆陆续续的看一些名著。与其说喜欢,还不如说是为了趋风附雅,刻意在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说,我所看过的名著,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看的,无非就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乱世佳人,复活、简爱、雾都孤儿、呼啸山庄之类的外国名著。说不上看得很透彻明白,也谈不上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正那本呼啸山庄我颠来倒去的看了好几遍,除了觉得希斯克列夫是个古里古怪的人,没有觉得还有其它什么。所以说,我看名著是失败的,刻意要读的书能读出点什么呢,仅仅是为了解一下那些故事情节,别人提起的时候不至于陌生罢了。
但是我却是不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在那言情小说风糜的年代,我也就是从别人那里记住了几个写言情小说的作者的名字,但除了琼瑶的例外。应该说象我这样爱做梦的女子,会偏爱爱情小说,但却恰恰相反,我对言情小说的兴趣甚至不及那些外国名著,因为我不相信爱情会象童话。看琼瑶的小说,并不是冲着那悱恻缠绵的故事情节,而是喜欢小说中的诗词和那种很典雅的文风,让人觉得好美,有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可以说,后来喜欢上红楼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这也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我唯一认真看过的一部小说。在我的骨子里,有种与生俱来的古典情结。有些时候我会想象我如果生活在古代,杏衫罗裙,长发轻挽,或抚一曲古筝,或伴一纸的墨香,那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正因为如此,一部红楼梦成了书柜里被我翻得最勤的一本书。跟看外国名著不一样的是,我并无意去把那些情节看得很仔细,因为这红楼梦的故事即使不看,也几乎人人皆知了,没有深究的必要。所以我是翻到哪看到哪,细细的去品味其中那些吟诗作对的乐趣,或是曹公的文字所呈现出来的魅力。
至于现在,我却是不爱看任何小说了。因为看多了各种类型的杂志,形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看书从来不从前往后翻,总是从后面或是从中间随便挑一篇来看。这种习惯是没法看小说的,而且我也不想去关注那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因此干脆什么小说都懒得看了,后来发展到任何有名气没名气的作家出版的散文诗歌文集也不看了。
说实话,这对于经常舞文弄墨的我来,是件羞愧的事情。因为杂志终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类书,更何况,我常看的多是些女性类的杂志,尽是些情感纠葛或是流行时尚。按道理说,我还可以在网上看书。但我以为,书是应该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眼睛看的。浑身不自在的顶着一个成天上网的罪名,还要忍受电脑的辐射,又如何能体会到读书的妙处呢。
不要以为我是在为自己现在不读书找借口,如果不能走进文字里去,真的还不如不读书。文字是种需要用心去触摸的语言,走进了别人的文字里,就如同走进了别人的心里,这让人有种攻陷作者心灵屏障的快感,起码自以为是这样的。
细细梳理一下我读书的所有历程,所读的书真的不多。但对于文字,我却是敏感的。当我突然来了兴趣,想写点诗或散文的时候,我会不知疲倦的整天泡在别人的文字或是书里,然后总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充实我自己写的东西。比如现代诗的走向趋势,现阶段散文的风格形式,别人文风的可取之处等等,我都能很准确的把它抓住,然后尽量不着痕迹的带进我自己的文字里。
可是漫散懒淡下来,我却依旧还是不怎么看书。这让我的文字呈现一种形式很美,但内涵不足的病态。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知之不晚,知之不晚啊!
2005年9月25日8:30分临屏
记得墨狐在一个帖子里说:淡墨一定也是爱书之人。当时看到这句话,心虚得顾左右而言其它。老实说,我没有读书的习惯,起码是没有经常读书的好习惯。
但小时候好象不是这样的。追溯到最早读书的年龄,应该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吧。因为长在农村,童年是疯着闹着象野孩子一样玩大的,家里也没有书香的熏陶,所以接触书并不早,喜欢读书自然也很晚了。
在农村,没有书店,也还没到喜欢读书喜欢到缠着大人买的程度(估计缠着也不会买,父母会认为那是与学习无关的),能够看的都是爷爷的几本破书。不单单故事情节曲折迭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还讲的都是一些很古老的历史故事。能记起来书名的,有薛仁贵征东、包公案、秦香莲、隋唐演义,好象也就这么多吧,记不起来的应该也就一两本,因为爷爷看的书也并不多。
其实连我自己也想不起来,小学四年级的我是怎么看那些书的,当时认识的字并不多啊。记得最长的就是那部薛仁贵征东的章回小说,分上、中、下三本,每本都在300页左右。那时,放学回家除了做作业,我就成天的捧着那些书看。后来怕父母骂,钻到我家一个没有装上玻璃门的挂衣柜里,缩着身子在里面看。而且还不仅仅是看书那么简单,我还能把那些长长的故事情节细细的讲述出来。每天放学途中,我就象现在说评书的那样,眉飞色舞的给同道的同学讲那些跟爷爷一样老的故事。
再稍长一点,家就搬到县城了,没古书看了,别的书也不怎么看。到上中学的时候,知识面扩大了,也开始陆陆续续的看一些名著。与其说喜欢,还不如说是为了趋风附雅,刻意在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说,我所看过的名著,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看的,无非就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乱世佳人,复活、简爱、雾都孤儿、呼啸山庄之类的外国名著。说不上看得很透彻明白,也谈不上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正那本呼啸山庄我颠来倒去的看了好几遍,除了觉得希斯克列夫是个古里古怪的人,没有觉得还有其它什么。所以说,我看名著是失败的,刻意要读的书能读出点什么呢,仅仅是为了解一下那些故事情节,别人提起的时候不至于陌生罢了。
但是我却是不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在那言情小说风糜的年代,我也就是从别人那里记住了几个写言情小说的作者的名字,但除了琼瑶的例外。应该说象我这样爱做梦的女子,会偏爱爱情小说,但却恰恰相反,我对言情小说的兴趣甚至不及那些外国名著,因为我不相信爱情会象童话。看琼瑶的小说,并不是冲着那悱恻缠绵的故事情节,而是喜欢小说中的诗词和那种很典雅的文风,让人觉得好美,有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可以说,后来喜欢上红楼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这也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我唯一认真看过的一部小说。在我的骨子里,有种与生俱来的古典情结。有些时候我会想象我如果生活在古代,杏衫罗裙,长发轻挽,或抚一曲古筝,或伴一纸的墨香,那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正因为如此,一部红楼梦成了书柜里被我翻得最勤的一本书。跟看外国名著不一样的是,我并无意去把那些情节看得很仔细,因为这红楼梦的故事即使不看,也几乎人人皆知了,没有深究的必要。所以我是翻到哪看到哪,细细的去品味其中那些吟诗作对的乐趣,或是曹公的文字所呈现出来的魅力。
至于现在,我却是不爱看任何小说了。因为看多了各种类型的杂志,形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看书从来不从前往后翻,总是从后面或是从中间随便挑一篇来看。这种习惯是没法看小说的,而且我也不想去关注那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因此干脆什么小说都懒得看了,后来发展到任何有名气没名气的作家出版的散文诗歌文集也不看了。
说实话,这对于经常舞文弄墨的我来,是件羞愧的事情。因为杂志终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类书,更何况,我常看的多是些女性类的杂志,尽是些情感纠葛或是流行时尚。按道理说,我还可以在网上看书。但我以为,书是应该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眼睛看的。浑身不自在的顶着一个成天上网的罪名,还要忍受电脑的辐射,又如何能体会到读书的妙处呢。
不要以为我是在为自己现在不读书找借口,如果不能走进文字里去,真的还不如不读书。文字是种需要用心去触摸的语言,走进了别人的文字里,就如同走进了别人的心里,这让人有种攻陷作者心灵屏障的快感,起码自以为是这样的。
细细梳理一下我读书的所有历程,所读的书真的不多。但对于文字,我却是敏感的。当我突然来了兴趣,想写点诗或散文的时候,我会不知疲倦的整天泡在别人的文字或是书里,然后总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充实我自己写的东西。比如现代诗的走向趋势,现阶段散文的风格形式,别人文风的可取之处等等,我都能很准确的把它抓住,然后尽量不着痕迹的带进我自己的文字里。
可是漫散懒淡下来,我却依旧还是不怎么看书。这让我的文字呈现一种形式很美,但内涵不足的病态。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知之不晚,知之不晚啊!
2005年9月25日8:30分临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