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柏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摘要:各种媒体,各个参与到此事之中的有公信影响力的人,包括韩寒和方舟子本人,都在全新演绎着识破“妖魔”的“唐僧”和“菩萨”的角色,中国上海的某个法庭目前则神勇地挑战“如来佛”的角色。“方韩口水大战”这场几乎要焚烧掉中国媒体所有的帝国大厦的烈火,对中国未来关于诚信的舆论走向和道德公信力的影响不可估量。当今社会诚信度发生了严重危机,我们人类既然创造了“微”时代,那么“微”时代的舆论导向应该由谁来引领?“微”时代的公信力应该怎样建立和维护?
鲍鹏山先生是值得我尊敬的人之一,他有一些文章我很欣赏,但我对他的尊敬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质疑。鲍鹏山先生在2月8日新出版的新民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的署名文章,我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说实话,韩寒一直是我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在我的课堂上肤浅地向我的学生阐明不要崇拜他的原因,而且这种阐明是偶然和不甚明晰的,并且几乎都是被学生逼的,也是一个应该具有基本文化判断力的教师的职责所迫。如果我不是教师,而且没有良知,我才懒得管这些。我是一个路过人世的平民,我要生活,实实在在地生活。
至于韩寒一直是我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的原因,一是他对教师的一些言论,深深地伤害了我;二是他如影随形,一直在解构着我和我的同行们的教育效果,三是我在普通学校教书,他让我身边那些不学无术、鄙视甚至践踏知识、不求上进却企图不劳而获、整天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学生一直躁动不安,甚至包括我的女儿。但“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况且,中国这林子这么大,我能赶走几只鼓噪的鸟。
鲍鹏山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方舟子这次倒韩行动,由方舟子自以为的正剧变为闹剧,最终变为悲剧——它不仅暴露了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还暴露出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
我觉得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没有说清楚方舟子“倒韩”的事实,事实到底是什么,读后不甚了了,难道事实就是他所说的方舟子先生的一系列连篇累牍条分缕析以至于深文周纳得出的结论都不足以构成完整的证据链?。
我觉得鲍鹏山先生在这篇长文中也没有说清楚方舟子“倒韩”的价值。比如,鲍鹏山先生在此文中说“它不仅暴露了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还暴露出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那么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是什么?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在这篇文章里都没有明晰地说清楚。
读罢他的文章,我只读懂了一点,那就是他认为韩寒不能撼动,不可撼动,撼动韩寒就是“用管窥天,以锥指地”换句话说,就是不自量力,甚至“井底之蛙”而且他认为方舟子是意气用事,是在撕裂社群,他认为方舟子这样做,既无确凿事实根据,又无多少正面价值。最后结论就是方韩二人不要鹬蚌相争唇亡齿寒了,应该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
笑话!真是笑话!天大的笑话!
一驳:事实何在
先看第一点。为了证明韩寒的那些文章不是韩寒所作,方舟子先生连篇累牍条分缕析以至于深文周纳,明眼人都明白,他是在试图说明韩寒的一些文章可能是找人“代笔”或“被人”代笔,方舟子先生是在挑动国人的思维神经,是在想找出真相,揭露他自己认为的那个可能是“被包装成文学天才”的韩寒,而不是为了想说明韩寒的文学和文史水平差。
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质疑说:方舟子说韩寒文学和文史水平差,没有问题,是文学和学术批评;而方舟子指责韩寒的一些的文章不是自己所写而是有人代笔,那就不是文学批评,而是方舟子自己以为的“打假”或被打者以为的“诬陷”或“抹黑”了。还说方舟子先生的分析有些地方还“自我矛盾”
我觉得,既然方舟子不是在做文学批评,而是在用不是他首创的,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经常用到的那种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做质疑,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值得鲍鹏山先生给他戴上“诬陷”、“抹黑”的帽子么。逻辑分析、文本分析,以前大家都这么做,现在也有很多人这么做,甚至有计算机的软件专门从事这方面分析,那么这些人都是在做“诬陷”或者“抹黑”他人的事情么?
我觉得,当韩寒的名字具有符号意义和榜样偶像力量之后,他便因为他的公共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公共人物”而对他那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之路”进行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甚至质疑,就完全符合公共利益。
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还说,文学批评和“打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故意混淆。这我同意。
可是谁都知道,事情发展到现在,方舟子根本就无意于文学批评,而是实实在在的打假。那么,这个目前的确不知真假、存有一些疑点的“天才文学神童”该不该质疑呢?至于如果方舟子先生“打”错了怎么办,我想不管方舟子先生他想不想负责任,他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
至于鲍鹏山先生所说的:“方舟子不是文学作家,是科普作家,科普要求的是绝对的真实和事实,但不能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观点我同意。
但是,从头至今,方舟子先生并不是再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而是在质疑,而是用他自己所认同许多人也能接受的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在质疑,并且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再说,鲍鹏山先生举苏轼为例,并且戏说苏轼科举也有可能是找人代笔,并且找了那么多例证,我个人认为不足取。
首先,没有人质疑苏轼,苏轼也没有吼着出资2000万求人找出他文章是找人捉刀或者被人捉刀的壮举,鲍鹏山先生著文“天才”苏轼原是“代笔”“代考”招纳各路英豪找苏轼的作弊证据,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无聊的倡议,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苏轼抹黑,在诬陷苏轼,完全违背了一个有成就的学人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其次,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的举证,只能说明苏轼到底那一年中举,各种书文说法不一而已,并不能证明苏轼就是找人代笔或者提前背好文章默写冒充过关。当时肯定有监考人,韩愈也许就能证明。而且苏轼以后的诗文成就也足以证明苏轼天才的身份。如果韩寒今时今日有苏轼中举13年后的文采和修养,我估计也就没有现在的这场口水大战。
其实,当年策划并成功举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知情人,至少完全可以证明韩寒那篇夺冠文章是韩寒自己亲笔所写或者不是亲笔所写。这些人为什么至今无一露面,我不知道,鲍鹏山先生也许也不知道,我们都不要做任何猜测,因为猜测出来的结果如果诉诸大众的视听,那是要负责任的。中国的举证制度是谁起诉谁举证,这是韩寒应该考虑的事情,他既然敢把方舟子告上法庭,他就有他的制胜法宝。谁也不要在这个时候提方仲永,那是王安石笔下的寓言,宋朝的地方志似乎无一记载这个人或者这件事。
另外,不要为了力挺韩寒而惊扰先辈,特别是受人尊敬的仙逝已久的先辈,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那么不负责任振振有辞地著文质疑苏轼,难道这不是一种对中国大众、中国文化和自己人格的亵渎吗?今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节目我特别欣赏,就是黄宏等人表演的那个小品荆柯刺秦。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小品很有现实性,对目前演艺界什么都敢戏说的现象给予了深刻的讽刺,有些台词的确触及到了我心灵的深处。
大家一定都记得西游记“真假美猴王”那个精彩的故事,我觉得,各种媒体,各个参与到此事之中的有公信影响力的人,包括韩寒和方舟子本人,都在全新演绎着识破“妖魔”的“唐僧”和“菩萨”的角色,中国上海的某个法庭目前则神勇地挑战“如来佛”的角色。“唐僧”和“菩萨”识破“妖魔”的本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至于这个法庭最终有没有“如来佛”的本事和公信力,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二驳:相信天才
我也是老师,但没有忝列“大作家”的行列,也因为职业的缘故,常常也能看到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我也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还真是有一些孩子,他们的文字太有天赋了,无论遣词造句,运思谋篇,都才华横溢,议论风发,触处皆春。我也常常为他们的才华惊叹,”但我没有常常觉得他们不亚于韩寒,更没有遗憾他们没有韩寒那样的机遇。反而我觉得,如果他们写出了韩寒新浪博客首页认可的介绍他的139则经典语录的其中某些语录,我会为自己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感到耻辱。
至于鲍鹏山先生在文中提到的“1979年出生的当年明月,二十多岁就开始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无论史学、史识,还是文字上的谋篇布局、删裁详略,叙纷繁史实而条理清晰,论复杂人物而切中肯綮,都远超不少积学多年的学者专家,我们是否也要质疑?”
我个人觉得不需要质疑,因为截至目前诸如麦田或者任何一个其他人没有披露当年明月的什么细节,当年明月也没有天价悬赏,他也没有遭到诸如方舟子等一类人的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更没有引起中国广大公众的如此关注,最为重要的,他和韩寒无法相比,用新三国里徐庶的话来说,当年明月和韩寒相比,简直就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凤凰。说实话,不怕大家笑话,我的确才疏学浅,如果不是鲍鹏山先生提及,我还真不知道当年明月是何方神圣。
我认同鲍鹏... -->>
摘要:各种媒体,各个参与到此事之中的有公信影响力的人,包括韩寒和方舟子本人,都在全新演绎着识破“妖魔”的“唐僧”和“菩萨”的角色,中国上海的某个法庭目前则神勇地挑战“如来佛”的角色。“方韩口水大战”这场几乎要焚烧掉中国媒体所有的帝国大厦的烈火,对中国未来关于诚信的舆论走向和道德公信力的影响不可估量。当今社会诚信度发生了严重危机,我们人类既然创造了“微”时代,那么“微”时代的舆论导向应该由谁来引领?“微”时代的公信力应该怎样建立和维护?
鲍鹏山先生是值得我尊敬的人之一,他有一些文章我很欣赏,但我对他的尊敬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质疑。鲍鹏山先生在2月8日新出版的新民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的署名文章,我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说实话,韩寒一直是我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在我的课堂上肤浅地向我的学生阐明不要崇拜他的原因,而且这种阐明是偶然和不甚明晰的,并且几乎都是被学生逼的,也是一个应该具有基本文化判断力的教师的职责所迫。如果我不是教师,而且没有良知,我才懒得管这些。我是一个路过人世的平民,我要生活,实实在在地生活。
至于韩寒一直是我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的原因,一是他对教师的一些言论,深深地伤害了我;二是他如影随形,一直在解构着我和我的同行们的教育效果,三是我在普通学校教书,他让我身边那些不学无术、鄙视甚至践踏知识、不求上进却企图不劳而获、整天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学生一直躁动不安,甚至包括我的女儿。但“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况且,中国这林子这么大,我能赶走几只鼓噪的鸟。
鲍鹏山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方舟子这次倒韩行动,由方舟子自以为的正剧变为闹剧,最终变为悲剧——它不仅暴露了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还暴露出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
我觉得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没有说清楚方舟子“倒韩”的事实,事实到底是什么,读后不甚了了,难道事实就是他所说的方舟子先生的一系列连篇累牍条分缕析以至于深文周纳得出的结论都不足以构成完整的证据链?。
我觉得鲍鹏山先生在这篇长文中也没有说清楚方舟子“倒韩”的价值。比如,鲍鹏山先生在此文中说“它不仅暴露了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还暴露出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那么国人在事实认知上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缺陷是什么?国人在价值认同上的混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在这篇文章里都没有明晰地说清楚。
读罢他的文章,我只读懂了一点,那就是他认为韩寒不能撼动,不可撼动,撼动韩寒就是“用管窥天,以锥指地”换句话说,就是不自量力,甚至“井底之蛙”而且他认为方舟子是意气用事,是在撕裂社群,他认为方舟子这样做,既无确凿事实根据,又无多少正面价值。最后结论就是方韩二人不要鹬蚌相争唇亡齿寒了,应该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
笑话!真是笑话!天大的笑话!
一驳:事实何在
先看第一点。为了证明韩寒的那些文章不是韩寒所作,方舟子先生连篇累牍条分缕析以至于深文周纳,明眼人都明白,他是在试图说明韩寒的一些文章可能是找人“代笔”或“被人”代笔,方舟子先生是在挑动国人的思维神经,是在想找出真相,揭露他自己认为的那个可能是“被包装成文学天才”的韩寒,而不是为了想说明韩寒的文学和文史水平差。
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质疑说:方舟子说韩寒文学和文史水平差,没有问题,是文学和学术批评;而方舟子指责韩寒的一些的文章不是自己所写而是有人代笔,那就不是文学批评,而是方舟子自己以为的“打假”或被打者以为的“诬陷”或“抹黑”了。还说方舟子先生的分析有些地方还“自我矛盾”
我觉得,既然方舟子不是在做文学批评,而是在用不是他首创的,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经常用到的那种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做质疑,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值得鲍鹏山先生给他戴上“诬陷”、“抹黑”的帽子么。逻辑分析、文本分析,以前大家都这么做,现在也有很多人这么做,甚至有计算机的软件专门从事这方面分析,那么这些人都是在做“诬陷”或者“抹黑”他人的事情么?
我觉得,当韩寒的名字具有符号意义和榜样偶像力量之后,他便因为他的公共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公共人物”而对他那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之路”进行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甚至质疑,就完全符合公共利益。
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还说,文学批评和“打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故意混淆。这我同意。
可是谁都知道,事情发展到现在,方舟子根本就无意于文学批评,而是实实在在的打假。那么,这个目前的确不知真假、存有一些疑点的“天才文学神童”该不该质疑呢?至于如果方舟子先生“打”错了怎么办,我想不管方舟子先生他想不想负责任,他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
至于鲍鹏山先生所说的:“方舟子不是文学作家,是科普作家,科普要求的是绝对的真实和事实,但不能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观点我同意。
但是,从头至今,方舟子先生并不是再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而是在质疑,而是用他自己所认同许多人也能接受的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在质疑,并且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再说,鲍鹏山先生举苏轼为例,并且戏说苏轼科举也有可能是找人代笔,并且找了那么多例证,我个人认为不足取。
首先,没有人质疑苏轼,苏轼也没有吼着出资2000万求人找出他文章是找人捉刀或者被人捉刀的壮举,鲍鹏山先生著文“天才”苏轼原是“代笔”“代考”招纳各路英豪找苏轼的作弊证据,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无聊的倡议,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苏轼抹黑,在诬陷苏轼,完全违背了一个有成就的学人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其次,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的举证,只能说明苏轼到底那一年中举,各种书文说法不一而已,并不能证明苏轼就是找人代笔或者提前背好文章默写冒充过关。当时肯定有监考人,韩愈也许就能证明。而且苏轼以后的诗文成就也足以证明苏轼天才的身份。如果韩寒今时今日有苏轼中举13年后的文采和修养,我估计也就没有现在的这场口水大战。
其实,当年策划并成功举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知情人,至少完全可以证明韩寒那篇夺冠文章是韩寒自己亲笔所写或者不是亲笔所写。这些人为什么至今无一露面,我不知道,鲍鹏山先生也许也不知道,我们都不要做任何猜测,因为猜测出来的结果如果诉诸大众的视听,那是要负责任的。中国的举证制度是谁起诉谁举证,这是韩寒应该考虑的事情,他既然敢把方舟子告上法庭,他就有他的制胜法宝。谁也不要在这个时候提方仲永,那是王安石笔下的寓言,宋朝的地方志似乎无一记载这个人或者这件事。
另外,不要为了力挺韩寒而惊扰先辈,特别是受人尊敬的仙逝已久的先辈,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那么不负责任振振有辞地著文质疑苏轼,难道这不是一种对中国大众、中国文化和自己人格的亵渎吗?今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节目我特别欣赏,就是黄宏等人表演的那个小品荆柯刺秦。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小品很有现实性,对目前演艺界什么都敢戏说的现象给予了深刻的讽刺,有些台词的确触及到了我心灵的深处。
大家一定都记得西游记“真假美猴王”那个精彩的故事,我觉得,各种媒体,各个参与到此事之中的有公信影响力的人,包括韩寒和方舟子本人,都在全新演绎着识破“妖魔”的“唐僧”和“菩萨”的角色,中国上海的某个法庭目前则神勇地挑战“如来佛”的角色。“唐僧”和“菩萨”识破“妖魔”的本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至于这个法庭最终有没有“如来佛”的本事和公信力,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二驳:相信天才
我也是老师,但没有忝列“大作家”的行列,也因为职业的缘故,常常也能看到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我也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还真是有一些孩子,他们的文字太有天赋了,无论遣词造句,运思谋篇,都才华横溢,议论风发,触处皆春。我也常常为他们的才华惊叹,”但我没有常常觉得他们不亚于韩寒,更没有遗憾他们没有韩寒那样的机遇。反而我觉得,如果他们写出了韩寒新浪博客首页认可的介绍他的139则经典语录的其中某些语录,我会为自己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感到耻辱。
至于鲍鹏山先生在文中提到的“1979年出生的当年明月,二十多岁就开始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无论史学、史识,还是文字上的谋篇布局、删裁详略,叙纷繁史实而条理清晰,论复杂人物而切中肯綮,都远超不少积学多年的学者专家,我们是否也要质疑?”
我个人觉得不需要质疑,因为截至目前诸如麦田或者任何一个其他人没有披露当年明月的什么细节,当年明月也没有天价悬赏,他也没有遭到诸如方舟子等一类人的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更没有引起中国广大公众的如此关注,最为重要的,他和韩寒无法相比,用新三国里徐庶的话来说,当年明月和韩寒相比,简直就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凤凰。说实话,不怕大家笑话,我的确才疏学浅,如果不是鲍鹏山先生提及,我还真不知道当年明月是何方神圣。
我认同鲍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