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古代小清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西战事又起,这个消息,自然是占据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看似深居洛阳腹地,受到许多雄城屏障,远离火线的宜阳书院,其实也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些学生家中是关西大族,此时自然是心情沉重,有些学生却是干脆就有亲戚在军中为官,镇守前线的,当此更是心事重重,患得患失了。
便是连女学中,也有几名学生大受影响,譬如说宋竹一向不大喜欢的赵元贞,从西军兵败的消息传来开始,便没再来上学,听闻人已经是返回洛阳去了——曹国公兵败,国公府自然大受影响,不过即使他们家能挺过明年战事平息以后的清算,这也和赵元贞没多大关系了,曹国公父子四人都殉了城,她的未婚夫就在里头。又是未婚夫,又是亲表哥,赵元贞现在也不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
战事最是惊风秘雨的时候,整个西京城都是一夕三惊,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最夸张的时候,女学几乎已经无法维持——听说西夏的军队不日就要打到洛阳城下了,书院中的男学生还好,到时候大不了就骑马回城,而必须坐车回家的女学生们,却因为家里人不放心,而早早地就被接回了家中。
不过,局面却要比大家估算得还好一些,虽然关西大军,中军是溃散了,但右军到底是挡住了西夏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外加洛阳守军反应迅速,出击援助及时,关西几座重要的关口并未失守,到底是顶住了夏人的进攻。到了冬天,听说前线已经开始往前突进,预备收复失地了。
也就是到了这时候,北地民众方才是纷纷松了口气,不过即使如此,整个北方一冬也是乱象频出,不但有许多农户畏惧战争做了流民,现在都聚集在洛阳一带,想要找个营生设法过冬,明年再回去种田,而且关西到洛阳一带,也是陡然间多出了许多昔日关西中军的溃兵,又不知是闹出了多少溃兵为匪,扰乱乡里的事情了。
当然,在宜阳县,因为有宜阳书院这么个庞然大物,且书院士子无不是能文能武之辈,局面又要稍微轻松点了。由宋先生和萧传中牵头,县里一方面以工代赈,把流民就地编管起来,疏浚水利以此换取食宿,一方面又请书院各学生编成小队,在乡间巡逻,以防流民寻恤滋事。毕竟这些士子不说上阵杀敌,在书院起码也是营养良好,对付那些忍饥挨饿一路跋涉的流民并非难事,再加上书院经过几年发展,也已经是宜阳最大的地主,他们来排解佃户和流民的纷争,倒是不错的人选。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起读书的时候,也许单看卷子诗文还觑不出一个人真正的本事,但等到众人撒开来真正轮值去做事了,那么很多事情就是隐瞒不住。一个人是否能干、仁德、周密,其实都是有公论的,就算想要作伪,也是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让宋竹十分高兴的,便是她未来二姐夫薛汉福的能力颇受好评,其在排解乡民和流民矛盾时,细心、公道、和气、仁德,赢得了双方的一致好评,不但在乡民渐渐已有了威望,就是流民遇到事情,也经常指名要薛汉福做主,论起‘亲民’这点,竟是比三哥宋栗还要突出。他虽然没有什么背景,但因为处置民情得当,已经是引起了前来视察的大小官员的注意,并且博得了不少赞赏。若非薛家在听闻宋家有意以后,已经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送来了提亲信,更是费尽心思地辗转求了西京国子监的一名教授来做大媒,在秋后就和宋家把亲事定下了,说不得薛汉福在此事以后,还会得到高管青眼,多出一名出身富贵人家的娘子呢。
宋家三哥宋栗,也是在此次动乱中声名鹊起——他是主动承包了在较为危险的宜阳北面山脚下巡逻的任务,几次和溃兵遭遇,更曾射杀过一个刚落草为匪,拉起一支队伍的匪首,将余下的残兵收编回县中。其敏捷机断、心狠手辣之处,亦是令众人称颂感慨不迭,虽然年纪还小,但俨然又是宋家的一名新星。
至于其余人如宋家四哥、五哥、萧禹,都因为年纪还不到十六,所以只能躲在书院里读书,并不能出去做事。这其中许多半大小子,都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平日聚在一起,免不得抱怨这抱怨那,说到兴起时,恨不得就拔剑杀出一条血路,直入瀚海那头,斩落敌酋头颅,创下万世不灭的伟业。——这也不算稀奇,现在民间这样抱怨朝廷窝囊的声音,并不少见,宜阳书院内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其实,就是宋竹,在听说了关西战事不利的消息以后,心里又何尝不觉得憋屈?她本来对武事就有一定兴趣,要不然也不会成天想着学射箭,把握机会就要骑马。只是她一个小女孩,对这些事又有何办法?只能是暗暗又坚定了粗习武艺的决心。她是想,以自家的作风,若是关西出事,乃至洛阳失陷,一家人也必定只能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可能先行逃走,若是真有这一日,她就是要死,也得先拖三五个来垫背,去得才不冤屈。
心里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便更想要把箭术练好:按宋先生从前戏言所说,女孩子如果不是把大把时间花在打熬身体上,近身搏斗压根没希望胜得过男性,还不如练好箭术,从远处还能射杀几个敌人。
也许是受关西战事的刺激,宋先生也不再严格限制她练箭,宋竹又有帮父亲整理书房的免死金牌,得了默许,自然过来得更加勤快,这一日见书房中无事可做,她便收拾了弓箭,又悄悄偷到后院之中,挂了靶子,拧起弓弦,打算多练练准头。
冬日山林里万籁俱静,声音传得更远,她这里还在拧弦,远远的就听见小楼外头有一群人一边走近一边议论,其中有一人很是激动,正大声道,“……就是要打,什么联辽灭夏,不过是与虎谋皮,难道辽狗占了夏地,就不想再鲸吞蚕食了吗?若是如此,每年河北又为何要防秋?又怎么要把上好的良田掘成烂泥潭,防止辽狗的进犯?”
这又是在议论军事了,宋竹侧耳听了,只觉得这声气十分熟悉,又想了想,忽然记起来,乃是李文叔的声音。她记起父亲曾说过,李文叔也是个杀敌不手软的人,手底下已经料理了几个流民盗匪,再加上这一番论调也和她的看法不谋而合,心中倒是对李文叔少了些恶感,暗忖道,“这人虽然挺没礼貌的,但也不失为一个热血男儿。”
一头想,一头就已经把弓弦拧上,扬手射了一箭出去,她在这些事上其实还有些天赋,这一箭钉入箭靶,居然距离中心还很近。‘夺’地一声,在林间空地激起了老大的回响。
宋竹又发了几箭,眼看箭囊已空... -->>
关西战事又起,这个消息,自然是占据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看似深居洛阳腹地,受到许多雄城屏障,远离火线的宜阳书院,其实也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些学生家中是关西大族,此时自然是心情沉重,有些学生却是干脆就有亲戚在军中为官,镇守前线的,当此更是心事重重,患得患失了。
便是连女学中,也有几名学生大受影响,譬如说宋竹一向不大喜欢的赵元贞,从西军兵败的消息传来开始,便没再来上学,听闻人已经是返回洛阳去了——曹国公兵败,国公府自然大受影响,不过即使他们家能挺过明年战事平息以后的清算,这也和赵元贞没多大关系了,曹国公父子四人都殉了城,她的未婚夫就在里头。又是未婚夫,又是亲表哥,赵元贞现在也不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
战事最是惊风秘雨的时候,整个西京城都是一夕三惊,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最夸张的时候,女学几乎已经无法维持——听说西夏的军队不日就要打到洛阳城下了,书院中的男学生还好,到时候大不了就骑马回城,而必须坐车回家的女学生们,却因为家里人不放心,而早早地就被接回了家中。
不过,局面却要比大家估算得还好一些,虽然关西大军,中军是溃散了,但右军到底是挡住了西夏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外加洛阳守军反应迅速,出击援助及时,关西几座重要的关口并未失守,到底是顶住了夏人的进攻。到了冬天,听说前线已经开始往前突进,预备收复失地了。
也就是到了这时候,北地民众方才是纷纷松了口气,不过即使如此,整个北方一冬也是乱象频出,不但有许多农户畏惧战争做了流民,现在都聚集在洛阳一带,想要找个营生设法过冬,明年再回去种田,而且关西到洛阳一带,也是陡然间多出了许多昔日关西中军的溃兵,又不知是闹出了多少溃兵为匪,扰乱乡里的事情了。
当然,在宜阳县,因为有宜阳书院这么个庞然大物,且书院士子无不是能文能武之辈,局面又要稍微轻松点了。由宋先生和萧传中牵头,县里一方面以工代赈,把流民就地编管起来,疏浚水利以此换取食宿,一方面又请书院各学生编成小队,在乡间巡逻,以防流民寻恤滋事。毕竟这些士子不说上阵杀敌,在书院起码也是营养良好,对付那些忍饥挨饿一路跋涉的流民并非难事,再加上书院经过几年发展,也已经是宜阳最大的地主,他们来排解佃户和流民的纷争,倒是不错的人选。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起读书的时候,也许单看卷子诗文还觑不出一个人真正的本事,但等到众人撒开来真正轮值去做事了,那么很多事情就是隐瞒不住。一个人是否能干、仁德、周密,其实都是有公论的,就算想要作伪,也是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让宋竹十分高兴的,便是她未来二姐夫薛汉福的能力颇受好评,其在排解乡民和流民矛盾时,细心、公道、和气、仁德,赢得了双方的一致好评,不但在乡民渐渐已有了威望,就是流民遇到事情,也经常指名要薛汉福做主,论起‘亲民’这点,竟是比三哥宋栗还要突出。他虽然没有什么背景,但因为处置民情得当,已经是引起了前来视察的大小官员的注意,并且博得了不少赞赏。若非薛家在听闻宋家有意以后,已经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送来了提亲信,更是费尽心思地辗转求了西京国子监的一名教授来做大媒,在秋后就和宋家把亲事定下了,说不得薛汉福在此事以后,还会得到高管青眼,多出一名出身富贵人家的娘子呢。
宋家三哥宋栗,也是在此次动乱中声名鹊起——他是主动承包了在较为危险的宜阳北面山脚下巡逻的任务,几次和溃兵遭遇,更曾射杀过一个刚落草为匪,拉起一支队伍的匪首,将余下的残兵收编回县中。其敏捷机断、心狠手辣之处,亦是令众人称颂感慨不迭,虽然年纪还小,但俨然又是宋家的一名新星。
至于其余人如宋家四哥、五哥、萧禹,都因为年纪还不到十六,所以只能躲在书院里读书,并不能出去做事。这其中许多半大小子,都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平日聚在一起,免不得抱怨这抱怨那,说到兴起时,恨不得就拔剑杀出一条血路,直入瀚海那头,斩落敌酋头颅,创下万世不灭的伟业。——这也不算稀奇,现在民间这样抱怨朝廷窝囊的声音,并不少见,宜阳书院内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其实,就是宋竹,在听说了关西战事不利的消息以后,心里又何尝不觉得憋屈?她本来对武事就有一定兴趣,要不然也不会成天想着学射箭,把握机会就要骑马。只是她一个小女孩,对这些事又有何办法?只能是暗暗又坚定了粗习武艺的决心。她是想,以自家的作风,若是关西出事,乃至洛阳失陷,一家人也必定只能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可能先行逃走,若是真有这一日,她就是要死,也得先拖三五个来垫背,去得才不冤屈。
心里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便更想要把箭术练好:按宋先生从前戏言所说,女孩子如果不是把大把时间花在打熬身体上,近身搏斗压根没希望胜得过男性,还不如练好箭术,从远处还能射杀几个敌人。
也许是受关西战事的刺激,宋先生也不再严格限制她练箭,宋竹又有帮父亲整理书房的免死金牌,得了默许,自然过来得更加勤快,这一日见书房中无事可做,她便收拾了弓箭,又悄悄偷到后院之中,挂了靶子,拧起弓弦,打算多练练准头。
冬日山林里万籁俱静,声音传得更远,她这里还在拧弦,远远的就听见小楼外头有一群人一边走近一边议论,其中有一人很是激动,正大声道,“……就是要打,什么联辽灭夏,不过是与虎谋皮,难道辽狗占了夏地,就不想再鲸吞蚕食了吗?若是如此,每年河北又为何要防秋?又怎么要把上好的良田掘成烂泥潭,防止辽狗的进犯?”
这又是在议论军事了,宋竹侧耳听了,只觉得这声气十分熟悉,又想了想,忽然记起来,乃是李文叔的声音。她记起父亲曾说过,李文叔也是个杀敌不手软的人,手底下已经料理了几个流民盗匪,再加上这一番论调也和她的看法不谋而合,心中倒是对李文叔少了些恶感,暗忖道,“这人虽然挺没礼貌的,但也不失为一个热血男儿。”
一头想,一头就已经把弓弦拧上,扬手射了一箭出去,她在这些事上其实还有些天赋,这一箭钉入箭靶,居然距离中心还很近。‘夺’地一声,在林间空地激起了老大的回响。
宋竹又发了几箭,眼看箭囊已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