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五十九章 狮子大开口
作为大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济格的出身比太祖文皇帝皇太极还要高贵(因为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有正式称帝,也就没有所谓的皇后,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那个皇后的尊号是后来追封的。),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按照中原王朝的说法,这叫嫡子。就凭这一点,他就自认比皇太极要尊贵的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没有能够继承皇位。
阿济格于多尔衮、多铎二人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但要是说战功,阿济格远超现如今的摄政王多尔衮,至于已经死掉的豫王多铎,更难望其项背。
阿济格比多尔衮大七岁,比多铎大九岁。他十四岁开始,就追随父亲努尔哈赤,多次参与征服蒙古的战争,当初能够降服察哈尔部,击败蒙古大汗林丹,就是他的功劳。
那个时候的多尔衮还在玩泥巴呢,而多铎干脆还在奶娘的怀里撒娇。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其实阿济格相当的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这仅仅只是个人的想法,却不会因此产生某种具体的作为。
事实上,阿济格深知兄弟团结的重要性,一直都在维护大清国整体利益,并且始终作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摄政王多尔衮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成为大清国事实上的主宰者,阿济格的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尔衮的兄长,多尔衮成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阿济格曾经试图讨一个“叔王”的封号,借以凌驾于其他宗室亲王之上,却被多尔衮严词拒绝,这让阿济格非常非常的郁闷。
你多尔衮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了,凭什么我就不能成为“叔王”?
虽然因此心中有些芥蒂,但却无可奈何,而是继续为大清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卖力气,并没有因此就有丝毫懈怠。
事实上,阿济格的表现确实非常好,从山西到山西,再到河南而至湖广,一直都在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叔父摄政王的战略,并且执行的非常好。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多铎败亡之后,就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多铎平定江南失败,不仅自己身死命丧,还断送了偌大的征南大军。
多铎的败亡,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不仅让偏安江南的残明朝廷有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还让清廷的实力大幅削弱。
大清国击败了李闯定鼎天下,看似兵威强盛世无敌手,其实真正的八旗战兵数量极少,满打满算也就是十来万的样子。除了分散在各地的驻守军之外,主要的机动兵力只有三支。
一支就是多铎的征南大军,另外一支则是阿济格的队伍,最后一支则是豪格的部曲。
现如今多铎已经死了,征南大军损失惨重几不复存在,大清国等于是少了三分之一的实力,也等于是断了多尔衮的一条臂膀。
在四川剿灭贼逆的肃亲王豪格就不必说了,他本就和多尔衮有着非常尖锐的利益冲突,又得到了代善等老牌勋贵明里暗里的支持,更被太后视为制衡多尔衮的主要力量,肯定和多尔衮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而淮扬的洪承畴从来就不是清廷的嫡系,也不被多尔衮视为“自己人”,让他主导平定江南事宜,本就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用阿济格的话说,洪承畴子不过是朝廷内部个派系争端的一个缓冲而已,注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多铎死后,镶黄旗和正白旗损失惨重,多尔衮真正可以倚仗的也就只有阿济格的这一部分实力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阿济格对自己的弟弟还有多少忠诚,就值得商榷了。
人从来都是自私的,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多铎死后,阿济格很敏锐的意识到了局面的细微变化,自然也就有了些这样那样的心思。
既然自己已经有了独一无二的实力,何必还要在头上摆一尊大菩萨?
给多尔衮伏低做小,哪里有自己掌权来的实惠?多尔衮能做皇叔父摄政王,凭什么自己就不能?
虽然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阿济格毕竟是在外统兵的将领,不如多尔衮那样直接在京城控制朝局更加方便。所以,他就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不再那么积极的剿灭闯军残部,而是开始做起了隔岸观火的打算。以阿济格的精明,当然不会做的那么明显,而是下意识的控制战争的节奏,既保持着继续追杀闯军残部的势头,又不会一下子就把对手消灭干净。
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
... -->>
第二百五十九章 狮子大开口
作为大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济格的出身比太祖文皇帝皇太极还要高贵(因为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有正式称帝,也就没有所谓的皇后,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那个皇后的尊号是后来追封的。),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按照中原王朝的说法,这叫嫡子。就凭这一点,他就自认比皇太极要尊贵的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没有能够继承皇位。
阿济格于多尔衮、多铎二人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但要是说战功,阿济格远超现如今的摄政王多尔衮,至于已经死掉的豫王多铎,更难望其项背。
阿济格比多尔衮大七岁,比多铎大九岁。他十四岁开始,就追随父亲努尔哈赤,多次参与征服蒙古的战争,当初能够降服察哈尔部,击败蒙古大汗林丹,就是他的功劳。
那个时候的多尔衮还在玩泥巴呢,而多铎干脆还在奶娘的怀里撒娇。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其实阿济格相当的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这仅仅只是个人的想法,却不会因此产生某种具体的作为。
事实上,阿济格深知兄弟团结的重要性,一直都在维护大清国整体利益,并且始终作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摄政王多尔衮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成为大清国事实上的主宰者,阿济格的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尔衮的兄长,多尔衮成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阿济格曾经试图讨一个“叔王”的封号,借以凌驾于其他宗室亲王之上,却被多尔衮严词拒绝,这让阿济格非常非常的郁闷。
你多尔衮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了,凭什么我就不能成为“叔王”?
虽然因此心中有些芥蒂,但却无可奈何,而是继续为大清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卖力气,并没有因此就有丝毫懈怠。
事实上,阿济格的表现确实非常好,从山西到山西,再到河南而至湖广,一直都在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叔父摄政王的战略,并且执行的非常好。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多铎败亡之后,就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多铎平定江南失败,不仅自己身死命丧,还断送了偌大的征南大军。
多铎的败亡,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不仅让偏安江南的残明朝廷有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还让清廷的实力大幅削弱。
大清国击败了李闯定鼎天下,看似兵威强盛世无敌手,其实真正的八旗战兵数量极少,满打满算也就是十来万的样子。除了分散在各地的驻守军之外,主要的机动兵力只有三支。
一支就是多铎的征南大军,另外一支则是阿济格的队伍,最后一支则是豪格的部曲。
现如今多铎已经死了,征南大军损失惨重几不复存在,大清国等于是少了三分之一的实力,也等于是断了多尔衮的一条臂膀。
在四川剿灭贼逆的肃亲王豪格就不必说了,他本就和多尔衮有着非常尖锐的利益冲突,又得到了代善等老牌勋贵明里暗里的支持,更被太后视为制衡多尔衮的主要力量,肯定和多尔衮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而淮扬的洪承畴从来就不是清廷的嫡系,也不被多尔衮视为“自己人”,让他主导平定江南事宜,本就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用阿济格的话说,洪承畴子不过是朝廷内部个派系争端的一个缓冲而已,注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多铎死后,镶黄旗和正白旗损失惨重,多尔衮真正可以倚仗的也就只有阿济格的这一部分实力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阿济格对自己的弟弟还有多少忠诚,就值得商榷了。
人从来都是自私的,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多铎死后,阿济格很敏锐的意识到了局面的细微变化,自然也就有了些这样那样的心思。
既然自己已经有了独一无二的实力,何必还要在头上摆一尊大菩萨?
给多尔衮伏低做小,哪里有自己掌权来的实惠?多尔衮能做皇叔父摄政王,凭什么自己就不能?
虽然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阿济格毕竟是在外统兵的将领,不如多尔衮那样直接在京城控制朝局更加方便。所以,他就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不再那么积极的剿灭闯军残部,而是开始做起了隔岸观火的打算。以阿济格的精明,当然不会做的那么明显,而是下意识的控制战争的节奏,既保持着继续追杀闯军残部的势头,又不会一下子就把对手消灭干净。
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