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晚明霸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章 募兵艰难
徐梁看着礼官带着使者下去,废了半天劲,才将脑子从琉球拉了回来,他接过军报,看了看,对李岩问道:“李将军也是战场宿将,可有看法?”
李岩主管总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上的锐气越来越少,说话也变得老成谨慎,他思索了一番说道:“臣当初并未去过宁远,对锦州的事情也不甚了解,总参的意思是,语气修筑锦州城,不如先收缩防线,对东虏的政策以骚扰为主,吸引他们的主力,给辽东师团以修整的机会。”
“你们想毕其功于一役?”徐梁翻了翻参谋部的意见,回应道。
“正是。”李岩说道:“陛下,总参的意见虽然比较激进,但是却不失锐气。若是我军能否收复辽沈,则锦州没有意义设下重防。若是我军不能收复辽沈,即便是锦州修缮的再完备,恐怕也没有坚守的意义。”
徐梁轻笑,“果然年轻人多了,也是会有问题的啊!”
年轻人,忠诚、果敢、有朝气、斗志昂扬,更何况总参的年轻人们,大多数都是抱着效仿班固,投笔从戎来的,谁若是谦虚点,都不好意思说话。
然而年轻人也有个通病,那就是急功近利,缺乏大局观。
如果是在天启朝亦或是崇祯初年,在辽东设下三十万大军都不成问题,然而现在朝廷的新军走的是精兵路线,而且本身也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
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消耗的粮草、军饷,都是极其绝的数字,同时若缺乏统筹调度,势必又会影响国家的整体运行。
如今的大明已经重新成为一个偌大的帝国,做这种牵一发儿动全身的事情,虽不说做事情要迟缓,但是该慢的地方,还是要慢的。
“等到新一师扩编完成再说。”徐梁道:“还有便是兵役之事,在山东推广的如何了?”
明朝原本施行的是军户和卫所制度,军户制和卫所制,在后世的名声都臭到要死,一说起来,就容易让人联想起叫花子和军事佃户,然而军户在国朝初期,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要知道军队的待遇,其实也非常不错的。
徐梁在接管这个帝国开始,就开始有意识的裁撤卫所,改为州县管辖,释放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然而如此一来,兵役人员也就减少了。
同时为了减少百姓对重新修订户籍的排斥,减少流民现象的发生,朝廷在早期,就已经宣布取消大多数徭役。
徭役这种东西,是帝国最恐怖的劳动力使用的行为,他可以让帝国完成一项项庞大而其他国家难以完成的使命。
不过却也给普通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大秦帝国,修建长城,隋炀帝开通运河,这些为后世带来巨大便利的工程,在历史上,也不断的为人诟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工程要消耗巨大的徭役。
甚至后人还写出孟姜女这样的故事来。
所以有些时候,徐梁也不得不慎重。因为大明取消了徭役,是百姓们无不鼓掌欢庆的善政,总不能自己打自己脸。
这边儿说着取消要以,那边儿又弄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兵役吧。
搞得跟大宋的厢军似得,那国家的信用还如何重建?一个连国家公信力都没有的政府,基本上也难以成为强大的政府。
但是经过动荡之后,国家的人口明显减少,甚至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到帝国顶峰时期,募兵制度的瓶颈已经出现,即便是将募兵的范围拓展到江南一带,而且还给了很多参军的优惠,但是前景依然不为人看好。
起先,大明还可以解放很多奴仆加入军队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江南可供消化的人口依然在大规模减少。
江南比北方富裕,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参军作为自己的营生。
这种让人头疼的问题,还好不是李岩需要考虑的。
“陛下,这种招募士兵的工作是总训导部秦都督的职权范围,臣不敢妄议。”李岩面露笑容,内心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徐梁这才反应过来,现在自己处理的是一个国家,已经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臣子,便能问清楚情况的时代了。
“地方的军校迁徙的工作进行的如何了?”徐梁又问道:“九月份能够开学吗?”
军校有别于其他的府学和县学,也区别于训导部的教导队,所以隶属于大都督府,也不属于兵部管辖。
“陛下,请放心不会耽误开学的。水师那边儿进度可能缓慢一些,臣已经派人去催促了。”
“嗯?催什么?”
“军校乃是国家将才的摇篮,放在别的地方难以让朝廷放心,所以臣准备将他们迁徙到京师或者天津卫。”李岩说的理所当然。
徐梁猛然间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帝国还没有明确的海军一说,虽然学校定位海军,但是实际上,谁都没有将水师与陆军并列看待。
“海军学校没有必要搬。”徐梁说道。
李岩意识到有些问题,强调到:“陛下,既然海军学下是皇明的大学,自然应该在京师一带,况且天津卫也有港口,也不耽搁操练。”
“国家初创,资源紧张,之前创建海军学校的资源就已经不小了,那些校舍莫要浪费了。”徐梁想了想也有些道理,天津卫的情况,比山东烟台、威海要强一些,而且总校搬到京师之后,可以继续在山东、浙江、福建搞一些分校。
李岩没有想到,陛下已经考虑到建立分校的事情了,不过他知道,冯先奇在张家口斩获颇丰,银子肯定不是问题。
本来他还想跟陛下说说新军训练大纲,以及修订新一版操典的问题,秦良玉已经赶过来了。
“似乎已经到了老臣拜见陛下的时间了。”秦良玉看见李岩,歉然一笑,又转头看向徐梁,“陛下,新军装已经做出样式了,还请陛下过目。”
徐梁已经快步走到了书房,说道:“快让锦衣卫穿着进来,让朕瞧瞧。”
新式军装秉持着“牢固、耐用、实惠”兼顾美观的精神,做了春秋、冬、夏三款,样式基本上相似,衣服的料子也没有男女的区别。
三个锦衣卫大汉将军穿着新军服进入书房,然后原地立定,目不斜视。
“这是新式军装的常服。”秦良玉介绍道。
普通战士的军装仍旧以大明原本样式为主体,布鞋、绑腿、鞓带,军衔在肩。因为原本用的就是窄袖,所以不可能更窄,不过衣摆却是收到了腰间,成了体力劳动者常穿的“短衣”。
“根据总参谋部给出的数据,裙甲非但限制战士步行,而且也没甚防护之效果,莫若裁去,以求实惠。”秦良玉上前解释道。
徐梁点了点头。为了节省布料,崇祯帝曾特别下旨对袖子宽度做过限定,这套服装正是契合上意的体现。传统观念上,军中战士原本就与“劳力”相当,短衣并不算侮辱,之前胖袄为了保护大腿而长及膝盖,的确没有太大必要。
唯一的改进就是右腋下和圆领右侧的金属钮扣。
金属钮扣在明朝更多用于女子服饰,男子用的不多。然而钮扣的穿衣速度明显比系带更快,在没有发明拉链之前,钮扣或许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不用铜的?”徐梁道:“我军军装以红色为主色,配上铜纽扣更好看些。”
“陛下,铜是可以铸钱的。”秦良玉提醒道。
“军容整肃是可以增进士气的。”
“就怕有士卒取了钮扣去换钱……”
“那就是你训导官的工作没做好啊。”徐梁尽量让自己的口吻听起来和善一些,到底秦良玉已经这么大年纪了。
秦良玉领命道:“臣明白。”
“还有,”... -->>
第八百一十章 募兵艰难
徐梁看着礼官带着使者下去,废了半天劲,才将脑子从琉球拉了回来,他接过军报,看了看,对李岩问道:“李将军也是战场宿将,可有看法?”
李岩主管总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上的锐气越来越少,说话也变得老成谨慎,他思索了一番说道:“臣当初并未去过宁远,对锦州的事情也不甚了解,总参的意思是,语气修筑锦州城,不如先收缩防线,对东虏的政策以骚扰为主,吸引他们的主力,给辽东师团以修整的机会。”
“你们想毕其功于一役?”徐梁翻了翻参谋部的意见,回应道。
“正是。”李岩说道:“陛下,总参的意见虽然比较激进,但是却不失锐气。若是我军能否收复辽沈,则锦州没有意义设下重防。若是我军不能收复辽沈,即便是锦州修缮的再完备,恐怕也没有坚守的意义。”
徐梁轻笑,“果然年轻人多了,也是会有问题的啊!”
年轻人,忠诚、果敢、有朝气、斗志昂扬,更何况总参的年轻人们,大多数都是抱着效仿班固,投笔从戎来的,谁若是谦虚点,都不好意思说话。
然而年轻人也有个通病,那就是急功近利,缺乏大局观。
如果是在天启朝亦或是崇祯初年,在辽东设下三十万大军都不成问题,然而现在朝廷的新军走的是精兵路线,而且本身也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
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消耗的粮草、军饷,都是极其绝的数字,同时若缺乏统筹调度,势必又会影响国家的整体运行。
如今的大明已经重新成为一个偌大的帝国,做这种牵一发儿动全身的事情,虽不说做事情要迟缓,但是该慢的地方,还是要慢的。
“等到新一师扩编完成再说。”徐梁道:“还有便是兵役之事,在山东推广的如何了?”
明朝原本施行的是军户和卫所制度,军户制和卫所制,在后世的名声都臭到要死,一说起来,就容易让人联想起叫花子和军事佃户,然而军户在国朝初期,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要知道军队的待遇,其实也非常不错的。
徐梁在接管这个帝国开始,就开始有意识的裁撤卫所,改为州县管辖,释放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然而如此一来,兵役人员也就减少了。
同时为了减少百姓对重新修订户籍的排斥,减少流民现象的发生,朝廷在早期,就已经宣布取消大多数徭役。
徭役这种东西,是帝国最恐怖的劳动力使用的行为,他可以让帝国完成一项项庞大而其他国家难以完成的使命。
不过却也给普通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大秦帝国,修建长城,隋炀帝开通运河,这些为后世带来巨大便利的工程,在历史上,也不断的为人诟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工程要消耗巨大的徭役。
甚至后人还写出孟姜女这样的故事来。
所以有些时候,徐梁也不得不慎重。因为大明取消了徭役,是百姓们无不鼓掌欢庆的善政,总不能自己打自己脸。
这边儿说着取消要以,那边儿又弄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兵役吧。
搞得跟大宋的厢军似得,那国家的信用还如何重建?一个连国家公信力都没有的政府,基本上也难以成为强大的政府。
但是经过动荡之后,国家的人口明显减少,甚至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到帝国顶峰时期,募兵制度的瓶颈已经出现,即便是将募兵的范围拓展到江南一带,而且还给了很多参军的优惠,但是前景依然不为人看好。
起先,大明还可以解放很多奴仆加入军队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江南可供消化的人口依然在大规模减少。
江南比北方富裕,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参军作为自己的营生。
这种让人头疼的问题,还好不是李岩需要考虑的。
“陛下,这种招募士兵的工作是总训导部秦都督的职权范围,臣不敢妄议。”李岩面露笑容,内心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徐梁这才反应过来,现在自己处理的是一个国家,已经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臣子,便能问清楚情况的时代了。
“地方的军校迁徙的工作进行的如何了?”徐梁又问道:“九月份能够开学吗?”
军校有别于其他的府学和县学,也区别于训导部的教导队,所以隶属于大都督府,也不属于兵部管辖。
“陛下,请放心不会耽误开学的。水师那边儿进度可能缓慢一些,臣已经派人去催促了。”
“嗯?催什么?”
“军校乃是国家将才的摇篮,放在别的地方难以让朝廷放心,所以臣准备将他们迁徙到京师或者天津卫。”李岩说的理所当然。
徐梁猛然间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帝国还没有明确的海军一说,虽然学校定位海军,但是实际上,谁都没有将水师与陆军并列看待。
“海军学校没有必要搬。”徐梁说道。
李岩意识到有些问题,强调到:“陛下,既然海军学下是皇明的大学,自然应该在京师一带,况且天津卫也有港口,也不耽搁操练。”
“国家初创,资源紧张,之前创建海军学校的资源就已经不小了,那些校舍莫要浪费了。”徐梁想了想也有些道理,天津卫的情况,比山东烟台、威海要强一些,而且总校搬到京师之后,可以继续在山东、浙江、福建搞一些分校。
李岩没有想到,陛下已经考虑到建立分校的事情了,不过他知道,冯先奇在张家口斩获颇丰,银子肯定不是问题。
本来他还想跟陛下说说新军训练大纲,以及修订新一版操典的问题,秦良玉已经赶过来了。
“似乎已经到了老臣拜见陛下的时间了。”秦良玉看见李岩,歉然一笑,又转头看向徐梁,“陛下,新军装已经做出样式了,还请陛下过目。”
徐梁已经快步走到了书房,说道:“快让锦衣卫穿着进来,让朕瞧瞧。”
新式军装秉持着“牢固、耐用、实惠”兼顾美观的精神,做了春秋、冬、夏三款,样式基本上相似,衣服的料子也没有男女的区别。
三个锦衣卫大汉将军穿着新军服进入书房,然后原地立定,目不斜视。
“这是新式军装的常服。”秦良玉介绍道。
普通战士的军装仍旧以大明原本样式为主体,布鞋、绑腿、鞓带,军衔在肩。因为原本用的就是窄袖,所以不可能更窄,不过衣摆却是收到了腰间,成了体力劳动者常穿的“短衣”。
“根据总参谋部给出的数据,裙甲非但限制战士步行,而且也没甚防护之效果,莫若裁去,以求实惠。”秦良玉上前解释道。
徐梁点了点头。为了节省布料,崇祯帝曾特别下旨对袖子宽度做过限定,这套服装正是契合上意的体现。传统观念上,军中战士原本就与“劳力”相当,短衣并不算侮辱,之前胖袄为了保护大腿而长及膝盖,的确没有太大必要。
唯一的改进就是右腋下和圆领右侧的金属钮扣。
金属钮扣在明朝更多用于女子服饰,男子用的不多。然而钮扣的穿衣速度明显比系带更快,在没有发明拉链之前,钮扣或许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不用铜的?”徐梁道:“我军军装以红色为主色,配上铜纽扣更好看些。”
“陛下,铜是可以铸钱的。”秦良玉提醒道。
“军容整肃是可以增进士气的。”
“就怕有士卒取了钮扣去换钱……”
“那就是你训导官的工作没做好啊。”徐梁尽量让自己的口吻听起来和善一些,到底秦良玉已经这么大年纪了。
秦良玉领命道:“臣明白。”
“还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