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xs.org,冬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先阐释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的基本概念。诗化的生活就是诗中通过作家生花的妙笔所描绘的生活,这种生活因为文人的想象所传递出一种美感,令人神往。譬如刘禹锡的诗陋室铭把他居住的地方写得如诗如画,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透过文字的花架子,真实的情况: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也没有超市,应该就是那种限期限期整顿的危房。生活中的诗,虽则中心词是诗,但我们还是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比如,星期天我开车携着妻儿老少在自然山水的公园游玩,这应该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温馨其乐融融,多么的令人向往,可是一旦写入诗中,编辑肯定觉得太俗,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力。
为什么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因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审美。而这种审美的标准是自古文人定的。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具有知识的少数人手中,世代为官的人可以继承父辈的创业,有良好的条件,即使愚蠢也或多或少要读一点书。而极其出类拔萃的少数寒门子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步入上流社会,从此摆脱饥寒之苦,为欣赏文学开辟了道路。所以说文学审美的基础是具有一定文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象农民就很难在肚子呱呱叫的时候,来附庸什么风雅的。只有文人在饭饱酒足的才会游山玩水才会赋诗的。确实人是属于大自然的,那种回归自然的瞬间是非常快乐;当然要长期在山中感觉怎么样呢。我们的祖先猴子就在山中,在树上爬来爬去,饿了采点野果充饥。真心向往自然的人可以效仿下我们祖先,体验一下真的生活。
我们的文学就象人类自身一样受自然的重大影响,人类的发展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意识形态和自然紧密相连。象中国古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用自然界的东西类比,比如易经最经典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借天体的永不停息的运转来说明人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借大地以其宽广的胸怀容纳天下万物来表达做人要厚道要宽容。借天地我们朝夕相伴的东西来形象阐释做人治学的哲理。绘画上也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向大自然学习并用心感悟才能有优秀的绘画作品。所以说人类的基因就具有依恋自然的因子,有一种很深的情结,当然这主要作为群体的人类而言。
得意的文人自然会以其春秋笔法来描绘他的生活,失意的文人要么从反面来表达的幽愤之情,前者是正面反映生活,后者是从反面反映生活的。失落的文人也可能将他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的梦想通过自己的文章歪曲的表达出来,达到一种自我精神上愉悦的目的——本身文学有审美愉悦的功能,包括自我娱乐以及娱乐别人。当然我们可以不客气的说写陋室铭这样的文章是一种文人的神经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表现。文学就是水中看花,镜中望月,幻觉之美。刘禹锡在危房中,面临房子倒塌的生命危险,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误导青年,尤其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大幅度改善的情况。我在大山中生活20年,深知当地百姓的苦: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医疗条件几乎没有。
当然文学毕竟是文学,不是等同生活。我曾开玩笑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然苏轼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庐山进行了观望描绘,应该比较客观了,怎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当是“识得庐山真面目”才对。不过真是这样写了,苏轼就不是苏轼了。文人毕竟是文人,不是纯逻辑的科学家。
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朋友们在对待文学的时候可以继承我们祖宗的审美原则,去真正的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同时生活毕竟不是文学,需要我们努力的去经营,既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充足的精神食粮,而单纯的陶醉于虚幻的文学中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但愿我们兼有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
我们先阐释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的基本概念。诗化的生活就是诗中通过作家生花的妙笔所描绘的生活,这种生活因为文人的想象所传递出一种美感,令人神往。譬如刘禹锡的诗陋室铭把他居住的地方写得如诗如画,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透过文字的花架子,真实的情况: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也没有超市,应该就是那种限期限期整顿的危房。生活中的诗,虽则中心词是诗,但我们还是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比如,星期天我开车携着妻儿老少在自然山水的公园游玩,这应该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温馨其乐融融,多么的令人向往,可是一旦写入诗中,编辑肯定觉得太俗,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力。
为什么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因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审美。而这种审美的标准是自古文人定的。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具有知识的少数人手中,世代为官的人可以继承父辈的创业,有良好的条件,即使愚蠢也或多或少要读一点书。而极其出类拔萃的少数寒门子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步入上流社会,从此摆脱饥寒之苦,为欣赏文学开辟了道路。所以说文学审美的基础是具有一定文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象农民就很难在肚子呱呱叫的时候,来附庸什么风雅的。只有文人在饭饱酒足的才会游山玩水才会赋诗的。确实人是属于大自然的,那种回归自然的瞬间是非常快乐;当然要长期在山中感觉怎么样呢。我们的祖先猴子就在山中,在树上爬来爬去,饿了采点野果充饥。真心向往自然的人可以效仿下我们祖先,体验一下真的生活。
我们的文学就象人类自身一样受自然的重大影响,人类的发展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意识形态和自然紧密相连。象中国古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用自然界的东西类比,比如易经最经典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借天体的永不停息的运转来说明人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借大地以其宽广的胸怀容纳天下万物来表达做人要厚道要宽容。借天地我们朝夕相伴的东西来形象阐释做人治学的哲理。绘画上也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向大自然学习并用心感悟才能有优秀的绘画作品。所以说人类的基因就具有依恋自然的因子,有一种很深的情结,当然这主要作为群体的人类而言。
得意的文人自然会以其春秋笔法来描绘他的生活,失意的文人要么从反面来表达的幽愤之情,前者是正面反映生活,后者是从反面反映生活的。失落的文人也可能将他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的梦想通过自己的文章歪曲的表达出来,达到一种自我精神上愉悦的目的——本身文学有审美愉悦的功能,包括自我娱乐以及娱乐别人。当然我们可以不客气的说写陋室铭这样的文章是一种文人的神经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表现。文学就是水中看花,镜中望月,幻觉之美。刘禹锡在危房中,面临房子倒塌的生命危险,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误导青年,尤其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大幅度改善的情况。我在大山中生活20年,深知当地百姓的苦: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医疗条件几乎没有。
当然文学毕竟是文学,不是等同生活。我曾开玩笑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然苏轼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庐山进行了观望描绘,应该比较客观了,怎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当是“识得庐山真面目”才对。不过真是这样写了,苏轼就不是苏轼了。文人毕竟是文人,不是纯逻辑的科学家。
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朋友们在对待文学的时候可以继承我们祖宗的审美原则,去真正的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同时生活毕竟不是文学,需要我们努力的去经营,既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充足的精神食粮,而单纯的陶醉于虚幻的文学中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但愿我们兼有诗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